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形成性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6分)
1.同学们正在研究“山水与诗文",请帮助他们完善下列的古诗文名句整理表格。(8分)
古诗文名句 出处
亭亭山上松, (1) 。 刘桢《赠从弟》
(2)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夕日欲颓, (3)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三峡》中直接描写水清的句子是 (4),(5)。 郦道元《三峡》
(6), (7)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悬泉瀑布, (8)。 郦道元《三峡》
2.根据语境作答。(18分)
(1)学完新闻单元后,小文打算写一个单元小结,作为课前5分钟素材积累念给大家听。请阅读他写下的文段,并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难题。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76年的历史如同一幅画卷:1950年的鸭绿江畔,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向披靡;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了观众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①(镌 隽)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身处盛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②(名 铭)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对于任何试图篡改历史、淡化暴行的行为,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维护历史的公正。
1.文段中的两个加点字怎么读 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 zháo zuàn B. zhuó zuàn C. zhuó cuàn D. zháo cuàn
2.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②
3.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所向披靡 B.振聋发聩 C.殚精竭虑 D.惨绝人寰
4.听完小文的单元小结,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语: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
B.小南: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C.小河: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那么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事件”。
D.小文: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很多,除了消息和新闻特写,还有通讯、新闻评论等。
(2)“热点观察”版面聚焦社会热点事件,为同学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户。下面是本版面新闻,请你和组员一起审阅。
新华社重庆9月28日电(李国利、占康)在“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猛介绍,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来,聚焦复杂环境综合防护、人服能力提升,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确立总体技术方案,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在现场看到,登月服主体散发出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光泽,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成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下肢装饰带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上下呼应,形成一飞冲天的势态。
【甲】“服装总体借鉴了传统铠甲的形态,硬朗刚毅,彰显出征的庄严气魄和非凡勇气,传递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毅前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丁凌艳说。
5.请为新闻拟写一个15字以内的标题。(2分)
6.【甲】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完整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7.记者12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已经确定,登月服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请你结合新闻中对于登月服的介绍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语、诗文、名著等),为登月服再起一个名字,并阐明理由。(2分)
示例:我为登月服取名为“天蓬”。“天蓬”灵感来自《西游记》中的天蓬元帅。登月服虽看似臃肿,但其灵活性、防御性都相当出色,这与天蓬元帅特征相符。希望中国宇航员们能身着“天蓬”一飞冲天,大展身手。
8.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4分)
 ①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②众草,纷红骇绿,蓊葧③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④,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节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注释】①轇轕(jiāo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风吹草靡的样子。③蓊葧(wěng bó):香气浓郁。④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
D.“沿溯阻绝”中“沿”“溯”的意思分别是“逆流而上”“顺流而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略无阙处( ) (2)乘奔御风(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
1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13.甲文第3段和乙文是怎样体现写景动静结合的?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绽放的梨花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有改动)
14.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15.结合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我”与老陈交往时的感情变化。(2分)
_______→担心→_______→赞叹
16.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1)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从句式特点角度) 
(2)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赏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1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陈这个人物形象。(3分)
18.文章以《绽放的梨花》为题,内涵丰富,请分析其含义。(3分)
(三)名著阅读交流,完成18~19题。(8分)
19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讲述了红军很多英勇的事迹,如在长征中强渡大渡河、通过大草地等。
B.这本书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这部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小说,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20.根据提示,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3分)
画像 人物 性格特点
尽管他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具有冷静的、合理的和实际的头脑,温文的谈吐。 (至少两点)
他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寻找共产党,并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③ 生活简朴,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睿智的长者风范。
21.根据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的内容和下面的图片提示,依次在后面的方框中补充完整长征中的重大事件。(2分) 
三、作文(58分,含书写分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经历过顺风行走的舒畅,也体验过逆风奔跑的艰难。顺风时,风力相助让我们轻松而快速地抵达目的地;逆风中,迎风而上的勇气、与风抗争的方法、驭风飞翔的智慧等同样助我们实现人生理想。
请以《逆风也能飞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1)瑟瑟谷中风(2)老骥伏枥(3)沉鳞竞跃(4)素湍绿潭(5)回清倒影(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飞漱其间
  2.(1)1.C 2.①镌 ②铭 3.B 4.B
  (2)5. 中国首次公开登月服外观(或 “我国公开登月服外观,2030 年前计划登月”) 6.“服装总体借鉴了传统铠甲的形态,硬朗刚毅,彰显出征的庄严气魄和非凡勇气,传递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毅前行的精神” 7. 示例:我为登月服取名为 “逐梦”。“逐梦” 灵感来自 “逐梦九天” 的航天情怀,也契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执着精神。登月服是航天员逐梦月球的装备,象征中国航天人对月球探索梦想的追求,助力中国人实现登月梦想。 8.B
  二、阅读理解(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4 分)
  9.D
  10.(1)同 “缺”,空隙、缺口(2)飞奔的马(3)急流(4)连接
  11. 有小山出水 / 中山皆美石 / 上生青丛
  12. 这里的景物大多像这样,我无法详尽地描绘它们的样子。
  13. 甲文第③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中,“素湍”“回清” 是动态描写,“绿潭”“倒影” 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展现春冬三峡的清幽之美;乙文:“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 是动态描写,“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 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展现袁家渴的生机与秀丽。
  (二)现代文阅读(14 分)
  14. 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描绘了春风中梨花绽放、蜜蜂舞动的生机盎然景象,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引出下文老人授粉及老陈画水泥画的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 好奇;惊讶
  16.(1)运用短句,简洁明快地写出阳光透过梨花的景象,“亮亮的”“暖暖的” 两个叠词,生动地表现出阳光的特点,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2)“画” 指老陈绘制的水泥画、古村落的民居风貌等有形的景致;“光” 既指阳光,也指老陈对水泥画手艺的坚守、村民对生活的热爱所散发的精神光芒,表达作者对乡村美好景象与人文精神的赞美。
  17.①技艺精湛,老陈能将水泥砂浆变成活灵活现的水泥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②热爱手艺,坚持画水泥画四十年,还带动年轻人学习,传承老手艺;③热情善良,主动为村民结婚绘制水泥画送祝福,耐心向 “我” 介绍村里的老物件;④乐观自信,八十岁仍在钢管架上作画,对自己的手艺和村里的文化感到自豪。
  18.①指春天里绽放的梨花,是文中描绘的乡村自然美景;②象征老陈等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手艺的坚守与传承,如老陈的水泥画、古村落的保护;③暗含对乡村美好风貌与人文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这种美好事物传承延续的欣慰。
  (三)名著阅读(8 分)
  19.D
  20.①周恩来 ②冷静睿智、温文尔雅、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③朱德
  21.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
  三、作文(58 分,含书写分 3 分)
  22.(略,需以《逆风也能飞翔》为题,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 600 字,结合生活经历或感悟,体现逆风时的勇气、方法或智慧助于实现理想,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