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学科
化学
日期:9.15
年级
高二6班
相关领域
有机化学
教材
书名: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有机化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而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又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难点。在明确碳的成键特点的情况下,探梳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探究有机物的空间构型,尤其是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既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又能够切身感受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烯烃的同分异构体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有关。从复习烯烃的通式和不饱和度的计算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双键的位置异构,并通过球棍模型对空间结构的探究,了解顺反异构的发生条件。学生情况:在《必修2》有机化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会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了解烯烃的命名方法和通式,并能够将不同的异构类型进行分类。教学方式:分组活动教学手段:多媒体、球棍模型、学案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烯烃的成键特点,通过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活动,探究烯烃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方法和发生顺反异构的条件,结合图片资料感受顺反异构对生活和科研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和重要应用,同时关注有机物的合理使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异构体书写、顺反异构
难点:顺反异构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引入PPT
1827年,李比希合成雷酸;1828年,维勒合成氰酸,发现与雷酸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进一步探究结构后发现二者原子排列顺序不同;越来越多像这种分子式相同性质不同的物质被化学家发现;1830年,贝采里乌斯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同分异性”,由于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我们现在称之为“同分异构”更为恰当。我们之前学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也是原子连接的顺序不同,与雷酸和氰酸一样,那么烯烃会出现怎样的异构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听课
感受同分异构现象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历程,明确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主体思想。
第一环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板书: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提问:请你在学案上写出C4H8的同分异构体,并将它们命名。
完成学案一个学生上黑板写
提问:C4H8有没有(为什么有)其他类别?
学生介绍书写思路
引出不饱和度的功能——类别异构。
提问:环烷烃只有环丁烷吗?含有双键的烯烃的异构体写全了吗?
引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的书写方法。
总结:这些提问:C4H8的异构体包含几种异构形式?板书:一、类别异构二、碳链异构三、位置异构提问:怎么能有序地将它们写完全?在板书上体现学生思路。
回答问题:先计算不饱和度找到类别异构;通过减碳法写全碳链异构;保持碳链不变,找对称,写出双键的位置异构。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思维。
提问:利用上述思维顺序写出C5H10的同分异构体。
完成学案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找出学生思维上的漏洞。
检验同分异构体书写思路是否清晰,为介绍顺反异构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顺反异构
过渡:经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对于书写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你一定很想知道这些异构体的空间构型吧?活动:请你利用桌上的球棍,完成丁烯三种同分异构体的模型(每大组做一种),讨论,你所完成的模型在空间上结构是否唯一?
分组活动1组:1-丁烯2组:2-丁烯3组:2-甲基-1-丙烯
借助球棍模型感受丁烯的立体结构,在探究顺反异构的过程中,明确顺反异构的发生条件,体现“君朋”互助小组的优越性。
让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球棍模型,我把结构简式写在黑板上。2-丁烯的两种空间构型称为顺反异构。其中双键平面与黑板垂直。板书:四、顺反异构提问:具有什么结构特点的有机物存在顺反异构?碳碳单键存在顺反异构吗?
学生通过旋转模型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对烷烃碳碳单键空间可旋转的认识的巩固,和对双键限制旋转造成顺反异构的认识。
提问:什么样的烯烃具有顺反异构?2-甲基-1-丙烯为什么没有顺反异构呢?
听课
明确顺反异构要保持碳骨架不变,换一侧碳上两个基团的位置,若连接的基团,才会出现顺反构型。
板书:调换2-甲基-1-丙烯一个双键碳上两个基团的位置得到顺反异构,让学生分析碳骨架并命名。再拿1-丁烯巩固分析结论。对比2-丁烯每个双键碳所连接的不同基团找出顺反异构成因。
提问:当每个双键碳两端所连接的基团是a、b时,请你写出用a、b表示的顺反异构。强调双键碳连接基团的不同。
完成学案
将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层次,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提炼能力。
过渡:通过对顺反异构的发现,我们对同分异构体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认为顺反异构体在性质上有没有差异?资料:顺反异构体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观看PPT
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本质,科学家正因为要获得某一性质的物质,才控制反应的走向从而得到某一结构的物质。
提问:你能通过小资料得到什么结论?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多种同分异构的形式,谈谈你对同分异构现象的新认识。
回答问题
感受同分异构现象的冲击和收获。
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巩固、提高
课后反思:“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这是本次公开课留给我最深的体会。作为一名工作第四年的青年教师,我虽然具备一定基本素质,但是有机会在北师大高端备课组的指导下,完成一节新教材的示范课,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平淡无奇,对教学过程几乎没有计划,就是按部就班,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也听不明白。课题组的老师和教研员徐敏老师及时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馈,给出改进的建议,第二稿的时候,我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了知识广度,增添了许多联系生活的内容,并增加了引课环节和ppt辅助手段,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但流程繁冗拖沓,反而模糊了重点,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印象不深,我对各位老师的建议也理解不透彻。亏得徐敏老师十分认真,每晚打电话与我商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我再把改稿当晚上传给她,正式讲课前,她更是专程来到学校帮我辅导,细致到每个环节、每道练习,甚至每句话的精确度,她都耐心讲解,问过我的想法再进一步加以锤炼,纠正我各步骤出现的问题,提示我对学生的可能反应作出反馈,才有了最终的展示结果。本课的第一重点是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规则,学生要通过练习,划分异构类型,并进行归类和整理书写思路,耗费时间较多,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又归纳了异构类型,并作为工具,为以后的有机化学学习打好基础,要求重在落实,方法必须有条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用C4H8做例子,C5H10做巩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顺反异构。学生要理解顺反异构的发生原因,才能清晰得辨别和书写,因此突破难点我选用了球棍模型,辅助以板书,通过对基团换位书写,朴素的将存在条件展示出来,让学生逐步看清楚、想明白,在这个环节,评课时很多老师建议用flash旋转模型或将球棍模型投影的方式,把顺反异构的平面效果展示出来,既节省板书,学生也观看得更直观,我受益匪浅,再教时必会注意。另外,在板书的规范和教学基本功上,我也有一些亟待加强的部分,后续教学中,我一定努力锻炼自己的教师素养,争取更大的提升。经过此次公开课的锻炼,我明确了教学风格,理解了教学理念,知道要将知识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出来,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向课堂要效率,精心设计好45分钟的内容,才能最大程度节省老师和学生的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新加入化学组的成员,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适应的地方,感谢各位老师给了我这个进步更快、提升更高的机会,有了您们的指导,我更需不负所望,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