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word)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word)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3 07:12:26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I卷(选择题)共40道60分
1、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21·cn·jy·com
A.
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
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C.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
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2、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3、
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4、
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2-1-c-n-j-y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
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
5、
美国学者扎卡里亚曾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每一次转移是15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他者的崛起”。关于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次转移缩小了东西方文明的差距
B.
第二次转移发生于18世纪
C.
第三次转移导致了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D.
第三次转移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6、
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中学教材这样叙述清代海禁政策: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听戏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买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8、
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A.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9、
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决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中国物产无不丰富,惟待开发而已。……故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因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孙中山认为
A.铁路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工具
B.铁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
C.中国还没有掌握铁路建设的技术
D.铁路运输费用低、运力大、速度快
10、上海市地方协会、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国货年”的提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有利于外国资本扩张
B.为官僚资本膨胀提供土壤
C.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11、美国加州大学克拉克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中期是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作者这样认为的主要理由是
A.工业革命之前人均社会生产总值没有明显的变化
B.工业革命过程中诞生了股份公司制度和金融制度
C.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巨大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12、对下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元)》所进行的分阶段分析,最为准确的是21cnjy.com
年 份
1820
1870
1913
1950
1973
1998
中 国
228600
189740
241344
239903
740048
3873352
中国占世界份额(%)
32.9
17.2
8.9
4.5
4.6
11.5
A.西方工业化所产生的原料需求决定了古代中国所占的份额
B.两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劳动分工影响了近代中国所占的份额
C.“左”倾错误和列强敌视形成了现代初期中国所占的份额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成提升了1998年中国所占份额
13、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欧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影响还在扩大。但这两个东扩还不一样。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更加偏重于制度性,欧洲人的脑子里还有罗马帝国的影子。这主要反映了
A.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对抗
B.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强化
C.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D.西欧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www-2-1-cnjy-com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15、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16、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17、学者李述森曾说:“(俄国)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他所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斯大林体制
18、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21
cnjy
com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19、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20、《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道:“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对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年代的特殊性,需要有特定条件下的非常举动
B.面对战争,俄国人民全力以赴,保家卫国,争取胜利
C.在战争结束后,俄国经济开始在五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变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俄国经济缓过气来,有了起色
21、钱承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新政没有使美国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
B.新政使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使美国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3、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
使得公司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一趋势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D.“新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24、《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5、1936年6月至1937年6月法国以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劳资关系;改组法兰西银行;成立国家小麦局,控制农产品销售,并规定农场抵押偿付办法;扶植企业发展,举公共工程;改革税收制度等。这种做法
A.使法国步入“人民资本主义”时代
B.与凯恩斯主义相吻合
C.防止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D.意味着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26、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A.
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C.
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
D.
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27、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21教育网
A.
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
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
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
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8、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
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29、下表1为1947年——1952年我国主要机械产品产量对照表,该表最能体现
A.
战争客观上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B.
我国基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
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D.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30、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3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21·世纪
教育网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32、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内容
2002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向市场经济转型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33、西方一位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实际只是半球化,只有到了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才具有真正的全球性。”材料所说“半球化”演变为“真正的全球化”,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两极格局的终结
C.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D.知识经济的促进
34、一对西方夫妇曾在《CTTY》杂志上抱怨,去年圣诞节他们专程钻进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为跑到中国西南这偏僻的一角来就可以躲过满世界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结果,还是未能逃脱,在大峡谷的小旅馆里他们又撞上了圣诞老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www.21-cn-jy.com
A.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35、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36、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来源:21cnj
y.co
m】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民族传统美德
37、麦迪逊解释出:“本宪法和合众国依此制定的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而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本国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必须受其约束,而不问该州的宪法或法律是否与此相抵触。”麦迪逊这段话最能体现的原则是
A.
分权制衡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主权在民原则
38、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联邦议会
B.
天主教会
C.
帝国皇帝
D.
帝国议会
39、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4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据此判断西方列强获得的特权是
①居住和租地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最惠国待遇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2·1·c·n·j·y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道40分
41、(13分)反腐贪污一直以来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国曾实施过很多类似解决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赃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并且在汉初也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
——摘自刘望道《关于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思考》
材料二:美国对于腐败的治理,并没见到对贪腐者大开杀戒、人头滚滚的场景。相应的,是一步步有针对性的法律的出台和不断制度的完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拔和奖惩机制,打破了政治机器垄断职位任命权的局面,从而重挫了分赃交易者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三: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是建国初期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得以检举、揭发并受到严厉查处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反腐败案例,刘、张贪污案的发生正值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当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张二人做出执行死刑的决定后,面对党内部分干部“枪下留人”的意见,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摘自法制日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对反腐倡廉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3分)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反腐败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刘、张贪污案”的意义。(3分)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对于中国新时期的反腐败有何借鉴和启示。(2分)
4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7分)
4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该体系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的。……客观地说,世界需要一种通用的货币。一旦某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通用货币不仅能够简化汇率的计算,促进贸易的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价值尺度,让全世界都懂得这个国家的“价格语言”。
——宋泓均、高强著《货币变局》
材料二:下图引自2010年01月《东方证券》的《世界货币体系前世今生——美元如何影响世界》一文。
材料三: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21
cnjy
com
——摘自2008年11月29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年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国际货币体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9分)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3分)【出处:21教育名师】
1~5
BABCD
6~10
DABBD
11~15
DBCCD
16~20
CDDA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25
BCBAB
26~30
BCDCC
31~35
BABBC
36~40
BBCAD
41、(13分)
(1)措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严刑酷法、回避制度、设立举报箱。(3分)
(2)方法: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发挥监督执行机构作用;公共监督力量。(3分)
原因: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完善。(2分)
(3)意义:有利于稳定新生政权、国民经济的恢复、加强了党内思想作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转型。(3分)
启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从制度上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分)
42、(13分)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分)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3分)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2分),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
43、(14分)
(1)变化:英镑作为国际性货币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美元所取代。(2分)
影响:①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地位及其在二战后的国际影响力;(2分)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推动了二战后美国世界政治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3分)③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
(2)趋势:由单一货币体系向“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转化。(2分)
因素: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②经济全球化;③国际间金融合作加强。(3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