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上3.5《快乐的动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二上3.5《快乐的动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29 17: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 快乐的动物》 课时 第5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快乐的动物》属于 “倍的认识” 的起始教学,紧密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1-3年级)的核心要求: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在发展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模型思想,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倍”的数量关系。 内容要求课标在“数量关系”主题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倍”的意义,能解决与“倍”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物”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课标倡导的情境化、活动化学习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通常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后,正式从“比较多少”过渡到“比较倍数关系”的关键转折课。“倍”是一个关系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它是学生理解比例、分数、百分数等复杂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应用题的认知起点 教材采用“情境导入-操作体验-概念抽象”的编排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倍”表示的是“份”的关系,而非绝对的数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对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有初步理解,具备基本的分类、计数和比较能力。拥有丰富的“比多少”的生活经验,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直观操作和图形表征来理解抽象概念。对生动有趣的情境有浓厚兴趣,注意力容易被激活。学生容易将“倍”与“个”混淆,例如认为“倍”也是一个单位。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初步感受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交流,会用图形直观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3.借助问题探究,发展应用意识,渗透数形结合、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在初步理解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在初步理解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想一想,连一连。 通过“想一想,连一连”的趣味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比较多少的知识经验,自然过渡到本课“倍”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探究 探究一:认识倍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今天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同学们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展示鹅、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小鸡的图片,然后出示只数:6、2、1、3、12、8) 师:如果用磁扣代替猴子和鹅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围棋子,也像老师这样代替猴子和鹅的只数摆在你们的课桌上。 2.认识倍。 (1)自主探究。 师:在这些动物中,就数猴子和鹅最聪明最爱动脑筋了,它们想比一比谁多谁少,你能帮它们比一比吗? 师:真了不起,在比较鹅和猴子的时候,可以比谁多,也可以比谁少,那除此之外,它们两个数量之间还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师:我们试着用喜欢的图形来表示鹅和猴子的数量,并以猴子的数量为一份,圈一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鹅的只数是6,猴子的只数是3。鹅有2个3只(边说边圈,3只看作一份,圈一个圈),猴子的只数是1份,鹅的只数是2份,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鹅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边说边板书)。照样子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鹅和小鸟的只数。 3.进一步深化对倍的认识。 师:看到鹅和猴子这么快解决了问题,其他小动物也想参与进来一起研究新知识,请你在教材中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表示它们的倍比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1: 2: 3: 师:松鼠都是2只,为什么小鸡的数量是松鼠的4倍?鹅的数量却是它的3倍? 师:看来倍数和两个比较的数有关,如果以一个数作为一份,另一个数正好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我们就说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多少倍。 师小结:以一个量为标准,看作1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生1:有6只鹅,2只松鼠,1只孔雀,3只猴子,12只小鸟,8只小鸡。 生:猴子比鹅少3只,鹅比猴子多3只。 学生自主画一画,圈一圈。 生:以猴子的数量为一份,鹅正好可以圈出两份。 生1:松鼠有2只,画2个小三角形代替;小鸡有8只,画8个小三角形。小鸡有4个2只,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生2:松鼠有2只,画2个小圆圈代替;鹅有6只,画6个小圆圈。鹅有3个2只,鹅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3:孔雀有1只,猴子有3只,猴子有3个1只,猴子的只数是孔雀的3倍。 通过创设“快乐的动物聚会”情境,引导学生数出每种动物的数量,为后续比较提供数据基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趣,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通过动手操作(摆棋子、画图、圈份数),将抽象的“倍”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表征,帮助学生建立“份”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几个几”自然过渡到“几倍”的语言表达,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跨越。
探究二: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件出示】 1.获取信息。 师:小熊的文具店开业了。小兔、小牛、小狐狸都来买文具,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大家非常会整理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呢? 2.解决问题1。 【课件出示】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呢? (1)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小兔买了多少支铅笔?小牛买的铅笔支数和小兔的支数有什么关系?小兔买了2支铅笔,小牛买的铅笔支数是小兔的3倍。 (2)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直观图,直接说出倍数关系。 【课件出示】 师:你能看懂这幅图吗?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要求小牛买的铅笔支数,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支)。 师:同学们不仅能看懂图表示的意思,还能列出相应的算式,非常棒! 3.解决问题2。 【课件出示】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呢? 师: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圆片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把小兔花的钱“4元”看成1份,小狐狸花的钱就是这样的4份,求小狐狸花的钱就是求4个4元是多少?即4×4=16(元)。 师:分析得很清楚,以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用乘法来算。 生:小兔买了2支铅笔,花了4元;小牛买的铅笔支数是小兔的3倍;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生:先找到小牛有关的信息“小牛买的铅笔支数是小兔的3倍”,小牛的铅笔支数与小兔有关,还要知道“小兔买了2支铅笔”。 生:小兔买了2支铅笔,看作一份,小牛买的铅笔支数是小兔的3倍,所以有3个2支。 生:先找到小狐狸有关的信息“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狐狸花的钱与小兔有关,还要知道“小兔花了4元”。 学生独立画图,师巡视指导。 将“倍”的知识置于“小熊文具店”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变式 师:想一想,怎样用“倍”描述数量关系?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求几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怎样用‘倍’描述关系”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元认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要点,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看一看,填一填。 有( )个5 ,是5的( )倍,一共有( )个苹果。 有( )个3,是3的( )倍,一共有( )个鸡蛋。 2. 的个数是 的2倍,请你画出 。 有 ( )个 。 3.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圈一圈,画一画, 填一填。 (1) 铅笔有3支。彩笔有( )个3支。 (2) 公交车有( )辆。小汽车有( )个( )辆。 小汽车的辆数是公交车的 ( ) 倍。 2.数一数,根据图形填空。 红色的个数是粉色的( )倍, 绿色的个数是粉色的( )倍, 绿色蓝色的个数是红色的( )倍, 蓝色的个数是红色的( )倍, 蓝色的个数是粉色的( )倍。 3.小强今年8岁,老师的年龄是小强的5倍。老师今年多少岁? 4.小红一家有3人,小强一家的人数是小红一家人数的2倍,笑笑一家是个大家庭,他家的人数是小强一家人数的3倍,笑笑家有多少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学中运用教材中主题图进行导入,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新知识学习营造了良好开端。在引入“倍” 的概念的环节,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动物数量,接着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比较猴子和鹅的只数,让学生直观发现鹅的只数与猴子只数的关系,自然引出“倍”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用 “谁是谁的几倍” 表述数量关系,达成了教学目标。“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学习时空,教学中让学生先画出两个数量的对比情况、再对应列式解答,会比较自然地理解“倍”这种数量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百般好”,让“倍”可视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