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内容,聚焦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上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下启汉代强盛局面,在秦汉史中具有关键地位。教材先揭示汉武帝面临的挑战:诸侯割据、豪强膨胀、思想繁杂、匈奴犯境等,再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维度阐述对策。政治上解析推恩令、刺史制度的巧妙;经济上说明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的作用;思想上对比“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与秦代思想控制的异同;军事上强调北击匈奴的疆域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郡县制、分封制有初步认知,但对“大一统”内涵及汉武帝措施的关联性理解较浅。学生对故事性内容兴趣浓厚,但对“推恩令”“盐铁官营”等抽象政策的作用分析能力不足,易混淆不同领域措施的逻辑关系。教学中需多用图示、故事化史料,通过对比、情境创设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理解措施间的协同作用。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唯物史观) 2.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思想上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等措施的目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强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各项措施相互配合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图片及史料,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汉武帝接手的大汉王朝是否真的“国家无事”?继而出示“盛世之下 暗潮涌动”篇课件,引导学生一同学习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矛盾对比引发兴趣,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政治篇:——削弱地方势力
(一)背景 【引导】出示三幅历史地图,请学生完成任务一:根据所学知识和P67相关史事,说一说西周、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制度?到了西汉时期,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呢? 【引导】出示三则材料,请学生完成任务二:材料中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回答】①西周分封制;②秦国郡县制;③分封+郡县=郡国并行制。 果:楚军战败,刘邦胜。 【回答】①诸侯王问题: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②地方豪强问题: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依附王公贵族。 通过地图对比和史料分析,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为理解汉武帝的政治措施奠定基础。
(二)措施一——实行推恩令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回答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引导】出示史料,思考:和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生答后图示推恩令,引导学生回答其影响。 (二)措施一——借口削爵夺地除国 【讲授】出示漫画,名词解释酌金夺爵: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请学生归纳借口削爵夺地除国的影响。 措施二——迁豪强,立刺史 【提问】自主学习,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讲授】出示地图,名词解释刺史:代表朝廷检查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 【拓展】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回答】①刘实行推恩令。 【回答】侯国越封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回答】基本结束诸侯王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回答】①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通过视频、漫画、地图等直观素材,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明确中央集权强化的逻辑。
【归纳】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引导学生归纳其作用? 【回答】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环节二:经济篇:——加强经济管控
(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引导】分组合作,分别总结经济发展的概况。 【补充】出示相关史事,补充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史事。 【1组】农业: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组】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3组】商业: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且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全面了解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辩证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理解后续经济管控措施做铺垫,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二)治理措施及影响 【引导】出示表格,提问汉武帝对此采取的各项措施,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回答】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通过表格梳理经济措施,清晰呈现措施与影响的关联,落实唯物史观。
环节三:思想篇:—— 尊崇儒术
(一)背景 【提问】出示漫画,为什么要尊崇儒术呢? 【回答】因汉初奉行“无为而治”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诸子百家学说流行,思想不统一 通过漫画直观呈现思想混乱的问题。
(二)董仲舒的建议 【引导】出示史料,问题探究: 问题一: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 问题二: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回答】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新儒学提倡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忠君守礼等思想迎合统治者的需求。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三)措施 【引导】名词解释“儒术”,引导学生找到尊崇儒术的具体措施?具有什么作用? 【引导】小组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回答】思想上: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教育上: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政治上: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回答】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暴力激化了社会矛盾;②汉武帝尊崇儒术,柔和巩固了大一统③共同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通过对比讨论,帮助学生认识思想控制手段的演变,理解汉武帝政策的柔和性及其长远影响,培养辩证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环节四:军事篇:—— 北击匈奴
(一)背景 【引导】出示《西汉初匈奴势力范围》,请学生思考当时在军事上的背景。 【回答】①秦末汉初,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②汉高祖、文景时期,国力不足,因此采取和亲政策,未解除匈奴袭扰的边患问题。③汉武帝,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通过地图和背景分析,让学生理解军事行动的历史必然性,培养时空观念和因果分析能力。
(二)措施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请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北击匈奴的步骤。 【回答】①组建骑兵,大举反攻;②卫青、霍去病三次大战匈奴;③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结合地图梳理军事行动脉络,增强历史空间感。
(三)卫青、霍去病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简介卫青、霍去病,引导学生了解其人。 【引导】出示两张历史地图,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 【归纳】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知道卫青、霍去病其人 【回答】汉朝疆域向西拓展,首次将西域纳入我国疆域,国家统治版图进一步扩张。 通过人物介绍和疆域对比,理解军事措施与大一统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汉武帝通过政治上强化集权、经济上掌控命脉、思想上统一意识、军事上开拓疆域,全方位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图表、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多数学生能掌握汉武帝的主要措施。难点突破方面,通过对比秦与西汉的制度、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大一统”的延续与创新,但部分学生对“推恩令”的巧妙性仍理解不足,需课后补充案例讲解。情感教育环节可进一步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维护国家统一的当代意义,增强家国情怀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