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未来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末质量检测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 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4.本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上册l~4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一)好的选题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首先是确定选题。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者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一般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向受众传播最新信息,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原貌;而新闻评论则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揭露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并不是所有新闻事件都有评论的价值,这就需要评论员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敏锐地捕捉事件背后的本质意义,通过分析说理、层层推进的方式,向受众传达自己的观点。
(二)
1.找准角度,凸显评论的深立意和高价值。在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前提下,尝试打破常规思路,寻找新的角度来看待并分析问题,同样能引发新的思考和启迪。例如,《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一文,从贫困群众的角度入手,探究造成贫困群众“不怕穷”的心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不怕穷”是深度贫穷的后遗症。不仅给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深度思考和全新启示,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扎实的论据与严谨的论证过程相结合,增添文章说服力与厚重感。在析事明理的过程中,扎实、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在新闻评论中若能善用事实论据,或许可达到“小故事,大帮忙”的目的。以<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为例,作者首先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送温暖无需兴师动众》为由头,提到部分网友以戏谑的口吻留言称“这不是说我们单位吗”,由此引出群众对此现象的反感;接着作者以其平日采访、调研期间积累的鲜活案例作为有力论据,如“一提走群众路线,有干部就弄上两袋大米、一壶香油等到贫困群众家中走一遭,送米、拍照、走人一气呵成”这类事例,逐步梳理出“披着隐身衣”的新形式主义的表现。这些材料出自作者日常的观察,丰富又鲜活,非常具有启发性。
(三)善用语言技巧
要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认同并接受文中传递的观点看法,就需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真正有生命力的评论,其内容应该充实又深刻,引人深思;其形式应该活泼生动,文采斐然。
1.善用修辞,增强文采。有些新闻评论的标题设置得很有特色。有富含哲理引人回味的,如《比起诺奖,我们更需要诺奖级的创新》《盲目“按惯例”也是懒政》;有借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添文采的,如《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也有采取口号式朗朗上口的,如《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
除了标题先声夺人,主体语言也需生动。以《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上‘航行’,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功”,文章通过比喻手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令人印象深刻。
2.语言精准.言之有物。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离不开准确的概念和严谨的逻辑推导,两者的呈现需借助精准的语言表达。来自《新华日报》的作品《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在论述造成“数字突破”的原因时是这样表述的:
失真失准、缺少认同的“数字突破”,是“造”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造,因为数字就是成绩,就是亮点。注了水的数字更加光鲜,更加引人关注。逼,因为数字就是指标,就是考核。一些部门习惯于“年初简单压指标、年末向下要数字”,在乎的是数字的“大与小”,而不是“真与假”。
把深刻内容与通俗分析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精准的把握。
新闻评论既要为受众带来新知识、新观点,又要说出群众心中所想所忧,这样的评论才既有“角度”又不失“温度”。
(摘编自薛雅静《评论要有角度,也要有温度》)
材料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评论要求评论员从新闻事件中挖掘出本质意义,与一般新闻报道力求呈现事实有
所不同。
B.《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从贫困群众心理角度切人,得出深刻结论,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思路。
C.《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主要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为由头来梳理新形式主义的表现。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指出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哲
学和人生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评论是评论员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剖析、传达观点的一种文体,相比于新闻报道,评论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B.优秀的新闻评论需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角度,引发新的思考;同时又要运用语言技巧、扎实的论据来体现评论的温度。
C.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善用语言技巧,有篇评论《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标题中巧设疑问,引起读者的兴趣。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给材料一第(二)部分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特的视角 B.扎实的论据 C.严谨的论证 D.优质的内容
4.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分析了“民生实事沉迷于‘数字突破”’现象的原因,表达精准,推导严谨。
请根据材料,在思维导图的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4分)
① (22字以内);② (8字以内)。
5.结合材料一的观点,从内容、语言两方面评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选段。(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山下的风景
铁 凝
我没来过这个山村,但对连贯这一带村子的这条山区铁路却很熟悉。铁路在山腰间小心翼翼地穿行,火车惊叫着穿过无数个隧道和峡谷,黑夜和白天在车厢里交替。不知什么时候,一条散漫的沙河跟了上来,和铁路若即若离。阳光下,河里泛起一片片斑斓的光点,像故意嬉闹着跟火车奔跑。盯住它,它会使你的眼睛迷离,周围的一切突然消失,你像在缥缈的天地间张开了惶恐的翅膀。
正是初秋,花椒树挑着绣球般的果实,把低垂的枝条从那些青石小院里伸到街上,搭在靠墙码着的山柴上:通红的半人高的杂草,干绿的苦艾,还有带刺和不带刺的各种树条。山柴把只能容纳两头牛的街道挤去大半。地上,被人踏扁了的谷草和牛羊粪的碎末,遮住了龟背石路面,只有那些高出地面的大石块精光地裸露着,使人想到正在门内弯腰干活的妇女的光脊梁。
站在我面前的是二成娘,一个大约三十开外、偏瘦、偏矮的妇女。她穿一条半新人造纤维裤子,上身单吊一件女式灯笼背心;①脸上已明显地出现各种方向的皱纹,却仍梳两条半长不短的辫子,说话时总是重复着一个动作:把两条辫子甩前甩后。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领到一个五面都是青石的小院里。
晚上,我见到了二成。我吃饭回来时,东屋已是电灯雪亮,人们挤了一屋子。他们也许为了看我,也许为了宾馆的开张。一个半大小子正蹲在锅台前咳嗽着替我烧炕,我问他是谁,他只告诉我这是他爷爷家。爷爷,那当然是指房东大爷了。男孩子说话声音粗哑,还不住地喘气,也像害着气管病。
“你有气管炎吧?”我问他。
他不回答,抬起头瞪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望向我。
“别看喘,文化深。扛着桌子上高小,来回十八里。”我背后谁又作着补充。
这一夜后,小院没再热闹过,炕变成了凉的,但屋子仍是干净得出奇。我的生活起居格外谨慎,脸盆再没存过脏水,被褥也尽量保持着刚进门时的格局。房东大爷很少过来,晚上只有红脸大爷和二成算是常客。二成总是靠着门框羞涩地看我一会儿,冷不丁问我点什么。问我华小栓到底害的什么病;问我开宇宙飞船还用学好语文吗;问我别处山里又有苹果又有梨,为什么他们这儿光种花椒。我一面给他解释,一面把希望留给他。红脸大爷另有主题。他背着手在屋里转着圈,不是说谁家的羊又下了羔,就是说谁把队里的牛掉在了山涧里。他语言单调,也少幽默。一阵阵难忍的寂寞包围着我。
一次,我向二成问起他娘,二成又是支吾,红脸大爷倒像净等着我提问似的,他立刻又盯住电灯说:“他妈比他爹还忙。”我再往下问,大爷就岔开话题,倒问起我里根演电影的事。一天,趁二成不在,红脸大爷才透露了几句,可那是她过去的事。大爷摇晃着脑袋做了个模拟动作,说:“唱戏要主角,现实里要个榜样。那时候这一炕知青姑娘都闹着回城,②人家可摇晃着小辫闹扎根。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有的地方闹回城的不让走,闹扎根的往上抽。偏偏他娘,一闹闹成了真的。区里、县里一鼓励,一头还真扎了下来。”
哪块云彩有雨,原来她也没摸透。看“云”识“天气”,那不是一般人都能具备的才智。现在我更希望再见到她了。也许因为都缺乏“气象学”知识,我们还有点同病相怜呢。但一连六天,她都没再露面。明天我终于要离开了。
送我出村的竟是二成和他娘。我们一路无话,③二成娘的两根辫子也很安静。这倒使我觉得她有什么不寻常的话要对我说了。在村口分手时,我看着二成脸上的汗水,嘱咐他要抓紧到公社医院去看看病,可别因病耽误了学习。
“还不谢谢姨?”二成娘捅捅他,“和你爹一样,死榆木疙瘩一个。你不是有话要对姨说吗?嗯?”果然,我的判断是对的。
二成喘着气,把头向旁边一扭。
“非让我替你说不可。”她用手去戳二成,“你姨是大地方的记者,准会记着你。你妈没赶上时候,认不出哪块云彩有雨。以后你得常让姨提个醒儿。”
说完,她用手扶住二成的肩膀,两眼直直地望向我。她脸上竞一下失去了应有的表情,只在眼光里凝结着几分乞求。
我没有勇气许诺什么,只是拉住二成的胳膊,告诉他我还会来看他。
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着,我不时回头看看。他们母子二人离得很远,二成像故意落在后面一样,不住踢着路边的石子。④二成娘快步走着,又摇起了辫子。她的面前是很富层次的大山,重重叠叠,叠叠重重。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一首老歌:
心中升起红太阳,
千军万马战太行…
我登上高高的路基,眼前的村子和我刚来时相比,像褪了色似的,也许是花椒已摘完的缘故。可山涧里那些飘浮不定的烟云,仿佛还在涤荡着它的颜色。
路过东山时,我看见了那棵孤零零的松树,枝叶铺散在树干两边,像位妇女干涩的、没有编结的辫子。
静听着东山那边传来的什么声音,是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还是谁家又丢了鸡蛋?不,那是二成,是二成站在东山上的呼唤,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一个成年人的呼唤。他告诉我一切都不用我提醒,他有东山人的尊严。
1982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火车和铁路进行描写,意在表明过路的旅行者们常常会因为村子的封闭和
落后而震惊。
B.作者选取初秋时节村子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描写,突出眼前这座陌生小山村的凄凉衰败、缺乏生机。
C.二成娘的过往借红脸大爷之口进行交代,或许因为她也缺乏“气象学”知识,让“我”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D.“我”在二成娘俩送行时想起一首老歌,直接表达了对二成娘面对重重山峦坚守希望、努力奋斗的祝愿。
7.下列对文中“辫子”这一细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中,二成娘三十开外却仍梳着两条辫子,暗示她可能有不一样的身份和经历。
B.第②处中,二成娘当年摇晃着小辫闹扎根,其实是因为没有摸透“哪块云彩有雨”。
C.第③处中,二成娘的辫子一反常态的安静,让“我”猜出她有不同寻常的话要说。
D.第④处中,二成娘又摇起了她的辫子,体现出她得到“我”的承诺之后内心轻松愉悦。
8.文中两处“望向我”分别表现出人物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9.铁凝笔下的“香雪”和“二成”具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哦,香雪》和本文中具体情节,分析两人身上共同体现出哪些“青春的价值”。(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曾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日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日: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夭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杨虞卿。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创作,与《琵琶行并序>“为君翻作《琵琶行》”的“为”意思不同。
B.凡,总共,与《送东阳马生序》“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凡”意思不同。
C.“而不受其恩”与《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用法相同。
D.过,过分,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是现在却显得十分空寂,
袁中道内心不禁生出惋惜与感慨。
B.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不会逊于李杜的作品。
C.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后来却一心寻求闲散的职务,当他被任命官职之后,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赴任。
D.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是并未沾染其中是非,能够洁身自好,保持独立的人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分)
(2)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4分)
14.作者反驳“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这一说法的理由有哪些?(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出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词人明从天、
地、江、山层层铺写,暗为思乡怀旧步步铺垫。
B.上阕“芳草无情”两句,由意中虚景转为眼中实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词人的多情、重情。
C.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羁旅愁思,接着用好梦难成、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
D.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有所不同,
16.请简要分析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之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深秋的早晨,退休的周老师在公园散步,看着路边草上的露水不禁心有所动,他吟诵起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抒发内心的感慨。
(2)深秋时节,老王独自登上江边高山。放眼望去,见落叶纷飞飘坠,听江水奔涌不息,顿感时光流逝、天地浩渺。此情此景,让他不禁吟出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羽衣甘蓝、红菜头、奇亚籽……①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都不陌生。羽衣甘蓝饮品,依靠“低卡”“无负担”收割了不少流量;甜菜拿铁、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等饮品,因为高颜值和健康属性掀起一波热潮;奇亚籽冲剂被称为“管理期液断的好帮手”……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转向了“防病”“养生”,而这些贴上了“有机”“进口”标签的食材,正好填补了这种心理空缺。
“超级食物”仿佛成为“自律”的代名词,好像谁的盘子里没有这么一样“超级食物”,就显得不健康、不养生一般。有不少人质疑,超级食物是“智商税”吗?从营养学角度看,它们的确富含某些成分,比如红菜头富含硝酸盐有助于改善血压,姜黄有抗炎作用。但也有数据指出,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比猪腿肉还要高,羽衣甘蓝虽然富含钙元素,但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等等。可见,这些食材并不是“吃一口就排毒”“喝一杯就能瘦”的。要看到,这些食物的走红, 。大家都明白,真正的营养是需要每顿饭按时按量摄入碳水、蛋白质、维生素,少吃精加工食品,这也就是不少健身达人推崇的“吃得干净”。毕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吃得干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来一杯富含红菜头的“美颜瓶”,给自己摆上一盘( )的“能量碗”,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调节,一些坚持的乐趣。
②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的渴望。我们不必给这种消费行为贴标签,也要看到,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但真正的健康,永远得靠最朴素的坚持。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更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
B.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也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
C.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
D.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更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彩缤纷 B.姹紫嫣红 C.斑驳陆离 D.异彩纷呈
21.请分析文中加点处“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这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22.学校健身社特邀营养学专家做“超级食物真的超级吗”专题讲座,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两则宣传语,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从远古先民刀耕火种的艰辛开拓,到当代匠人精益求精的创新突破,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通往精神富足的桥梁,唯有以劳动为墨,方能在生命的画卷上勾勒出幸福的底色。
你关注过身边的“劳动者”吗?他们或在田间地头耕耘,或在工厂车间值守,或在社区街头忙碌,或在学校、科研机构劳作不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是一名小小的“劳动者”。
你对“劳动”有什么看法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