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二中2025年秋期八年级上期第一学月学情监测
语文试卷
说明:1.全卷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
2.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1-6(1)题每题3分,6(2)小题2分,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现代军事演习现场,我军各兵种协同作战,以锐不可当(dǎnɡ)之势展开立体突击,战机呼啸、战车轰鸣,火力覆盖如催枯拉朽般精准打击“敌”目标,先进装备的战术演示与官兵们的飒爽英姿让人眼花瞭乱。亿万国人翘首(qiáo)注视着这场彰显国力的演练,而历史上那些惨绝人寰(huán)的侵略伤痛,早已隽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时刻警醒我们不忘国殇(shānɡ)。演习中响起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口号振聋发聩,完美诠释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雄风。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dǎnɡ)B.翘首(qiáo) C.惨绝人寰(huán)D.国殇(shānɡ)
2.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催枯拉朽 B.眼花瞭乱 C. 隽刻D. 振聋发聩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绵竹土门玫瑰园花开似锦,微风拂过,花海轻轻摇曳,各种玫瑰美轮美奂,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C.小说《红岩》以其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D.人类为自己取得巨大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应当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理念,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
B.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C.不管网络游戏是以在线的形式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出现,载体及传播方式都只具有一种技术的属性,改变不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本质。
D.近年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运用广泛,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C.《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骈文,以描绘富春江山水风光为核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学校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诚信可贵】下列是关于“诚信”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人际关系来看,诚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
②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其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
③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④而自私自利、虚伪狡诈、言而无信的个性品质则很难取信于人,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⑤待人真诚、言而有信的个性品质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
A.③①②⑤④ B.③①④⑤②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②⑤④
(2)【新闻点击】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二、现代文及名著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10题。(15分)
材料一: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迅速在国内电影市场掀起热潮。这部电影凭借精彩绝伦的剧情、精美的动画制作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上映10天,票房便突破了70亿元,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TOP60,成为春节档电影中的一匹黑马。
从观众反馈来看,影片的好评率极高。许多观众表示,《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电影,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精彩演绎。电影中哪吒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勇敢无畏,又融入了现代年轻人的叛逆与担当,让古老的神话角色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影评人指出:“这部电影在传承经典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元素完美融合,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源:光明网)
材料二:导演谈《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作理念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初衷。他表示,哪吒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古老的神话故事在现代社会中产生新的共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导演团队在剧本创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深入研究了各种版本的哪吒故事,从传统神话典籍到民间传说,力求挖掘出哪吒形象最核心的精神内涵。在角色塑造方面,导演大胆创新,赋予了哪吒更加立体的性格特点。“我们希望哪吒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着成长烦恼、内心挣扎的年轻人。这样的角色更容易让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动画制作上,导演团队也下足了功夫。他们采用了先进的动画技术,力求呈现出最精美的画面效果。同时,在音乐创作上,影片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京剧唱腔、民族乐器演奏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来源:导演采访)
材料三: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电影开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经典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搬上大银幕。《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
例如,电影中的建筑风格、服饰设计等都借鉴了中国古代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剧情设置上,影片打破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更加现代的叙事手法,让故事更加紧凑、富有张力。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人物性格的重新塑造,传递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哪吒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正义使者,他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展现出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救赎,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力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不仅让古老的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材料四: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评价
评价维度 评分 (满分10分) 评价内容
剧情 8.5 剧情紧凑,有反转,将传统故事讲出了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画面 9.0 动画制作精良,画面精美,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壁纸。
文化内涵 8.0 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有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角色塑造 8.5 哪吒等角色性格鲜明,形象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来源:某知名影评网站)
7.下列对导演创作理念的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导演认为哪吒的现代共鸣需通过展现其成长烦恼实现,而非单纯复刻传统英雄形象。
B.导演团队在剧本创作中重点考虑动画技术和音乐创作,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要素。
C.导演希望通过角色立体化塑造,让哪吒的叛逆与担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导演对传统神话进行现代改编时,既注重精神内核挖掘,也兼顾叙事手法的创新性。
8.关于影片成功的核心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票房大爆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IP的天然热度,哪吒故事的国民度降低了市场推广成本。
B.影片通过技术赋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统文化表达,用视觉奇观弥补了故事叙事深度的不足。
C.影片在角色塑造上兼顾传统精神内核与现代复杂人性,是引发观众共情的根本原因。
D.影片在叙事上打破了神话原型的结构模式,采用更现代的叙事手法来增强戏剧张力,助推口碑发酵。
9.依据材料内容,以下对《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运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电影中建筑风格和服饰设计借鉴古代艺术风格又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是对传统文化内在形式的创新。
B.剧情设置打破传统神话叙事模式,采用现代叙事手法,这是对传统文化故事讲述方式的创新。
C.团队对哪吒人物性格的重新塑造,传递了现代社会价值观,这是对传统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诠释。
D.影片中大量运用京剧唱腔、民族乐器演奏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是影片在音乐方面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
10.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大国的文化自信?(至少三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1-14题。(共18分)
听取蛙声一片
谢云
①川端康成曾说:“一听到雨蛙的鸣声,我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初读此语,我心田里虽未像川端一样,装满月夜的美景。但记忆深处,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声,终究是再一次穿透心灵,在这烦乱的城市的夜幕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嘹亮而宏阔。
②从暮秋到初夏的乡间夜晚,其实大半都是寂寥而冷清的,特别是早年物质生活上尚不丰裕之时。但到春末夏初天气渐渐暖热起来时,情形就大不同了。首先是布谷麻雀喜鹊等鸟儿,一大早就在房前场院里,或屋后竹林中,切切烈烈地歌吟着,翩舞着。夜晚时分,还有此起彼伏的悠悠虫鸣,不知疲倦地响吟着,还有盈盈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落寞的旷野,喧嚣得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③其实,早在春水甫暖时,蛙儿就已从蛰伏的洞穴里钻出来四处活动了,池塘边,沟渠畔,或那一茎茎水草,或被水浸濡着的树枝上,已能见到一团团密密麻麻的黄褐色的蛙卵了,被一网似有若无的膜状物粘连着,浮拥着,仿佛正藏孕着一个个梦幻般的未来……
④惊蛰后的第一声蛙鸣,极像时令的“揭幕鼓”,猝响在煦暖的阳光中,或微温的夜色里,是颇能让人恍悟出季节的更迭和变迁的……这时节,走在旷阔的野地里,便随处可见鼓突着晶亮眼睛的蛙们,蹲伏在路边的草丛中,或树荫里,老僧入定一般,冥思玄想着。偶尔,它们也会怯怯零散地唱几句,难成气候。一旦听得人的动静,蛙们便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潜入水中。平静的水面上,便漾起一圈圈涟漪。
⑤真要听取那成片、缤纷的蛙声,却得等到更为暄暖的夏天,那正是割麦插秧,抢收抢种的大忙时节。蛙们便自昏至晨热情昂奋地呐咕着,喧噪着,似为这节气和农事鸣鼓添威——“唧唧呱”“咕咕咚”“咣咚咣咚”“咯呱咯呱”——或独奏,或合唱,或粗亢,或清越,或远或近,或高或低,都沉雄嘹亮,澄澈明朗,疏密有致,意趣天成。与田园之青翠,沟渠之潺潺,星月之辉光汇集融合着,其境界之恬静纯粹,意蕴之深邃迥阔,是再高妙的乐师也难合成的天籁!有时,从夜梦中醒来,谛听着窗外的阵阵蛙鸣,我总觉得:这些吟唱着的乡间歌手,似乎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广袤的乡村大地,其实更像一个襁褓中的幼婴,正浴浸在这翠绿的蛙声里,做着甜暖的酣梦。
⑥早些年在乡间,还听说过“蛙声如潮带雨来”的谚语。那往往是久热苦旱,万物盼雨的夜晚,蛙鸣声比平常更为激切喧腾:如鼓,一阵紧一阵;如潮,摇魂荡魄。父亲说:“是青蛙,在向天求雨呢。”不久,暴雨果真就在蛙声喧响中、雷鸣电闪间挟风而来,瓢浇桶倒一般,如泼如泻,淋漓酣畅。蛙们便悄然沉寂了,仿佛正和那一株株渴雨的禾苗一起,静心享受这甘露的淋洗和滋濡,直到雨歇风住,凉意渐生,蛙声才再起。先是零星几声,继而便汇聚成片,不久便是如潮的蛙鼓了。
⑦我自小就知道,蛙是益虫,又是祥物。古人曾筑庙祭之,作诗颂之。宋人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之句,对仗工稳,寓意涵咏,向来为人称道。但最令我喜爱、感怀的,却是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寥寥数语,不仅描摹出了一幅800年前的田园风景,更借此述说了一个渴望丰收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他不仅是在咏诵蛙声,更是在表达一种真诚的祈愿, 一份对土地和农事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我以为正是诗人道义和良知的体现,这正是让我怦然动心的缘由。
⑧在不少文人眼里,那翠绿的蛙声,是有着浓郁诗意和音乐禀赋的。倾情于蛙声,也便是倾情于那份恬淡、善美的诗意,倾情于那种祥和、雍容的感怀。但我始终不能超然于自己的经历,带着禅意和虚静,去聆听去欣赏那成片的蛙声。
⑨事实上,每当蛙鼓如潮的季节,我总是以一颗虔诚的农人的心,或以一株水稻、一秆苞谷的心,去观望天地,恭敬地祈愿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选自《大地温暖——谢云散文精选》,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写从暮秋到初夏的乡间夜晚“大半都是寂寥而冷清的”,是为下文春末夏初的鸟儿歌吟和蛙鼓阵阵做铺垫,在对比中突出了小鸟和蛙们给大地带来的活力与生机。
B.第④段中写惊蛰后参与时令“揭幕鼓”的正在成长中的蛙们,呼应了第③段的“蛙卵”的生长,“藏孕着一个个梦幻般的未来”,这些变化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迭和变迁。
C.第⑦段引用宋人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寓意涵咏,备受称道,说明了蛙是古代诗人咏赞的祥物,也表现了赵师秀对这种益虫的喜爱。
D.在第⑧段中,作者对不少文人带着恬淡、祥和的情,去聆听那翠绿的具有浓郁诗意和音乐禀赋的蛙声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应该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欣赏那成片的蛙声。
12.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1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一旦听得人的动静,蛙们便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潜入水中。平静的水面上,便漾起一圈圈涟漪。
(2)这些吟唱着的乡间歌手,似乎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广袤的乡村大地,其实更像一个襁褓中的幼婴,正浴漫在这翠绿的蛙声里,做着甜暖的酣梦。
1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的妙处。(4分)
(三)名著阅读(7分)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星照耀中国》中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作者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发、林伯渠、徐海东等。
C.斯诺跟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并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红军战士的生活等做了广泛的调查。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4分)
点赞“红星”,品评人物形象。
“红星”1:(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2: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1)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红星”1:
“红星”2:
(2)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一位,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三、古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7-20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⑤,悬流千丈,浑洪赑⑥怒,鼓⑦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⑧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郦道元《河水》)
【注释】①经始:开始。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⑥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⑦鼓:鼓荡。⑧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
1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B.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C.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D.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8.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漱其间 河中漱广
B.春冬之时 非驷马之追也
C.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D.鼓若山腾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甲】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乙】文“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
法,突出水流的湍急。
D.【甲】【乙】两文都写了水,但水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8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二)古诗词鉴赏(7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①揖三公②,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③。
奇士④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③松漠,在今内蒙古;榆关,即山海关。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④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下面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悔自责: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对自己年少轻狂,谈吐不羁,得罪权贵的反思与自责。
B.壮志难酬: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C.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写出了作者人到暮年满头白发,抒发了作者迟暮之悲。
D.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2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三)默写(6分)
23.(1),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中书》)
(4)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视角描绘出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
四、作文(60分)
24.小作文(10分)
学校决定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送给学弟学妹,并附送一枚写有赠言的书签。请你写一段话,或分享阅读感悟,或交流阅读方法,或表达希望期待,给学弟学妹以激励或启迪。150字左右。
25.大作文(50分)
他乡的山水,异域的风情,新鲜的见闻,未读的诗书……那些有距离感的,就叫远山。身边的亲友,寻常的街道,家常的菜肴,日常的事务……这些眼前熟悉的,都是近水。向往远山的你,是否蓦然发现了近水的美好?热爱近水的你,是否更看见了远山的诗意?如果你既登临过远山也享受着近水,又收获了怎样不同的美好与诗意?
其实,只要有发现美的眼光,有感受美的敏锐,无论远山,还是近水,都能让我们动情。
请以“远山近水皆有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分享你对美的体验或认识。
要求:①不得抄袭和套用任何其他同类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
1.A
2.D
3.B
4.A
5.D
6.(1)A (2)南京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失信者将 “无处藏身”(或:南京即将建个人与企业信用库,失信记录可查)
二、现代文及名著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7.B
8.B
9.A
10.①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影片以中国经典神话人物哪吒为核心,深入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同时赋予角色现代性格(如叛逆与担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融合,展现对自身文化的自信;②技术与文化融合:采用先进动画技术呈现精美画面,同时融入京剧唱腔、民族乐器等传统音乐元素,以及借鉴古代艺术风格的建筑、服饰设计,以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表达,彰显文化底气;③文化输出与认可:影片票房突破 70 亿元并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 TOP60,吸引大量观众,不仅国内好评如潮,还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画电影的实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力。
(二)《听取蛙声一片》阅读
11.A
12.①开篇引用川端康成的话,引出 “蛙声” 这一写作对象,增添文章文学色彩;②通过 “记忆深处”“清晰地显现出来”,自然过渡到对乡间蛙声的回忆,开启下文叙述;③“烦乱的城市的夜幕” 与后文乡间蛙声营造的恬静氛围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乡间蛙声的怀念,奠定全文怀旧、深情的基调。
13.(1)运用动作描写,“倏地蹦跃”“画出弧线”“潜入水中”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蛙们受惊时的敏捷姿态;同时以 “咕咚” 的声音描写和 “漾起一圈圈涟漪” 的视觉描写,从听觉与视觉角度展现画面的生动性,体现出乡间蛙鸣场景的鲜活与有趣。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蛙比作 “乡间歌手”,赋予其人格化特征,突出蛙声的动听;将乡村大地比作 “襁褓中的幼婴”,生动形象地写出乡村在蛙声笼罩下的恬静、安宁,表达作者对乡间蛙声及乡村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14.①标题引用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名句,富有文学韵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蛙声” 是文章的核心线索,全文围绕乡间不同时节的蛙声展开叙述,标题点明文章主要内容;③“听取蛙声一片” 既体现出蛙声的热闹与生机,也暗含作者对乡村生活、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祈愿,点明文章主旨。
(三)名著阅读
15.C
16.(1)毛泽东;周恩来
(2)示例 1:毛泽东。他生活简朴,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吃粗茶淡饭,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深入群众,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前进,如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展现出他的智慧与担当,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
示例 2:周恩来。他温和文雅,富有热情与自信,尽管外表看似孩子气,却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外交智慧。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深入基层,关心群众与战士,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始终坚守信念,如参与领导革命斗争,为红军的发展和革命的推进作出重要贡献,是深受大家爱戴的革命领袖。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7.D
18.A
19.D
20.(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这中间水流相互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着。
(二)古诗词鉴赏
21.A
22.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梦回松漠榆关外” 是虚写,描绘诗人梦中回到边疆战场的情景,体现其建功立业的壮志;“身老桑村麦野中” 是实写,刻画诗人现实中在乡村老去的境况。虚实对比,突出诗人壮志未酬、年华已逝的悲怆与无奈,强烈表达出诗人对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对往昔战场生活的怀念。
(三)默写
23.(1)征蓬出汉塞 (2)牧人驱犊返 (3)沉鳞竞跃 (4)谁家新燕啄春泥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四、作文
24.(示例)亲爱的学弟学妹:这本《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与青年时光,有百草园的趣味、三味书屋的回忆,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读它时,你会在生动的文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能学会以细腻的眼光观察生活。希望你能在书中感受文字的力量,留住心底的纯粹与热爱,让阅读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25.(示例)
远山近水皆有情
曾几何时,我总向往远方的山水,渴望踏上陌生的土地,看不一样的风景。直到那个周末,我才猛然发现,身边的 “近水” 也藏着动人的美好,而记忆中的 “远山”,同样萦绕着诗意。
去年暑假,我随父母去了云南大理。苍山如黛,洱海似镜,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湖面,渔船在波光中缓缓前行,远处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站在洱海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只觉得所有的烦恼都被这远山静水抚平。那时我以为,这便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是值得珍藏一生的 “远山” 记忆。
可这个周末,一场意外的雨后,我在小区附近的河边散步,却有了全新的发现。雨水冲刷后的河岸,青草愈发翠绿,沾着水珠的野花肆意绽放,几只蜻蜓停在水面的芦苇上,翅膀折射出细碎的光。一位老爷爷带着孙女在河边喂鱼,小女孩咯咯的笑声随着水波荡漾,岸边的长椅上,有人捧着书静静阅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而温暖。我忽然觉得,这寻常的河边景致,没有苍山洱海的壮阔,却有着别样的恬静与温馨,这便是我身边的 “近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诗意。
原来,美从不在远方。远山的壮阔让人心潮澎湃,是对未知的向往与探索;近水的温柔让人安心,是对当下的珍惜与感悟。无论是大理的苍山洱海,还是小区旁的小河,只要我们用心感受,都能触摸到那份动人的情谊。远山近水皆有情,这份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我们心中对美好的感知与热爱。
七年级语文(一)第3页(共4页)七年级语文(一)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