(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问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原因
时期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203 1.859 90
战国 150 1.527 105
材料一:
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梁启超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中国历史·七上 》
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具备统一的实力。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原因
问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4、长平之战取得绝对优势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
第二阶梯
“秦居函谷关拒六国”
地理优势
注:图中闪烁 处是函谷关
(六国)尝以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贾谊《过秦论》
中国地势图
5、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
问题2:读地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与路线,并说明秦的策略。
6、策略正确:
远交近攻(P38知识拓展)
各个击破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原因
咸阳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公元前221年
秦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
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荆轲
韩、赵、魏、楚、燕、齐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含着委屈咽气”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二)秦统一的过程
(三)秦统一的概况
问题3:读52页,补充秦朝建立的概况。
前221年(前3世纪后期)
咸阳
嬴政
秦始皇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秦朝统一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四)秦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四)秦统一的意义
材料二: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一、顺时势——秦灭六国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疆域空前辽阔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六国余脉及地方势力的反抗
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我统一天下
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皇帝制度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制度的特点:
材料1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
材料2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独尊
材料3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皇权至上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1)皇帝制度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军事
行政
监察
皇帝
(2)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三公之下设立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特点:①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专制主义
郡
县
郡守
行政
县令\长
地方具体政务
乡、里、亭
基层具体事务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3)地方: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行政长管称郡守;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①郡:受中央管辖,郡守负责
②县:受郡管辖,县令(长)负责
③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郡县只保留行政权和司法权
影响1: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3)地方:郡县制
影响2: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
皇帝
郡县制
三公
皇帝
郡(守)
县(令或长)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P57课后活动1、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统治地方的方式 实行郡县制
皇帝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实行分封制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使国家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百代皆行秦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地方官员的产生
与中央关系
影 响
相同点
【合作探究】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
血缘世袭
朝廷任免
易形成分裂割据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相对独立
中央控制
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使国家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2、内容:
3、意义: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二、谋独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去全国巡游一番,真让朕失望!
唉!有些地方道路宽阔有的太窄,朕的马车差点过不去;找人问路,听不懂话,写字问路,他又不认识;到楚国买纪念品,那里的人只认楚国的货币,秦国的钱花不出;我让他称一斤牛肉,他只给了八两,还说他们都是这么卖的。出来还没半月,北方来加急文书,匈奴又侵犯我边疆地区……这样下去,怎能彰显我大秦威严!
语言文字不通
道路宽窄不一
货币不通
度量衡不统一
边疆危机
【问题思考】秦始皇遇到了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1)文化上:统一文字
①目的:
②影响:
便于政令推行;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消除文字上的差异
1、目的:
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
目的:
影响:
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
秦
赵
韩
楚
燕
齐
魏
圆形方孔半两钱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铜量
铜权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2)经济上:②统一度量衡
目的:
影响: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3)交通上:
①陆路: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灵渠
影响: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便于往来
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措施:
影响:
①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
②北方: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管辖范围大为拓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辽东
临洮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4)军事上:
修长城的目的:抵御匈奴
长城不仅在秦汉时期守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成为后来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象征。
材料研读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影响深远。
长城一带
东海
南海
陇西
辽东
临洮
三、利千秋——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交通上
军事上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1: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2:在中央设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道路、开凿灵渠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长城
课堂小结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秦始皇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何意义:
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