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30 22: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牛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理论上来说,牛奶中的蛋白质在双缩脲试剂的作用下,最终显现出来的颜色是( )
A.橘黄色 B.砖红色 C.紫色 D.浅蓝色
2.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细胞器中无膜结构的是( )
A.液泡 B.溶酶体 C.中心体 D.线粒体
3.在冬季,北方许多地方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等,此习惯历史悠久。检测发现地窖中的浓度较高,浓度偏低,这种环境条件有利于( )
A.降低细胞呼吸强度 B.降低水分吸收
C.促进水分蒸发 D.促进光合作用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不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5.粳稻和籼稻是我国常见的栽培水稻。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对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两种水稻中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中的bZIP73基因在细胞核内转录的产物是蛋白质
B.两种水稻中bZIP73基因的差异由基因突变导致
C.两种水稻中bZIP73基因的嘌呤与嘧啶的数量比均为1
D.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不变
6.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研究发现,少数火鸡的卵细胞可以与来自同一次级卵母细胞的第二极体结合,进而发育成子代(注:WW的胚胎不能存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中无W染色体
B.该方式产生的子代属于单倍体
C.该方式产生的子代均为雄性
D.该方式产生的子代间存在生殖隔离
7.有毒昆虫往往具有鲜艳醒目的颜色,对捕食者具有“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者见后避而远之,这种现象叫做警戒色。捕食者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只具有警戒色的有毒昆虫,尝到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一些无毒的昆虫在形态和体色上会模仿有毒昆虫,这种现象叫做贝茨拟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的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警戒色比贝茨拟态先出现
B.捕食者捕食一只有毒昆虫后学会回避的这个学习过程不属于进化
C.昆虫在形态和体色上的相似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D.有毒昆虫会影响无毒昆虫的进化,无毒昆虫也会影响有毒昆虫的进化
8.水仙花鸢尾(虫媒花)是我国的特有物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其生长需要适度遮阴,多在土壤湿度较大但不滞水的环境生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限制其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
B.为水仙花鸢尾传粉的昆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光、湿度等非生物因素可影响水仙花鸢尾的种群数量
D.对水仙花鸢尾进行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
9.广西红树林面积保有量达1.04万公顷,稳居全国第2位。科学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红树林样方不间断拍摄,估算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存活区、中度退化区、高度退化区。下表是对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三种区域进行相关调查的结果,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高度退化区 中度退化区 存活区
多样性指数 1.78 2.01 2.30
生物量(g/m2) 90.79 110.19 365.95
总氮(mg/L) 0.081 0.015 0.008
总磷(mg/L) 1.09 0.79 0.71
【注】多样性指数越高,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上表的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干重。
A.红树林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其中存活区的净化能力更强
B.红树林净化水体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可通过控制排污、引进适宜物种等措施实现退化区修复
D.湿地修复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10.传统发酵技术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对微生物的运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米酒制作:发酵液中的气泡来源于厌氧型真核生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B.果醋制作:原核生物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糖或酒精转化为乙酸
C.腐乳制作:真核生物毛霉将蛋白质分解产生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D.酸奶制作:原核生物乳酸菌厌氧发酵产生乳酸,使产品具有特别风味
11.下图为幼鼠肾脏上皮细胞培养过程示意图,已知肾脏上皮细胞属于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过程需要用机械的方法或特定的酶处理
B.丙过程会出现细胞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的现象
C.丙在CO2培养中培养以维持培养液pH相对稳定
D.丙→丁过程为传代培养,此过程体现了动物细胞全能性
12.维持细胞的Na+平衡是植物的耐盐机制之一。盐胁迫下,植物细胞膜(或液泡膜)上的H+-ATP酶(质子泵)和Na+-H+逆向转运蛋白可将Na+从细胞质基质中转运到细胞外(或液泡中),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的低Na+水平(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的H+-ATP酶磷酸化时伴随着空间构象的改变
B.细胞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可以驱动Na+转运到细胞外
C.H+-ATP酶抑制剂会干扰H+的转运,但不影响Na+转运
D.盐胁迫下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提高
13.分蘖是禾本科等植物在近地面处发生的分枝,对产量至关重要。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水稻多分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其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而生长素无显著差异。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与外源NA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突变体后,结果如图。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与分蘖性状的关系
B.突变体突变的原因是细胞分裂素还是生长素
C.促进水稻分蘖的最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浓度
D.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分蘖性状调节的顺序性
14.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寄生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胃肠道等局部组织感染。检验水样中大肠杆菌数目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其操作流程如右图。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能与伊红——亚甲基蓝(EMB培养基的指示剂)反应,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下列对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测定前,滤杯和滤瓶均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处理
B.过滤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杂菌污染
C.将过滤完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完成大肠杆菌的接种操作
D.EMB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配制此培养基时不需要加入琼脂
15.与线性RNA相比,环形RNA由于特殊的环结构,能够避免被免疫系统和核酸外切酶识别。我国研究团队利用1型内含子自前接体成功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环状RNA疫苗,并利用脂质纳米颗粒(由磷脂等脂质组成)进行递送,诱导恒河猴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利用1型内含子自剪接体获得环化RNA疫苗过程示意图如下图,以下关于这种RNA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注】IRES指核糖体进入位点,驱动翻译;抗原时,核糖体将顺时针方向运动SP-RBD-Foldon指新冠病毒相关序列。
A.RNA疫苗环化过程中需要断开2个磷酸二酯键、再形成2个磷酸二酯键
B.脂质纳米颗粒运送环形RNA疫苗使该疫苗在恒河猴内环境中释放,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C.改变IRES元件中启动子序列,可以影响该疫苗的翻译效率
D.图中环状RNA疫苗在翻译新冠病毒
16.家蚕的性别决定是ZW型,其体表有无斑纹受等位基因A、a控制,斑纹的颜色深浅受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无斑纹雌性家蚕和深斑纹雄性家蚕杂交,F1全为无斑纹,F1雌雄自由交配所得F2,结果见下表(不考虑ZW同源区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性状性别 无斑纹 深斑纹 浅斑纹
雌性 242 41 42
雄性 239 82 0
A.亲本家蚕的基因型分别为bbZaW、BBZAZA B.F1雄蚕的次级精母细胞含1个或2个a基因
C.F2中无斑纹蚕包含6种基因型 D.F2无斑纹蚕自由交配,后代深斑纹雌蚕概率为1/24
二、解答题
17.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蝗灾爆发时,蝗虫聚集、迁飞、暴食等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少量蝗虫聚集后能释放信息素4VA,促使更多的蝗虫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信息素4VA。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素4VA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蝗虫通过释放信息素4VA聚集的过程属于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2)人们利用鸡、鸭捕食蝗虫能有效减轻蝗虫带来的危害,这种做法提高了蝗虫种群的 从而控制其数量,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填“化学”“机械”或“生物”)防治。
(3)羊草和针茅是两种常见的牧草。为了解草原植被类型与蝗虫爆发的关系,将相同数量的跳蝻(蝗虫幼虫)置于样地,统计跳蝻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结果如下页图所示。据图分析, (填“针茅”或“羊草”)草地更容易爆发蝗灾,判断依据是 。
(4)清根据本题资料信息,提出一个新的防治蝗虫的方法: 。
18.6月是荔枝大量上市的时节,荔枝品种丰富,目前主栽品种有糯米糍、妃子笑等。为提高荔枝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指导依据,研究人员测定了两品种荔枝在盛花期白天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8:30-10:30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分布在叶绿体 上的色素所吸收的光增多从而产生更多的 (填物质名称),推动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更快进行,两种荔枝净光合速率均快速上升。在11:30时净光合速率都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所需的 不足。
(2)采摘后的荔枝,会因果皮内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而褐变。正常生长的荔枝不发生褐变,是因为细胞内具有 系统,使多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分别储存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而不能相遇。
(3)据图分析,与妃子笑相比, (填“能”或“不能”)判断糯米糍一整天(24小时)有机物的积累量更多,原因是 。
19.慢性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HBV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且含量较高,不易治疗。为研发能够治疗HBV的疫苗,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给正常小鼠注射了HBV外壳蛋白E肽,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将E肽作为抗原吞噬、处理、呈递给 细胞,之后继续通过体液免疫途径产生E抗体。E抗体的作用是 (答出一点即可)。但使用E肽免疫患病小鼠,自然条件下其体内E抗体的产量很低。
(2)慢性乙肝患者体内 细胞的功能低下,导致其无法裂解被HBV侵染的人体细胞。这种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
(3)为治疗慢性乙肝,科研人员利用E肽对应的DNA序列设计了治疗性疫苗S。为验证疫苗S发挥作用是否受HBV影响,科研人员对正常野生型小鼠和HBV含量高的患病小鼠均注射疫苗S,检测体内B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如右图。据图分析,疫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 。

(4)结合本研究,请提出一种提高治疗性疫苗S效果的方案 。
20.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研究者通过多种育种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稻穗的大小会影响水稻产量。研究人员获得了稻穗为大穗的单基因纯合突变体1和突变体2,其稻穗显著大于野生型。将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1的稻穗大小与野生型相同,表型为小穗。
(1)研究人员对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等位基因进行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下图:
【注】非模板链下面的字母代表相应的氨基酸,*处无对应氨基酸,碱基序列的左侧是5'端。
据图可知,由于野生型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 ,从而导致基因突变。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1基因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碱基为 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肽链变短,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改变,功能异常。
(2)请以上述水稻作为实验材料,探究突变体1和突变体2的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考点染色体互换)。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若 ,则突变体1,2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
b.若 ,则突变体1,2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c.若 ,则突变体1,2的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三、实验题
21.广西是我国重要的香蕉主产地,目前广西香蕉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科学家发现香蕉果实发育初期,果肉细胞积累大量的淀粉,而果实成熟时,果皮山绿变黄,果肉逐渐变软。
(1)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含量增加,促进淀粉彻底水解为 ,果肉逐渐变甜。
(2)测定香蕉成熟过程中淀粉水解酶D和乙烯响应蛋白日表达量,结果如下页图甲。由图可知,乙烯的作用是 。
(3)科学家猜测H基因与D基因存在相互关系并提出假说:H基因的表达产物是D基因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基因转录所必需的蛋白质)。为了检验这一假说,科学家设计了如图乙的重组酵母细胞,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构建重组载体。构建载体1时,应使用 酶处理D基因启动子与切开的载体1的混合物。
②将载体1导入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这种酵母菌细胞中缺少作用于D基因启动子的转录因子,导致AbAr基因(金担子素抗性基因)无法表达。所以之后通过PCR或DNA分子杂交技术筛选出含载体1的重组酵母。
③将载体2导入含载体1的重组酵母,然后将重组酵母接种到选择培养基上,可筛选出同时含有载体1和载体2的重组酵母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若干天,培养基上出现了菌落,实验结果和预期相符,说明假说正确。关于该选择培养基的配方正确是 。(填选项标号)
A.加亮氨酸和AbA B.不加亮氨酸,加AbA C.不加亮氨酸和AbA D.加亮氨酸,不加AbA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乙烯调控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肉变甜的具体路径为 。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A
6.C
7.C
8.A
9.B
10.A
11.D
12.C
13.A
14.D
15.D
16.D
17.(1) 化学 正反馈
(2) 死亡率 生物
(3) 针茅 跳蝻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比在羊草草地的存活率高,而且发育历期短,这样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成虫
(4)可以通过性引诱剂诱捕蝗虫,从而使其不能交配,降低出生率,使蝗虫数量下降
18.(1) 类囊体薄膜 ATP、NADPH CO2
(2)生物膜
(3) 不能 曲线图只能体现糯米糍8:30-15:30的净光合量高于妃子笑,但是其他时间段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未知
19.(1) 辅助性T细胞 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
(3)患病小鼠体内由于HBV含量高,B细胞异常分化,进而无法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和乙肝病毒抗体
(4)先使用HBV单抗降低HBV抗原含量,再施加疫苗S
20.(1) 替换 UAG
(2) 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得F1,F1自交,观察F2表现型及比例 F1、F2中都为大穗(突变体) F2中大穗(突变体):小穗(野生型)=9:7 F2中大穗(突变体):小穗(野生型)=1:1
21.(1)可溶性糖
(2)乙烯可使H蛋白、D蛋白含量高峰提前
(3) DNA连接 B
(4)乙烯促进H基因表达,合成的H蛋白促进了D 基因表达,合成的淀粉水解酶增加,催化果肉中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