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神经系统结构图和神经元模型,认识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构成,理解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树立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明确人体运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关节协同完成,认同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前臂神经受损的案例,推理反射弧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结合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归纳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参与 “膝跳反射” 实验,能规范操作并观察记录现象,验证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完成 “测定学习活动的时间” 实践,通过记录一笔画、走迷宫的完成时间,分析复习强化对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提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关注自身神经系统健康(如避免运动损伤神经);结合学习活动中 “熟能生巧” 的现象,认识复习对知识巩固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神经系统组成示意图、触摸脊柱(感知脊髓位置)及分析神经元结构,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与调节功能的联系。 通过“手指遇烫缩手”的实例分析、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及“膝跳反射”实验,明确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射的过程。 通过分析上臂屈肘、伸肘动作中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理解人体运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骨骼肌牵拉骨围绕关节完成的机制。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前臂神经受损导致反射活动减弱的案例,结合反射弧示意图,推理反射弧某一结构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理解反射弧结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前提。 通过对比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和条件反射(如狗对铃声分泌唾液)的形成过程,区分二者的差异,理解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对语言、文字的反应)的形成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包含神经系统组成图、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反射弧动画、巴甫洛夫实验视频、关节和肌肉结构图等。
教具: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模型、神经元模型、橡皮小锤、凳子、一笔画和走迷宫图纸、学习活动时间记录表(表 16-1)。
案例材料:前臂骨折伤及神经导致反射障碍的案例文本,分发给各小组。
(二)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中 “神经系统的构成”“反射与反射弧” 的内容,初步了解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绘制反射弧示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神经系统的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提问:“同学们,当手指不小心被仙人球刺戳破时,我们会立刻缩回手;被妈妈爱抚时,会感到快乐。这些疼痛和快乐的感受,以及缩手的反应,都和哪个系统的调节有关呢?”(引导学生回答“神经系统”)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探索神经系统如何控制我们的感觉和反应。”
(二)新课讲授:神经系统的构成(15分钟)
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思考“神经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各包括什么?”
直观讲解:
展示中枢神经系统模型(脑、脊髓),说明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二者是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
结合课件,介绍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从脑发出,支配头部器官)和脊神经(从脊髓发出,支配躯干和四肢),是“信息传递通道”。
聚焦神经元:
展示神经元模型,讲解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强调“树突接受神经冲动,轴突传导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补充: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神经末梢(纤维末端分支)、神经(多条神经纤维集合)的关系,结合“电线”类比(神经纤维如电线芯,髓鞘如绝缘层),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思考:“同学们在处理鱼、鸭等脊椎动物时,有没有注意到它们的脑、脊髓的位置?和人体的神经系统位置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共性,强化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三)新课讲授:反射与反射弧(20分钟)
实例分析:
列举生活实例:“手指碰到烫杯子会缩回”“绊倒时双手撑地”,提问:“这些反应是如何发生的?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引出概念:这种“经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过程”称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讲解:
结合“手指遇烫缩手”的实例,对照课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逐一介绍反射弧的5个部分:
感受器:指尖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烫的刺激);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给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简单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冲动传给效应器;
效应器:手臂的肌肉(收缩产生缩手动作)。
小组讨论:“如果前臂骨折伤及神经(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会对反射活动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分发案例材料,结合反射弧示意图分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各小组分享结论,教师总结:反射弧任一结构受损,反射都无法完成,如传入神经受损则无感觉,传出神经受损则无法运动)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师生共同梳理: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周围)、神经元的结构、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
强调重点: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前提。
第二课时: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人体运动的神经支配+实践活动
(一)复习导入(5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射弧,谁能说说反射弧包括哪几部分?如果传入神经受损,会出现什么情况?”(巩固上节课知识)
过渡:“反射分为不同类型,我们今天先通过实验认识一种简单的反射——膝跳反射。”
(二)实践活动1:膝跳反射(10分钟)
明确目标:理解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指导操作:
分组:4人一组,1人被测试(坐凳子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1人用橡皮小锤叩击膝盖下方韧带,1人观察记录,1人监督操作规范。
强调:叩击要快速、轻柔,观察小腿的反应。
现象讨论:
提问:“被测试人的小腿有什么反应?(突然跳起)这种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学习的?”
引出概念:人生来就有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或脑干。
(三)新课讲授:条件反射与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15分钟)
案例分析:播放巴甫洛夫狗实验视频(铃声+食物→狗分泌唾液;多次后只响铃声→狗也分泌唾液)。
讲解概念:
条件反射:后天通过学习形成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如狗对铃声的反射),建立需要“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
消退规律:若只给条件刺激(铃声),不强化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如只响铃声不给食物,狗慢慢不分泌唾液)。
人类特有条件反射:
提问:“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我们看到‘酸梅’两个字,会流口水,狗能对‘酸梅’文字产生反应吗?”
总结: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读书时理解内容、看到文字产生联想),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联系生活:“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为什么要反复复习?(防止条件反射消退)”(结合态度责任目标,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四)新课讲授:人体运动的神经支配(10分钟)
情境提问:“拳击比赛中,运动员伸肘出拳时,手臂的肌肉是如何运动的?”
结构讲解:
关节结构:展示关节模型,介绍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表面有软骨)、关节囊、关节腔(滑液),说明关节的作用(灵活、牢固,为运动提供支点)。
肌肉与骨的关系:讲解骨骼肌(肌腹+肌腱),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骨上,肌肉收缩时牵拉骨绕关节运动。
动作分析:
结合图片: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强调: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受神经系统支配,体现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
(五)实践活动2:测定学习活动的时间(10分钟)
明确目标:验证复习强化有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
指导操作:
分组:2人一组,分别选择“一笔画”或“走迷宫”任务。
记录:连续完成3次任务,用计时器记录每次时间,填入表16-1。
数据分析:
提问:“完成任务的时间有什么变化?(逐渐缩短)为什么?”
总结:多次练习(复习强化)使条件反射更巩固,反应速度更快(如投篮、临摹字帖的“熟能生巧”)。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梳理知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运动的神经支配(肌肉-骨-关节-神经系统协同)。
情感升华:关注神经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运动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一)基础作业(必做)
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各举2个例子)。
(二)提升作业(选做)
分析生活中的一个条件反射(如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说明其建立过程和消退条件。
结合“运动的神经支配”知识,解释为什么运动前要热身(从关节、肌肉的角度分析)。
(三)拓展作业(选做)
查阅资料,了解3种保护神经系统健康的方法(如避免熬夜、防止头部受伤),撰写10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
【教学反思】
通过直观教具(模型、动画)和实践活动(膝跳反射、学习时间测定),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参与度较高;小组讨论环节能激发学生思考,如反射弧受损的分析,多数学生能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逻辑;结合生活实例(上课铃声、复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膝跳反射实验中,部分小组操作不规范(如叩击位置偏差),导致现象不明显,需提前演示标准操作;人类特有条件反射的讲解,部分学生对“语言、文字是抽象信号”理解较难,需增加更多实例(如看到“火”字会想到热);时间分配较紧,第二课时的“人体运动的神经支配”讲解略显仓促,可适当压缩条件反射的案例分析时间。下次教学中,提前录制膝跳反射的标准操作视频,供学生参考;准备更多人类特有条件反射的趣味案例(如成语联想);将“人体运动”部分拆分为“关节结构”和“肌肉配合”两个小模块,避免讲解过于集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