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复习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上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复习题及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30 14: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下图为4月13日08时—14日08时全国沙尘天气预报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表示二连浩特4月13日08时—14日08时天气情况的符号正确的是( )
A. B.▲ C. D.
2.受山脉阻挡,南方地区沙尘强度明显减弱,判断沙尘暴主要来自于(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3.当沙尘暴发生时,为了降低沙尘带来的危害,可以( )
①及时关闭门窗 ②戴口罩来防尘 ③注意交通安全 ④加强户外锻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浙江东南部的石塘镇是一个沿海小镇,镇上的“石头屋”很有特色,当地人在屋顶瓦片上压着一块块石头(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在瓦片上压石头主要是为了减轻屋顶的( )
A.阳光暴晒 B.台风侵袭 C.浓雾笼罩 D.雨水聚集
5.夏秋季节,图示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的防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向地势低处跑 B.迅速跑到地势开阔地方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关闭门窗留室内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滑坡、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为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据表完成6~8题。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2.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6.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滑坡、泥石流可能性最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此类灾害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多少
8.下列措施中,可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护坡工程 ③修建水利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为建设美丽中国,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三区四带”重点区域生态屏障建设。下图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我国划分“三区四带”的依据有( )
A.人口分布均衡性 B.行政管理一致性
C.生态系统完整性 D.社会文化统一性
10.图中( )
A.长江重点生态区全部位于长江流域 B.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纬度最高
C.北方防沙带只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 D.南方丘陵山地带容易发生海啸
11.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重点生态区有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加快 ②水量 ③凌汛 B.①加快 ②含沙量 ③洪涝
C.①减缓 ②水量 ③凌汛 D.①减缓 ②含沙量 ③洪涝
草木长,万物生。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下图为美丽中国漫画。据此完成12、13题。
12.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做法是( )
A.荒山、树林全部开垦成农田 B.实施休渔期制度
C.空调温度常年设置为26℃ D.污水直接排放,
13.“山绿了,果红了,农业丰收了,农民富裕了”,下列果树适宜在南方丘陵大面积种植的是( )
A.苹果 B.柑橘 C.山杏 D.梨树
近年来,垃圾分类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新风尚。智能回收箱(如图)逐步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旧衣物、塑料、金属、废纸等垃圾。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来看,分类投放垃圾、废物回收利用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污染 B.提高效益 C.降低成本 D.节约资源
15.利用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垃圾分类、有偿回收,可以( )
①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②获取垃圾回收信息,出口周边落后国家 ③分析站点垃圾特点,了解居民消费水平 ④智能识别垃圾类型,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洪涝和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其中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旱涝频繁。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和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
(1)说出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形区A及干旱出现频次>30的地形区B的名称。(4分)
(2)指出我国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列举两个洪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4分)
(4)指出除气候因素外,图中A地区洪涝频发的人为因素。(4分)
(5)为缓解B地区干旱灾害,从农业方面列举一项有效措施。(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水草丰茂的草原,是牦牛最喜欢的地方,藏语把牦牛喜欢的地方,成为“若尕”,音译为汉字,就是若尔盖。若尔盖湿地地处黄河第一湾,这里年平均气温为0℃左右,年降水量500~600毫米,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的发育。河流弯曲摆荡,蜿蜒曲折,独成风景。若尔盖湿地是全球大高寒泥潭沼泽湿地之一,它涵养大量水分,为黄河、长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30%的黄河水来自若尔盖湿地,尤其是每年枯水期时,35%的黄河水都由该湿地补充。另外,湿地区内目前有植物(包括菌类)207种,脊椎动物21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多种,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1998年,若尔盖湿地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批。下图为青藏高原简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说明若尔盖湿地形成沼泽的自然条件。(4分)
(2)说明若尔盖湿地对黄河的主要作用。(4分)
(3)指出若尔盖湿地在1998年、2008年、2022年分别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其体现的环境保护理念。(6分)
(4)结合湿地功能,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4分)
(5)假设你是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生态宣传员,请为若尔盖湿地设计宣传语。(1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下图1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图2为大熊猫分布地区,图3为大熊猫分布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指出在①②③④四大地理区域中,首批国家公园的地区分布。(6分)
(2)描述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主要环境特征。(2分)
(3)经考察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位于秦岭,概况大熊猫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4分)
(4)说明我国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目的。(6分)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复习题˙参考答案
1.A 2.B 3.A 4.B 5.D 6.C 7.D 8.A 9.C 10.A 11.D 12.C 13.B 14.D 15.B
16.(1)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夏季风。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
(3)滑坡;泥石流(崩塌)。
(4)围湖造田;破坏植被。
(5)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灌溉用水;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答出一点即可)。
17.(1)年平均气温约0℃,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地表长期过湿;河流弯曲摆荡,排水不畅,利于积水形成沼泽。
(2)稳定黄河水量,缓解干旱季节的水资源短缺,维持流域生态平衡。
(3)措施:1998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获批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
环保理念:从地方保护到国际合作,再到国家公园系统性保护,体现对生态价值的逐级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4)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维护基因库资源,保障资源价值;促进科研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5)答案示例:标语:“护若尔盖湿地,守黄河生命源”。
18. (1)首批国家公园位于①南方地区的有: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公园;②北方地区的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④青藏地区有:三江源国家公园。
(2)青藏高原,主要特征是高寒。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4)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破坏,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