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22: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04年,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对此,《东方杂志》指出其意无非“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归于政府。据此可知,清政府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统治 B.为推行新政作必要准备
C.削弱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 D.防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下面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民族意识的增强 B.新式教育的发展
C.宗藩体制的解体 D.清末新政的推动
3.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是要亡国,或者要亡种。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B.以排外为斗争核心
C.旨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清朝末年,中国各地发生了多次民众暴动(节选如下)。这表明( )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2月,广州新军中的部分士兵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发动起义,企图推翻清政府
江西萍乡煤 矿工人暴动 1910年5月,广西萍乡煤矿的工人发动暴动,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
四川保路运动 清政府在1911年5月宣布铁路国有化政策,并计划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外国。这激起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
A.群众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经济困境直接引发了革命 D.革命的社会基础得到增强
5.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理念已成普遍共识 D.清政府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
6.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之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据此推知,辛亥革命( )
A.使封建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 B.提出了科学明确的反帝纲领
C.客观上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7.辛亥革命后,女子军队“四方应起,创而有继”,10名女性代议士出现在广东省临时议会的席位上,各地工厂使用女工劳动“大大增加”,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促使男女平等的实现 B.推翻封建势力的专制统治
C.引起封建礼教的崩溃 D.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8.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了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了以铁路、轮船为首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以及银行、保险等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经济领域中的“突变”。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促使民族资本家开始引入新的经营方式
C.彰显了民族独立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D.是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变动的重要转折点
9.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
A.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了人们集会、结社的权利,随后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多达35个。据此可知( )
A.民国初期政局出现混乱 B.法律的制定为政党产生创造了条件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11.它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它”是(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二十一条”
12.右图是1915年12月26日《神州日报》上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神州光复
B.民国肇建
C.清帝逊位
D.帝制复辟
13.鲁迅在《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认为( )
A.辛亥革命导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B.辛亥革命并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当时中国不具备政治转型的条件 D.民国建立并未彻底改造社会秩序
14.北洋时期,政府的田赋收入剧增,1912—1919年北京政府征收的田赋增长了7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预征”田赋现象,1926年,河南省田赋“预征”到了1929年,同年陕西省“预征”到了1931年。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肆意盘剥民众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统一助推农业发展 D.实业救国成效显著
15.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章程》《商会法》《商标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 )
A.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使实业救国思想成为国民共识 D.推动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扩大
1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将原本属于阴历的节日,以阳历时间为基准来举办。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空军节、体育节等;为警察、律师、铁路、航空等行业审定服制。这些措施的推行( )
A.为民族工业发展的创造机遇 B.得益于社会性质的转变
C.试图进一步分化第二条战线 D.有利于社会习俗的变化
17.1914—1916年,中华革命党办的东京《民国》杂志、上海《民国日报》,“专对袁攻击”,反对专制。李大钊、陈独秀在创办于东京的《甲寅》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官僚的黑暗统治。这些报刊的涌现( )
A.为新思想的激扬提供便利 B.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开启马克思主义宣传之路 D.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8.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者基于当时社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喊出了“民主”的口号予以应对。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情况是( )
A.军阀割据局面混乱 B.西方进行文化侵略
C.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政体变革倒行逆施
19.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为此,他( )
A.著文立说,批判传统道德 B.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C.弘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 D.领导革命,重建道德价值
20.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流传着各种从西方传入的“主义”。最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主义,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这表明当时( )
A.倡导思想解放 B.追求制度变革
C.推进技术革新 D.学习西方习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府规定,商人呈请注册开办厂矿,只要符合《商业注册章程》,即可直接向地方官厅呈请,不必再经商会转呈。1912年底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该章程规定,对于新产品的发明或者产品的改进给予5年以下的专利。1914年3月颁布《矿业条例》,为鼓励商人从事采矿业,减免了矿产税。该条例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
——摘编自韩小林《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全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工厂至1922年已有64家,较战前的11家增加了将近5倍,纱厂开工锭数从1913年的48万锭上升到1922年的150万锭。布机在1915年仅有2254架,到1922年猛增至9817架。全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1914年还不足7万担,1915年接近20万担,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材料三 据统计,截至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共有335家,资本总数为13亿元,其中,江苏一省就有155家,占全部工厂的46.2%。其余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各省的工厂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广大内地如贵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却连一家注册工厂也没有。
——摘编自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政府鼓励商人开办厂矿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晚清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如赵懿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读历史之任务在于养成国家观念,勃发爱国之心,读史可以知道中国以前是如何之国,中华民族以前是如何民族,“显我祖国之荣光,复我先民之名誉”……除了针对国外列强之外,尚有另一层涵意,就是推翻清政府。
——摘编自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目的出现的社会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胡适首倡“文学革命”的文章,分析“文学革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0分)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A D D C D A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D A A D A D A A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可知,新政时期,清政府试图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军事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实行新政,排除B项;C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人们开始更多地强调“中国”这一概念,以强化民族认同和团结,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是为了救亡图存,这是当时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排外为斗争核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要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末年,中国各地发生了多次民众暴动,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出现严重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于支持或同情革命,革命的社会基础得到增强,这也促成了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短”和“快”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只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还没有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根本胜利,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充分动员群众,排除B项;民主共和理念是在辛亥革命后才逐渐深入人心,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也就打破了列强通过清政府来统治中国的局面,客观上使得列强在华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女子军队和女性代议士,各地工厂雇用女工劳动的现象也大大增加,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和角色发生一些改变,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了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了以铁路、轮船为首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以及银行、保险等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近代开始引入新的经营方式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革命任务,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C项;近代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变动的重要转折点是鸦片战争,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用立法权制衡行政权,以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了人们集会、结社的权利,随后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法律意义上为政党的创建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使我国丧失了大量的权益,引起了人民的愤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失去了民心,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关键信息“帝国”“天子”“万岁”及时间“1915年12月26日”可知,这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国建立和清帝逊位是在1912年,排除B、C两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致使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故D项正确;军阀混战并非辛亥革命导致的,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说明当时中国具备政治转型的条件,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府大肆征收田赋,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预征”田赋现象,这体现出北洋政府腐败不堪,肆意盘剥民众,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有关工商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从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改阴历节日为阳历节日、引入国际节日(如妇女节、劳动节)、统一部分行业的服装,这些措施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冲击传统习俗,推动社会生活的规范化、现代化,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革命党办的报刊“专对袁攻击”,李大钊、陈独秀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这些报刊通过批判专制、揭露社会黑暗,为反袁思想和民主、科学等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舆论平台,客观上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选A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针对这一社会现实,陈独秀等人有针对性地喊出了“民主”的口号予以应对,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性”出了问题,因此他通过著文立说批判传统道德,故选A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等西方的各种“主义”传入中国并广为流传,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有利于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
(1)措施:简化注册手续;奖励发明创造;减免矿产税;规范外商投资。(8分)
(2)表现: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快。(2分)
原因:中华民国的成立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外对纺织、面粉等需求量大。(任答三点即可,6分)
(3)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2分)
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2分)
22.
(1)目的:发扬爱国心,培育民族主义精神;推翻清政府,建构民族国家。(4分)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主义思潮传入中国。(6分)
(2)基本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4分)
文章:《文学改良刍议》。(2分)
意义:推动了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4分)
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