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雨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雨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2 22: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雨 说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合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朗诵。所以教学过程还应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开展。围绕“雨”的形象,设计了读雨、品雨、赏雨三个环节,又在品雨中设计听雨、说雨的诗情画意、说雨的浓情厚意三个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诗歌运用拟人手法,“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运用比较阅读和诗歌指导创作,来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古人说披文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跟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经历一次情感洗涤,体会诗歌的魅力。然后选点研读,选取“雨”做支点来展开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由情入理,使学生真正掌握拟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并学以致用,做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突破方法:以诗歌对冬景和春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教师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对诗歌中点明主旨诗句的朗诵,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铺垫和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同学们倾听过淋漓的雨声吗?(大多数学生说听过),说说你们听到雨声时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女生感情细腻一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去聆听那些跳动着的雨珠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雨
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注意下列字词:
田圃(pǔ) 禁锢(jìn
gù) 留滞(zhì) 喑哑(yīn
yǎ) 襁褓(qiǎng
bǎo)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在这一环节,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对字词加深印象的同时,初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诗人吟成一个字,花了不少心思:
当雨未来时,田圃是________________,牧场是________________,鱼塘是________________,小溪是________________。
雨未来和来了时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雨来了,使田圃________________,牧场________________,鱼塘________________,溪水________________。
明确:雨未来时: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来了:田圃——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小溪——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第二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如“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三、欣赏品味——品雨
1.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伴随音乐,学生代表朗诵诗歌,其他学生一同倾听雨的诉说。在诗中,雨说了什么?
明确: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2.活动二:说雨——诉说对雨的理解
(1)说说雨中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富的意象。诗歌中的雨在来去之时,都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你看到了吗,你领会到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品读,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这份诗情,这种画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节,雨来了。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让人想到杜甫诗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春雨。
第三节中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隐约见到张志和诗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影子。
第五节,春回大地,一个新的世界。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草儿将复苏了,牛羊又可在这里放牧;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自由自在了;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重新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第六节,雨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形象。“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弯”字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在春雨中随风飘动的样子;石狮子“笑出了泪”是说石狮子沾满了雨点;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一个“斜”字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在雨中斜飞的样子。
教师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仿照这种句式,另写一种事物,体现春雨中该事物的情态。学生回答示例:“桃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田野见了我笑彩了衣啊。”“禾苗见了我笑出了头啊。”
(2)说说雨的浓情厚意。
①教师:在诗情画意中,雨在自述,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它的浓情厚意。请在“________________的春雨,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中填入恰当的词语,感受雨的情意。
学生回答示例:亲切的春雨,温柔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勇敢的春雨,奉献的春?雨……?就像是一位爱的使者,悄悄地给大地带来生机,给孩子带来欢乐,带来春天,带来希望,带来笑声,带来甜蜜。
②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一节和第五节,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探究冬景的象征意义。比较阅读第一节和第五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第一节的冬景寒冷、阴暗、毫无生气。第五节的春天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第一节和第五节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前后呼应。
教师:冬天这寒冷的季节,在文学意象中,往往被赋予这样的象征意义——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困难、挫折。提示学生注意本诗的写作时间1979年,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1979年,十年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对前景一片茫然,失去方向。
③联系诗歌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以及诗中“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提示学生思考为儿童而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④思考“教你们勇敢地笑”的深刻内涵。
诗眼中的“勇敢地笑”是告诉孩子们在遇到暂时的困难、挫折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地等待,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只要你别停止对春天追随的脚步,别合上你期盼的眼睛,相信在微笑的等待中,春天的脚步已悄悄地向你迈近了!
四、赏雨
播放舒伯特《小夜曲》,全班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说话训练: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行诗说出来。
五、探究学习拟人手法
1.比较词典中雨的概念和诗歌《雨说》中雨的形象,说说诗歌中的雨有没有体现春雨的自然特征。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是春雨到来的时间;“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符合春日下雨的特点;“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是春雨中的万物特征;“我来的地方很遥?远……?”准确交代了雨的形成之源是云;“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说明雨入大地就消释融入泥土。
2.师生小结: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整体塑造雨的艺术形象。根据自然事物“雨”的特点,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这样写既亲切又生动,使诗歌散发出灵气,展现出真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仿照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________________说》。
(1)教师出示例作《蚕说》:一出世/就啃起那部/碧绿的书/困了,伏在书页上/打个盹/打盹,也在做/长大的梦。这首诗歌抓住蚕的自然特征吃桑叶、蜕皮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蚕啃书、打盹、做梦等几个细节,写出了蚕的奋斗精神。
教师:同学们写作可以这样抓住自然事物的特征,思考它具有的精神本质,然后运用拟人描述几个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然后朗读作品,班内交流,学生发言评述。
六、教师总结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板书设计
雨 说
郑愁予
  爱的使者 春雨→孩子们 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温暖        春天
     亲切   希望
     勇敢   笑声
     无私   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