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3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3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2 22: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人

学科

所教班级

上课时间
三周周二
课 题
再塑生命的人
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海伦的简要生平;学会体验,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文字表达方式。3、理解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4.学习作者热切求知的精神,从她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课时重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2、理解“爱”的美好,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课时难点
学会根据需要,从文中筛选适当的信息,并进行概括性表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导入新课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二、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2、疏解疑难字词3、课文主要写了哪能两个人物?三、理解人物(一)走近海伦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二)走近莎莉文老师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文章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请你快速浏览,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未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五、拓展延伸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预设:A、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B、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C、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F、张海迪自学成才;G、孙膑受膑刑,著《孙膑兵法》;I、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H、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六、课堂小结本文是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板书设计:莎莉文老师 敬爱与感激海伦凯勒
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 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引导我懂得“爱” 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作业设计:1、完成《语文作业本》;一组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和“研讨与练习”一三3、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二组
教学反思: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这四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事件到中心,从人物到情感,从情节到语言,层层深入,由浅入深,
便于学生的理解。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哪里,因此不仅要追求问题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意问题的梯次性,让学生像爬坡一样一点点的不知不觉中走到终点,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