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教学案例:第15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教学案例:第15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3 08: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案例说明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本课的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选择此课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明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体会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甲骨文图片和竹木简图片,提问:这些书写材料有何不足?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改进书写材料的必要性。
教师讲述: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除了龟甲、兽骨、竹木简外,还有丝帛,青铜器上也出现了文字。但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这些书写材料或是太笨重,或是价钱太贵,不适合大量使用,不利于文化传播,有的也不利于长期保存。
1.造纸术的发明
教师讲述:中国是一个以丝织技术著称于世的国家。在生产蚕丝的过程中,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绵片,可以用于书写。这个过程叫做“积漂絮成絮片”。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后来,人们改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同样的操作过程,制造出最早的纸。
教师出示“西汉早期麻纸”并简单解释:这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残片。提出问题2:这个残片是不是纸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曾进行了一场持久的争论。今天,我们以一个小小科学家的身份,辨析这张残片到底是不是纸?
教师提问:什么是纸呢?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纸的构成和特点
第一,植物纤维;第二,纤维经过分散、提纯,再交织组合;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实用性;第五,有一定的物理强度。
材料二:生产的过程
包括“纤维——机械切碎——化学提纯——打浆——纸浆——湿纸——干燥”等程序,其中“打浆”是使纸具有实用性和物理强度的关键。
材料三:天水放马滩残片
1986年出土,最大残长8厘米。鉴定年代为公元前176—前141年。残片表面平整、较光滑、结构较紧密;有细纤维渣,其原料为麻;比较脆。上面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地图。
学生思考、判断、回答。
师生一起推出结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材料四:灞桥残片。
1957年在陕西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清理时发现。鉴定年代为公元前140—前87年。1964—1988年,中外10家机构的20多位科研人员对灞桥残片进行了十多次检验。研究表明,灞桥残片的纤维长度仅1厘米~2厘米;纤维的排列紊乱无序,表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
学生思考、判断、回答。
师生一起推出结论:西汉中期的纸。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考古资料,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判断,并得出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的结论。出示两份资料,体现历史学“孤证不立”的原则。
2.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教师出示材料并带领学生解读。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注:公元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
教师提问:蔡伦的贡献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对东汉的“蔡侯纸”和西汉的纸进行对比,并推出结论。
(1)原料
西汉纸:麻
“蔡侯纸”: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
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扩大了原料的,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
(2)实用性
出示放马滩纸和东汉纸实物进行对比。(图略)
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提高了纸的质量,更便于书写好保存。
(3)教师出示“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并指出其作用:使造纸工艺定型并推广。
教师讲解:正是有了上述的改进,使纸的产量、质量提高了,更便于使用了。所以,到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了。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设问: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假如没有了纸,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不便?引导学生想象,体会造纸术的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造纸术的改进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蔡伦发挥了重要作用;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得到了推广和使用,这对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改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人们纪念蔡伦,他是受之无愧的。
3.造纸术发明与传播的意义
教师出示“著名文明古国使用的书写材料”。(缺点部分可由学生分析得出)


地 区
材 料
缺 点
古埃及
植物纸草
易发脆断裂,难保存
古希腊
羊皮
太昂贵
古巴比伦
泥板
笨重、难保存
古印度
树皮、树叶
难保存
设计意图:体会各文明古国书写材料的缺点,为理解造纸术发明与传播的意义打基础。
教师出示“造纸术传播”图。(略)
学生读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渐学会识读历史地图,提炼有效信息。
教师提问:造纸术发明与传播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①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都不理想,或坚硬,或笨重,或价格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播。②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③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正像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所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Michael H. Hart)在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苏世军、周宇译,3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中,把蔡伦排到了第七位。同时,书中还论述道:“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
教师讲述:秦汉时期,我国不仅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而且古代传统的农学、医学、天文、数学四大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进入下一个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