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四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句复习
第13课 《短文两篇》
●词语集注
怡情 yí qíng : 使心情愉快。
练达 liàn dá : 干练通达。
枝节 zhī jié : 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统筹 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
藻饰 zǎo shì :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狡黠 jiǎo xiá : 狡猾;诡诈。
诘难 jié nàn : 诘问,为难
涉猎 shè liè : ①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②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聪颖 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
滞碍 zhì ài : 不通畅。
要诀 yào jué : 关键的窍门。
劝诫 quàn jiè :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 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表示“不切实际大发议论”时含贬义。)
★寻章摘句 xún zhāng zhāi jù :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用于贬义。)
★味同嚼蜡 wèi tóng jiáo là :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含贬义。)
诸如此类 zhū rú cǐ 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 chuī máo qiú cī :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多含贬义。)
狂妄自大 kuáng wàng zì dà :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读书总有好处。(卷:指书本。)
●考考你
1.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词语集注
意境 yì jìng :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惆怅 chóu chàng : 伤感,失意(色彩庄重,多用于书面语。)
真挚 zhēn zhì : 真诚恳切。
渲染 xuàn rǎn :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也作“身历其境”。)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也说“成竹在胸”。)
朝朝暮暮 zhāo zhāo mù mù :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浮光掠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多含贬义。有时也用于自谦。)
●考考你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可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倍出。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ē’nuó多姿,          ,         ……这些画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祥,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dài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一一幅中国画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瑰宝(  )  深邃(  )  ē’nuó(   )多姿  dài(  )绿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4分)
【答案】(1)guī suì 婀娜 黛 (2)倍—辈 祥—详 (3)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4)排比(5)示例: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答案】A 【解析】A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第15课 《无言之美》
●词语集注
意蕴 yì yùn : 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 fù lì : 附着,依附。
姑且 gū qiě : 用于暂时的目的和满足暂时的需要。
笼统 lǒng tǒng : 宽泛不具体;不明确。
蛾眉 é méi : 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寂寥 jì liáo : 寂静;无人陪伴的,独自一人的。
谚语 yàn yǔ :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铢两悉称 zhū liǎng xī chèn :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 xīn kuàng shén yí :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常用于形容由视觉、听觉等产生的美好感受。)
轻描淡写 qīng miáo dàn xiě :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 mù bù rěn dǔ :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也说“目不忍视”。)
信手拈来 xìn shǒu niān lái :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人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________) 薄(______)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_ 改为_____ _____ 改为_____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根据语段“弹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1)蓄 bó (2)至 致 倏 疏 (3)若即若离 (4)无言之美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答案】 C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词语集注
歌谣 gē yáo :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契合 qì hé : 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 kuàng yuǎn : 广阔辽远。
海啸 hǎi xiào : 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于海底地震或风暴,常殃及陆地。
苟安 gǒu ān : 苟且偷安。
拘泥 jū nì : 固执,不知变通。
●考考你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便只能终生lù lù无为;而一旦找准契合自己的最佳位置,便如鱼得水,事倍功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所以,身处困境、遭遇挫折的人们不应沉缅于悲伤概叹之中,而是应该积极思索,找准自己的爱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xiè地走下去,这样成功才会指日可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契合(   ) 挫折(   ) lù lù(   )无为 坚持不xiè(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3)语段中有一个成语用错,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qì cuò 碌碌 懈 (2)缅—湎 概—慨 (3)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4)这样成功怎能不会指日可待 (难道这样成功不会指日可待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B )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歌谣(yáo) 惆怅(zhōu) 唯妙唯肖 信手拈来
B.渲染(xuān) 谚语(yàn) 齐心协力 栩栩如生
C.意蕴(yùn) 暮霭(ǎi) 拾级而上 味同嚼蜡
D.要决(jué) 怡情(yǐ) 轻歌慢舞 吹毛求疵
【解析】A项,“惆”应读chóu,唯—惟;B项,“渲”应读xuàn;D项,“怡”应读yí,慢—曼。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解析】“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为贬义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解析】A.排比;B.设问;D反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广大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解析】 A.成分残缺,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B成分赘余,“超市”不属于“游乐设施”,删掉“超市”即可;D.搭配不当,“降低”和“考试状态”不搭配,可以在“和”后面添加“影响”;故选C。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谈读书》选自《玫瑰树》。 培根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2.《不求甚解》选自邓拓《燕山夜话》。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3.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4.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5.《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二)文体知识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3.文艺评论文。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如《李可染论艺术》。
4.再造想象(课内知识点)。
再造想象属于想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3%B3%E8%B1%A1 / 513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的一种,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C%A6%E5%8F%B7 / 19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说明、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曾经,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如读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头脑是出现了满山的枫叶在秋季红似春花的景象。
三、课文重点
《短文两篇》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明确: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持论严谨。本文说理严谨,持论公允。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观点明确。文中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如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的三种错误态度,直截了当提出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也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掩。
2.《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不同之处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同之处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山水画的意境》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明确: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2.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与一般议论性文章中材料所起的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分析本文第6段和《不求甚解》第5、6段中的实例在论述中所起的作用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两文作者不仅举出实例,而且紧贴理论对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理论和实例的切合点。
不同之处 本文第6段中“齐白石画虾”的实例不仅是论证作者观点,即要获得意境,“要深入全面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材料,更是作者对中国画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画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而《不求甚解》中第5、6段的正、反两个实例,都只是论证作者提出观点的材料,实例本身不是作者对专业问题的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
《无言之美》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明确: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是对文艺作品中文字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文字的桥梁作用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其二,读者鉴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三,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会面的目的是使读者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因而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是最终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真正的鉴赏之道。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说说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明确: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驱遣我们的想象》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明确:因为仅按照字面解释,仅仅是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却并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意境,这是因为还缺少了想象这一环节。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2)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明确: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3)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下面这句古诗进行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坠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四、议论文阅读考点
考点一:论题和论点考查
1.找寻论点。
(1)标题:标题有时可以充当论点,有时不可。但不管标题是不是论点,都能够给我们找论点而指出方向(有时标题是论题,我们可以结合论题和文章内容得出论点)。
如:《厚道》一文,标题即为词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题。我们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可得出“我们做人做事要厚道”的论点。
(2)文章首句:文章首句即交代论点。
(3)开头(1-3段):通常格式为文章开头先讲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再以总结性词语(因此、所以、由此可见、可见、总而言之、事实上、换句话说等)引出文章论点。
(4)文章中间:有时论点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
(5)结尾:有时,论点也常出现在结尾的位置。
较多情况下,论点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概括论点。
在题干明确要求“概括论点”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文章原话。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格式:
论点:我们做人/做事/文章特定范畴+要/不要+论题
3.标题、开头、结尾作用。
●小试牛刀
(1)《不求甚解》的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和结尾段中的“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2)《山水画的意境》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山水画的意境》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驱遣我们的想象》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在结构上,点题,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考点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1.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2.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
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作用: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浅显易懂。
●小试牛刀
(1)探究《谈读书》《不求甚解》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明确:《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山水画的意境》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3)《驱遣我们的想象》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考点三:论据的考查
1.概括事实论据。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什么事怎么样;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作用时,要看所分析的论据是从属于哪一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还是从属于分论点。
3.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
补写论据要做到:论点与论据统一;叙述角度合理;平时多积累;语言简明扼要。
(1)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不但有更大的说服力,而且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
4.论据顺序能否调换。
5.文章某一论据能否删去。
●小试牛刀
(1)《不求甚解》一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两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2)《不求甚解》一文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3)你对《不求甚解》一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考点四:分析论证过程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实,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方式:
① 文章(段)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② 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 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④ 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 提出……的希望。
●小试牛刀
(1)请概括《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首先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搞清楚《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总领全文。
然后具体阐述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举例分析来论述。
最后阐述怎样获得意境,强调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这就需要画家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结尾说明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3)《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4)下面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怎样论证的?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明确:这里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读书的作用。谈“滚球”“射箭”等运动,证明各种相宜的运动均有助于强身健体,意在以此类比,形象生动地论述读适当的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
考点五: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词语运用题型。
①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词语与××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③××词能否换为××词?为什么?
④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句子效果题型。
①赏析议论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②本文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综合题型。赏析(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法: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及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②从修辞的使用、句式的多样与变化等方面,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
及感彩。
③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常见答题模式归类如下:
考查角度 答题模式
词语运用 词语能否删去或更换 ①不能。××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或更换)后句子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②不能。××词语有……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方面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去(或更换)后就……(如显得太绝对了)。
词语顺序能否颠倒 先指出能否颠倒,再说明理由。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在时间或事理程序上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加点词语作用 ①指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句子效果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运用了口语、文言词语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庄重典雅),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整篇文章 模式:特点+例句。要点:①准确、严密;②朴实自然,概括简洁;③鲜明、生动,文学性强。
●小试牛刀
(1)赏析“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驱遣我们的想象》)
明确: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2)讨论:《山水画的意境》中“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3)《不求甚解》中这段文字为什么不能删除?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明确:强调了认真读书的态度:虽然主张“观其大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这种强调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全面、严谨,避免了读者的误解。它体现了本文论证的严密性。
考点六:结合文章或材料,谈启示感悟,拓展延伸
解题思路:
(1)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
(2)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3)组织语言时要有论点、论据,注意恰当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小试牛刀
(1)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2)学习《无言之美》一文后,畅谈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写作方面的感受。
明确: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而且要关注艺术的“无言”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学习本文之后,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8张PPT)
..................................................................................
九 年 级 下 册 第 四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怡情 练达 枝节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涉猎( )
聪颖( ) 滞碍( )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吹毛求疵( ) 孜孜不倦( )
蒸馏( ) 逻辑( ) 睾肾( ) 阐证( )
chóu
zǎo
xiá
jié
shè
yǐnɡ
zhì
注意左边是“虫”,区别于“腊月”的“腊”。
jiáo
cī
zī
liú
jí
ɡāo
chǎn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字词句复习
第13课 《短文两篇》
读读写写
读读写写
要诀 劝诫 狂妄自大( )
开卷有益(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注意左边为“讠”。
wànɡ
juàn
cūn
jiáo
càn
huò
注意“诫”有“讠”旁。
读好书如同品佳肴,若是只读他人摘要,就会味同嚼( )蜡,收获甚微;若是自己慢慢咀嚼( ),像牛一样倒嚼( ),则自然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串句记忆法:
多音字
( )味同嚼蜡、咬文嚼字、嚼舌
( )咀嚼、过屠门而大嚼
( )倒嚼
嚼
jiáo
jué
jiáo
jué
jiào
jiào
比喻愿望不能实现时,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聊以自慰。
意为“反刍”。
多音字
( )曲解
( )歌曲
曲
( )豁然贯通
( )豁口
豁
我们从这座山的豁( )口走出,眼前顿时豁( )然开朗。
串句记忆法:
qū
qǔ
huò
huō
huō
huò
串句记忆法:
小张在蒸馏( )水厂工作,下班后他想起来今天还没遛( )狗,于是牵着狗去公园溜( )达。
形近字
筹( )统筹
畴( )范畴
踌( )踌躇
诘( )诘难
拮( )拮据
矫( )矫揉造作
侨( )华侨
chóu
chóu
chóu
jié
jié
jiǎo
qiáo
读jū。
liú
liù
liū
诀( )要诀
抉( )抉择
袂( )联袂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
水(氵)多常泛滥( ),木( )料做门槛( ),衣(礻)衫很褴( )褛。
jué
jué
mèi
làn
kǎn
lán
怡情 yí qíng : 使心情愉快。
练达 liàn dá : 干练通达。
枝节 zhī jié : 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统筹 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
藻饰 zǎo shì :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狡黠 jiǎo xiá : 狡猾;诡诈。
诘难 jié nàn : 诘问,为难
涉猎 shè liè : ①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②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聪颖 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
滞碍 zhì ài : 不通畅。
词语集注
要诀 yào jué : 关键的窍门。
劝诫 quàn jiè :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 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 xún zhāng zhāi jù :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 wèi tóng jiáo là :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 zhū rú cǐ 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 chuī máo qiú cī :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 kuáng wàng zì dà :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读书总有好处。
用于贬义。
表示“不切实际大发议论”时含贬义。
含贬义。
多含贬义。
指书本。
考考你
1.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D
2.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A
意境 惆怅( ) 真挚( )
渲染( )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
暮霭( ) 夔门( ) 颐和园( )
chóu chànɡ
zhì
xuàn
lüè
注意“颐”的左半边写法。
ǎi
kuí
yí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读读写写
( )图解
( )押解
( )浑身解数
解
( )柏树
( )柏林
柏
jiě
jiè
xiè
bǎi
bó
指全身所有的本领。
多音字
惆( )惆怅
稠( )稠密
凋( )凋谢
挚( )真挚
擎( )擎天
掣( )风驰电掣
chóu
chóu
diāo
zhì
qínɡ
chè
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形近字
渲( )渲染
暄( )寒暄
喧( )喧闹
xuàn
xuān
xuān
霭( )暮霭
蔼( )和蔼
ǎi
ǎi
这位亡国之君,看着惶( )恐不安的百姓,想起昔日的辉煌( ),心中充满了无限彷徨( )。
【串句记忆法】
huánɡ
huánɡ
huánɡ
煌( )辉煌
惶( )惶恐
徨( )彷徨
形 近 字
huánɡ
huánɡ
huánɡ
意境 yì jìng :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惆怅 chóu chàng : 伤感,失意
真挚 zhēn zhì : 真诚恳切。
渲染 xuàn rǎn :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 :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朝朝暮暮 zhāo zhāo mù mù :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浮光掠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词语集注
多含贬义。有时也用于自谦。
也作“身历其境”。
也说“成竹在胸”。
色彩庄重,多用于书面语。
考考你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可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倍出。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ē’nuó多姿,          ,         ……这些画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祥,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dài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一一幅中国画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瑰宝(  )  深邃(  )  ē’nuó(   )多姿  dài(  )绿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
guī  suì  婀娜  黛
倍 辈  祥 详
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
排比
示例: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解析】A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A
区别于地名“峨眉”。
意蕴( ) 附丽 姑且
笼统( ) 蛾眉 寂寥( )
谚语(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譬如( ) 闲情逸致
怆然( ) 颦( ) 惟妙惟肖( )
yùn
lǒnɡ
yàn
dǔ
chuànɡ
niān
pì
pín
liáo
chèn
xǔ
xiào
第15课 《无言之美》
读读写写
zhá
zhā
zā
chèn
chēnɡ
jìn
jǐn
( )挣扎
( )扎实
( )捆扎
扎
( )铢两悉称
( )称呼
称
( )尽美尽善
( )尽管
尽
( )惟妙惟肖
( )姓肖
肖
xiào
xiāo
多音字
niān
zhān
yí
yǐ
拈( )信手拈来
沾( )沾亲带故
怡( )心旷神怡
佁( )佁然不动
笼( )笼统
茏( )葱茏
lǒnɡ
lónɡ
形近字
意蕴 yì yùn : 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 fù lì : 附着,依附。
姑且 gū qiě : 用于暂时的目的和满足暂时的需要。
笼统 lǒng tǒng : 宽泛不具体;不明确。
蛾眉é méi : 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寂寥 jì liáo : 寂静;无人陪伴的,独自一人的。
谚语 yàn yǔ :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铢两悉称 zhū liǎng xī chèn :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 xīn kuàng shén yí :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 qīng miáo dàn xiě :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 mù bù rěn dǔ :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 xìn shǒu niān lái :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词语集注
也说“目不忍视”。
常用于形容由视觉、听觉等产生的美好感受。
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人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红色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________) 薄(______)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_ 改为_____ _____ 改为_____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根据语段“弹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
无言之美 
蓄 bó 
至 致 倏 疏
若即若离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C
歌谣 契合( ) 旷远( )
海啸 苟安( ) 拘泥( )
驱遣( ) 桥堍( ) 怅然( )
鉴赏( ) 无可比拟
qì
tù
chànɡ
jiàn
qiǎn
kuànɡ
ɡǒu
nì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读读写写
( )记载
( )载人
载
zǎi
zài
( )拘泥
( )泥泞
泥
nì
ní
【记少余多法】 载,表示“记录,刊登”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其余读“zài”。
多音字
谣( )歌谣
摇( )动摇
遥( )逍遥
契( )契合
锲( )锲而不舍
楔( )楔子
yáo
yáo
qì
qiè
xiē
【口诀记忆法】 歌谣( )响起动心弦,手摇( )小船划向前,逍遥( )游玩乐开颜。
yáo
yáo
yáo
yáo
形近字
歌谣 gē yáo :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契合 qì hé : 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 kuàng yuǎn : 广阔辽远。
海啸 hǎi xiào : 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于海底地震或风暴,常殃及陆地。
苟安 gǒu ān : 苟且偷安。
拘泥 jū nì : 固执,不知变通。
词语集注
考考你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便只能终生lù lù无为;而一旦找准契合自己的最佳位置,便如鱼得水,事倍功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所以,身处困境、遭遇挫折的人们不应沉缅于悲伤概叹之中,而是应该积极思索,找准自己的爱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xiè地走下去,这样成功才会指日可待。
(1)给红色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契合(   ) 挫折(   ) lù lù(   )无为 坚持不xiè(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3)语段中有一个成语用错,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成功怎能不会指日可待 
(难道这样成功不会指日可待吗?)
qì  cuò 碌碌  懈
缅 湎  概 慨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答案】B
【答案】C【解析】A项,“惆”应读chóu,唯—惟;B项,“渲”应读xuàn;D项,“怡”应读yí,慢—曼。
●小试牛刀
【答案】C【解析】“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为贬义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解析】A.排比;B.设问;D反复。
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广大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答案与解析】C A.成分残缺,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B成分赘余,“超市”不属于“游乐设施”,删掉“超市”即可;D.搭配不当,“降低”和“考试状态”不搭配,可以在“和”后面添加“影响”;故选C。
1.《谈读书》选自《玫瑰树》。 培根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2.《不求甚解》选自邓拓《燕山夜话》。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3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代表作有
《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4.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5.《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二)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如《李可染论艺术》。
文 艺 评 论 文
3.文艺评论文。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属于想象的一种,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
说明、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曾经,
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
如读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头脑是出现了满山的枫叶在秋季红似春花的景象。
课内知识点
课文重点
《短文两篇》思维导图
1.《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持论严谨。本文说理严谨,持论公允。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观点明确。文中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如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的三种错误态度,直截了当提出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也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掩。
问题探究
2.《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山水画的意境》思维导图
1.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问题探究
2.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与一般议论性文章中材料所起的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分析本文第6段和《不求甚解》第5、6段中的实例在论述中所起的作用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两文作者不仅举出实例,而且紧贴理论对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理论和实例的切合点。
不同之处 本文第6段中“齐白石画虾”的实例不仅是论证作者观点,即要获得意境,“要深入全面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材料,更是作者对中国画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画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而《不求甚解》中第5、6段的正、反两个实例,都只是论证作者提出观点的材料,实例本身不是作者对专业问题的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
《无言之美》思维导图
1.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是对文艺作品中文字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文字的桥梁作用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其二,读者鉴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三,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会面的目的是使读者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因而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是最终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真正的鉴赏之道。
问题探究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说说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明确: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驱遣我们的想象》思维导图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明确:因为仅按照字面解释,仅仅是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却并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意境,这是因为还缺少了想象这一环节。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
(2)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明确: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3)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下面这句古诗进行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坠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1.找寻论点。
(1)标题:标题有时可以充当论点,有时不可。
(2)文章首句:文章首句即交代论点。
(3)开头(1-3段):通常格式为文章开头先讲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再以总结性词语(因此、所以、由此可见、可见、总而言之、事实上、换句话说等)引出文章论点。
(4)文章中间:有时论点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
(5)结尾:有时,论点也常出现在结尾的位置。
2.概括论点。
在题干明确要求“概括论点”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文章原话。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格式:
论点:我们做人/做事/文章特定范畴+要/不要+论题
议论文考点
考点一:论题和论点考查
3.标题、开头、结尾作用。
●小试牛刀
(1)《不求甚解》的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和结尾段中的“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2)《山水画的意境》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山水画的意境》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驱遣我们的想象》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在结构上,点题,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考点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1.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2.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
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 增强文章的
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
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作用: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浅显易懂。
●小试牛刀
(1)探究《谈读书》《不求甚解》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明确:《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山水画的意境》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3)《驱遣我们的想象》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读者
文字
作者
考点三:论据的考查
1.概括事实论据。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什么事怎么样;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作用时,要看所分析的论据是从属于哪一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还是从属于分论点。
3.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
补写论据要做到:论点与论据统一;叙述角度合理;平时多积累;语言简明扼要。
(1)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不但有更大的说服力,而且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
4.论据顺序能否调换。
5.文章某一论据能否删去。
●小试牛刀
(1)《不求甚解》一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两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2)《不求甚解》一文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3)你对《不求甚解》一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
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
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考点四:分析论证过程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实,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方式:
① 文章(段)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② 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 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④ 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 提出……的希望。
●小试牛刀
(1)请概括《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首先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搞清楚《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总领全文。
然后具体阐述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举例分析来论述。
最后阐述怎样获得意境,强调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这就需要画家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结尾说明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3)《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
“言不必完全达意”和
“无言之美”。最后一
段作结,得出结论。层
层推进,论述有力。
(4)下面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怎样论证的?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明确:这里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读书的作用。谈“滚球”“射箭”等运动,证明各种相宜的运动均有助于强身健体,意在以此类比,形象生动地论述读适当的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词语运用题型。
①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词语与××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③××词能否换为××词?为什么?
④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句子效果题型。
①赏析议论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②本文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综合题型。赏析(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考点五: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答题技法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及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②从修辞的使用、句式的多样与变化等方面,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
及感彩。
③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考查角度 答题模式 词语运用
句子效果 整篇文章 常见答题模式归类如下:
词语能否删去或更换
①不能。××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或更换)后句子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②不能。××词语有……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方面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去(或更换)后就……(如显得太绝对了)。
词语顺序能否颠倒
先指出能否颠倒,再说明理由。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在时间或事理程序上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加点词语作用
①指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运用了口语、文言词语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庄重典雅),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模式:特点+例句。要点:①准确、严密;②朴实自然,概括简洁;③鲜明、生动,文学性强。
常见答题模式
●小试牛刀
(1)赏析“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驱遣我们的想象》)
明确: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2)讨论:《山水画的意境》中“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3)《不求甚解》中这段文字为什么不能删除?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明确:强调了认真读书的态度:虽然主张“观其大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这种强调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全面、严谨,避免了读者的误解。它体现了本文论证的严密性。
考点六:结合文章或材料,谈启示感悟,拓展延伸
解题思路:
(1)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
(2)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3)组织语言时要有论点、论据,注意恰当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小试牛刀
(1)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赞同‘博览’,
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
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
问题更全面。”
(2)学习《无言之美》一文后,畅谈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写作方面的感受。
明确: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而且要关注艺术的“无言”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
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
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
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学习本文之后,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
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
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