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三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段测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春江水暖鸭先知
2.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有的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你认为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
放置黄粉虫的位置
黄粉虫的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30只
阴暗
28℃
适宜
A.左右两侧的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C.左右两侧都应该在阴暗的环境中
D.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28℃左右
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5.如图是植物细胞的相关概念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A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非常薄的膜
B.a可以表示“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B中的“能量转换器”一定包括线粒体
D.细胞进行分裂时,C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6.如图表示某植物体内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细胞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C.③过程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D.①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7.巨杉是地球上最大生命体,高达百米.巨杉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分裂,下列哪种结构不具备分裂能力( )
A.芽的分生组织 B.根的分生区 C.茎的导管 D.茎的形成层
8.“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除,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下列关于诗中两种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C.都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D.花与鸟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9.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它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 )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C.液泡与吸水和失水有关
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10.东营园博园内,高贵典雅的郁金香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粉白的、紫红的…争奇斗艳,决定郁金香花瓣颜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液泡
11.菠菜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膜 ②叶绿体 ③细胞壁 ④线粒体 ⑤细胞质 ⑥大液泡 ⑦细胞核.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⑥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⑥
12.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3.某同学在观察人血涂片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物像.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不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
A.转动转换器 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反光镜
14.“桃花乱落如红雨”,桃花(如图所示)在发育形成果实的过程中不会凋落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16.如图是桃花及其所结果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B.[4]中的精子到达胚珠完成受精作用
C.[7]是由[6]发育而来的
D.[8]萌发的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17.下面关于生物体结构或功能的描述,请据图找出错误的一项是( )
A.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B.乙由种皮和胚组成
C.丙属于植物的营养组织
D.从结构层次上看,由微观到宏观的排列顺序为甲→丙→乙
18.关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能够无限地生长
B.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
C.分裂后,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遗传物质不同
D.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发生改变
19.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眼虫既含有叶绿体也含有线粒体
C.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D.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通常有液泡
20.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阻止形成层的分裂,促进果实的发育
21.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据图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22.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N 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 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23.科技人员在密闭的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晴天环境下对室温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24小时测定,并绘制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N段植物呼吸作用不断增强
B.NP段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C.Q点植物中的有机物比M点多
D.P点后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24.人猿相辑别的标志是(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具有语言文字能力
C.大脑发达 D.直立行走
25.如图为人的生殖及胚胎发育过程示意图,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为男性,则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为X,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Y
B.精子由父亲的附睾产生,卵细胞由母亲的卵巢产生,过程Ⅰ发生在母亲的子宫里
C.在过程Ⅱ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进行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D.精子和卵细胞各含23条染色体,经过程Ⅰ,任意配对为受精卵中的23条染色体
26.生命诞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数以亿计的精子只有一个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精卵结合的部位及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
A.卵巢 子宫 B.子宫 子宫 C.输卵管 子宫 D.卵巢 输卵管
27.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一青春期.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人体脑、全身、生殖器官发育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
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
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28.探究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求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29.如图所示为4种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食品,某同学若长期以其中的一种食品为主食,则最易患佝偻病的是(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30.德州市减河生态公园以河为中心,在河两岸种植芦苇节、蒲草,形成滨水绿带,占地总面积4500亩,其中,水面积1000亩,绿化面积(人工改造部分)500亩.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动物安家落户,现已成为我们德州人观光、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对该湿地公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用生态结构示意图和曲线图做了记录(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一中的A,B代表的是生物类群,C代表的是某些物质,则C最可能是 .
(2)如果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不能使用字母).
(3)当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河水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4)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使用价值.
(5)某同学发现有人在河边大肆捕杀青蛙,十分焦急,就做了很多广告牌进行生态宣传,并协同政府部门齐抓共管,最后使该现象得以遏制,图二是该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青蛙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二中画出同时期昆虫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31.(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步:取三支大小一致的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和3号.
第二步:在1号、3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碳酸氢钠溶液(注: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在2号试管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将三片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菹草叶片分别放入三支试管的底部,如图.
第四步:将1、2号试管放在100W的灯泡下照射3~4分钟,3号试管置于暗处,观察并记录叶片是否有气泡(氧气)产生和叶片上浮的情况,实验结果如表.
试管
试管中的液体
条件
实验现象
1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
2
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无气泡,叶片无上浮
3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黑暗
无气泡,叶片无上浮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和2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作为对照的是 号试管.该组实验说明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1号和3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该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3)在以上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该活动小组利用1号试管又进行了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关系的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个)
65
35
15
6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植物和光源的距离的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植物光合作用 .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32.图一位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 ] ,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 ] 内.
(2)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 (填字母代号),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 .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 ] ,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 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三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段测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春江水暖鸭先知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D、“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有的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你认为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
放置黄粉虫的位置
黄粉虫的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30只
阴暗
28℃
适宜
A.左右两侧的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C.左右两侧都应该在阴暗的环境中
D.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28℃左右
【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大多为对照实验,这就要求实验中探究条件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光不同(明亮、阴暗),温度(15℃,28℃)不同也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温度相同环境,只有变量光不同.
故选:D.
【点评】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必须要保持变量的唯一.
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正确;
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B错误;
C、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映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据此解答.
【解答】解:A、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还缺少分解者,不能组成了生态系统,B错误.
C、甲、乙和丁都是消费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并能书写食物链.
5.如图是植物细胞的相关概念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A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非常薄的膜
B.a可以表示“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B中的“能量转换器”一定包括线粒体
D.细胞进行分裂时,C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考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植物细胞中,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但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解答】解:A、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由图可知A是细胞膜,A正确;
B、细胞壁处在植物细胞的最外面,起保护和支持作用,B错误;
C、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C正确;
D、细胞分裂时,细胞核最先分裂,染色体自我复制,然后平均分成两份,细胞核一分为二,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6.如图表示某植物体内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细胞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C.③过程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D.①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分析】细胞分裂是指细胞的一分为二,细胞的分化是指细胞分裂形成的许多的细胞中,细胞之间发生着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的表现.细胞分化是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的分化使个体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也就是细胞的分裂只是能使细胞的数目的增多,而细胞的分化才能使细胞形成一个个体.分析图形:图中①、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图中①→②过程细胞体积不断增大,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A正确.
B、图③中的过程在形态、结构等方面出现了差异,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后形成各种组织,B正确.
C、③过程在形态、结构等方面出现了差异,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图中①、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一个细胞变成两个,是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7.巨杉是地球上最大生命体,高达百米.巨杉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分裂,下列哪种结构不具备分裂能力( )
A.芽的分生组织 B.根的分生区 C.茎的导管 D.茎的形成层
【考点】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分析】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多.
【解答】解:植物的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如芽的分生组织、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属于分生组织.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不具备分裂能力.
故选:C.
【点评】主要熟练掌握植物的组织的特点及功能,即可正确判断.
8.“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除,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下列关于诗中两种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C.都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D.花与鸟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考点】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分析】(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
(2)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人和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
【解答】解:A、杜鹃花与鸟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A正确;
B、鸟属于动物,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杜鹃花是植物,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没有系统,B错误;
C、杜鹃花与鸟都是生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属于生物的特征,C正确;
D、杜鹃花是绿色开花植物,属于生产者;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关键.
9.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它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 )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C.液泡与吸水和失水有关
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考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各结构的功能,重点是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但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能随意进出,不能控制物质进出,故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起到保护内部物质的作用,但保护作用不能控制物质进出,故不符合题意.
C、液泡内含细胞液,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及营养物质,不能控制物质进出,故不符合题意.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给植物施用磷肥,含磷的无机盐能进人细胞,主要受细胞膜的控制.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同学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道题就不会出错.
10.东营园博园内,高贵典雅的郁金香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粉白的、紫红的…争奇斗艳,决定郁金香花瓣颜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液泡
【考点】细胞中的物质.
【分析】不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中一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除此之外植物细胞一般还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结构,而每种结构都有相应的功能.
【解答】解: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也有保护作用,不符合题意;
B、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细胞质内含叶绿体和液泡等细胞器,B不符合题意;
C、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决定花瓣颜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细胞核里,C符合题意;
D、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键掌握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
11.菠菜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膜 ②叶绿体 ③细胞壁 ④线粒体 ⑤细胞质 ⑥大液泡 ⑦细胞核.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⑥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⑥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分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细胞类型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细胞核、线粒体.
有: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
动物细胞
无: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
【解答】解:①细胞膜、⑤细胞质、④线粒体、⑦细胞核,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都含有的结构;③细胞壁、②叶绿体、⑥液泡,都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所以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③细胞壁、⑥液泡、②叶绿体.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因此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⑤细胞质、④线粒体、⑦细胞核.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2.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图①是放置玻片标本;进行图②所示操作时,眼注视图示部位的目的是: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图③没有放玻片标本,眼视目镜,因此是对光.该步操作的目的是使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在同一直线上.图④的操作是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解答】解:显微镜的观察包括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所以图示中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
故选:B
【点评】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多使用,多观察,多思考即能做好此类题.
13.某同学在观察人血涂片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物像.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不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
A.转动转换器 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反光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涂片的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视野越亮.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要由低倍物镜换成了高倍物镜,首先要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载物台上的通光孔,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提高亮度,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此过程中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的方法.
14.“桃花乱落如红雨”,桃花(如图所示)在发育形成果实的过程中不会凋落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花的结构.
【分析】一朵完整的花由花瓣、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受精后只有子房才继续发育.图中①花药,②柱头,③花柱,④子房.
【解答】解:传粉和受精完成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④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最终④子房发育成果实.
故选:D
【点评】在果实的形成过程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15.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考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分析】由于种子进行萌发首先要吸足水分,鲜重在开始快速增加,但干重变化不大,在第Ⅲ阶段有机物被大量消耗,所以干重显著减少.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分析和图示可知: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原因是种子吸水的结果,A正确;
B、在Ⅰ、Ⅱ阶段种子没有萌发,所以干重变化很小,B错误;
C、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萌发的是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所以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C正确;
D、种子吸水膨胀,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D正确.
故选:B.
【点评】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是桃花及其所结果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B.[4]中的精子到达胚珠完成受精作用
C.[7]是由[6]发育而来的
D.[8]萌发的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考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分析】一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才能结出果实,产生种子,花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图中3花药,2花粉,1柱头,4花粉管,5子房壁,6是胚珠,7是果皮,8是种子,看图结合题意答题
【解答】解:A、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A正确.
B、[4]花粉管中的精子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B正确.
C、7是果皮是由5子房壁发育而成的,C错误.
D、[8]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等.
17.下面关于生物体结构或功能的描述,请据图找出错误的一项是( )
A.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B.乙由种皮和胚组成
C.丙属于植物的营养组织
D.从结构层次上看,由微观到宏观的排列顺序为甲→丙→乙
【考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及功能;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观图可知:甲是植物细胞,其中①是细胞壁、②是叶绿体、③是细胞核、④是液泡、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乙是种子属于器官,丙属于输导组织,据此解答.
【解答】解:A、③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A正确;
B、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B正确;
C、丙属于植物的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C错误;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图中的甲是植物细胞,乙种子属于器官,丙属于输导组织,所以从结构层次上看,由微观到宏观的排列顺序为甲→丙→乙,D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8.关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能够无限地生长
B.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
C.分裂后,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遗传物质不同
D.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发生改变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不能无限制的生长,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4)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所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解答】解:A、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而不是细胞能够无限地生长,A不正确;
B、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加倍,B正确;
C、分裂后,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不是不同,C不正确;
D、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改变,不是不发生改变,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19.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眼虫既含有叶绿体也含有线粒体
C.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D.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通常有液泡
【考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1、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人)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通过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其中含有细胞液,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解答】解:A、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不符合题意;
B、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眼虫是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能自身利用细胞质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供给呼吸而生存下来.不符合题意;
C、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不符合题意;
D、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人)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0.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阻止形成层的分裂,促进果实的发育
【考点】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某些现象.
21.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据图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考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通过气孔使水分蒸发的过程.但是,蒸腾作用也为植物根系提供了强大的蒸腾拉力,使得水分能够运输到高大的乔木顶端.
蒸腾作用本身是散失水分,但是有利于吸收水分.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图形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图形,总结出在暗处和光下吸收水分的速率和蒸腾作用的速率的关系.
22.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N 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 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要吸收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减少,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有关.如果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会积累.
(4)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植物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其中M点吸收二氧化碳为0但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说明M点植物进行呼吸作用,N点为零界点,从M到N都有光,只是光越来越强,到M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也就是分解的物质与合成的物质相等.而NP段表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的有机物逐渐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开始积累.P点后表示光合作用趋于稳定,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N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故A错误;
B.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故B正确;
C.MN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故C错误;
D.NP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题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知识的了解和识图分析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23.科技人员在密闭的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晴天环境下对室温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24小时测定,并绘制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N段植物呼吸作用不断增强
B.NP段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C.Q点植物中的有机物比M点多
D.P点后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观图可知:①MN段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②N点和P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③NP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④PQ段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据此解答.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A、MN段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A错误;
B、NP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M点,植物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Q点植物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所以Q点植物中的有机物比M点多,C正确;
D、P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坐标曲线图的含义,要从图中读出呼吸作用强度,以及呼吸作用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相等的点.
24.人猿相辑别的标志是(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具有语言文字能力
C.大脑发达 D.直立行走
【考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分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的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意义.
25.如图为人的生殖及胚胎发育过程示意图,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为男性,则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为X,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Y
B.精子由父亲的附睾产生,卵细胞由母亲的卵巢产生,过程Ⅰ发生在母亲的子宫里
C.在过程Ⅱ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进行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D.精子和卵细胞各含23条染色体,经过程Ⅰ,任意配对为受精卵中的23条染色体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发育过程.
【分析】观图可知:此图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受精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胚胎经过两个月的发育,长度可达22毫米,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因此,到第8周左右的胚胎就叫作胎儿;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据此解答.
【解答】解:A、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所以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为男性,则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为Y,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A错误;
B、精子由父亲的睾丸产生,卵细胞由母亲的卵巢产生,过程Ⅰ发生在母亲的输卵管里,B错误;
C、在过程Ⅱ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进行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C正确;
D、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经过程Ⅰ),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6.生命诞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数以亿计的精子只有一个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精卵结合的部位及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
A.卵巢 子宫 B.子宫 子宫 C.输卵管 子宫 D.卵巢 输卵管
【考点】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分析】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解答】解: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
故选:C
【点评】精卵结合的部位是输卵管,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27.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一青春期.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人体脑、全身、生殖器官发育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
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
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考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解答】解:A、从①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了,A正确;
B、从②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B正确;
C、从③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停滞,青春期迅速发育,C正确;
D、从②③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是不一致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关键是熟练掌握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28.探究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求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解答】解: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
故选:C
【点评】掌握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即可解答.
29.如图所示为4种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食品,某同学若长期以其中的一种食品为主食,则最易患佝偻病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这是一道识图题,图中用坐标的方式给出了四种食物所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即使食物营养中含有钙,但由于身体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据此解答.
【解答】解:A、食物A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A不符合题意;
B、食物B中含钙、维生素D都较少,若长期以食物B为主食,易患佝偻病,B符合题意;
C、食物C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C不符合题意;
D、食物D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维生素D和钙的作用,并能正确识图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30.德州市减河生态公园以河为中心,在河两岸种植芦苇节、蒲草,形成滨水绿带,占地总面积4500亩,其中,水面积1000亩,绿化面积(人工改造部分)500亩.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动物安家落户,现已成为我们德州人观光、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对该湿地公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用生态结构示意图和曲线图做了记录(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一中的A,B代表的是生物类群,C代表的是某些物质,则C最可能是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
(2)如果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植物→昆虫→青蛙→鸭 (不能使用字母).
(3)当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河水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能力 是有限的.
(4)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 使用价值.
(5)某同学发现有人在河边大肆捕杀青蛙,十分焦急,就做了很多广告牌进行生态宣传,并协同政府部门齐抓共管,最后使该现象得以遏制,图二是该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青蛙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二中画出同时期昆虫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1)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由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细菌、真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解答】解:(1)A、B为细菌、真菌等,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如果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昆虫→青蛙→鸭.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河水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直接价值、潜在价值,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5)同时期昆虫的数量变化是先上升在下降,维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动态平衡,大致曲线如下图: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植物→昆虫→青蛙→鸭;
(3)自动调节能力;
(4)间接;
(5)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各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31.(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步:取三支大小一致的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和3号.
第二步:在1号、3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碳酸氢钠溶液(注: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在2号试管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将三片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菹草叶片分别放入三支试管的底部,如图.
第四步:将1、2号试管放在100W的灯泡下照射3~4分钟,3号试管置于暗处,观察并记录叶片是否有气泡(氧气)产生和叶片上浮的情况,实验结果如表.
试管
试管中的液体
条件
实验现象
1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
2
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无气泡,叶片无上浮
3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黑暗
无气泡,叶片无上浮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和2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二氧化碳 ,作为对照的是 1 号试管.该组实验说明 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1号和3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光照 ,该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光照 .
(3)在以上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该活动小组利用1号试管又进行了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关系的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个)
65
35
15
6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植物和光源的距离的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 反比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植物光合作用 越强 .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增加光照强度 .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实验中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2号蒸馏水中不含二氧化碳,分别形成1、2二氧化碳;1、3光照为变量的两组对照实验.
【解答】解:(1)2装置中的蒸馏水中不含二氧化碳,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2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1装置中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1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作为对照的是1号试管.实验现象,1装置有气泡,叶片上浮,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实验现象2装置无气泡,无叶片上浮,没有进行光合作用,1装置有气泡,叶片上浮,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3)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物和光源的距离的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反比,距离灯越近,植物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
(2)光照;光照;
(3)反比;越强;增加光照强度.
【点评】植物的三大作用是重点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熟练掌握三大作用的原理,从容应对此类题目.
32.图一位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 1 ] 肝脏 ,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 3 ] 十二指肠 内.
(2)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D ] 小肠 (填字母代号),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 淀粉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 葡萄糖 .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 5 ] 胃 ,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 胃蛋白 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 蛋白质 .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图一:1肝脏、2胆囊,3十二指肠,4小肠、5胃、6胰腺,7大肠.图二:A口腔、B咽食道、C胃、D小肠、E大肠.图中,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分解完毕,此物质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脂肪.据此解答:
【解答】解:(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1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2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4小肠内.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图中曲线X在A口腔中就开始下降,在C胃中没有下降,到了D小肠又下降故为糖类的消化;故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淀粉,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5胃.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1)1;肝脏;3;十二指肠;
(2)D;小肠;淀粉;葡萄糖;
(3)5;胃;蛋白酶;蛋白质;
【点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肠腺和胃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具有消化功能的是口腔、胃和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