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训练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你用自己本学期学过的字词来完成海报文案的创编吧!
①有一种美,是自然之美。我们①céng jīng②tàn jiū过大潮形成的原因,那③shān bēng dì liè般的潮声令人震撼(gǎn hàn)不已;我们有缘(yuán xuán)见到蟋蟀慎(shèn zhēn)重选址,了解到它那干净整洁的④wò shì,见证它建造过程中的⑤láo lèi。秋季稻穗(suì huì)成熟(shū shú),芦苇(wěi wéi)头白……这自然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②有一种美,是文化之美。⑥nì shuǐ而亡的精卫死后仍与大海抗争;盘古倒下后,把⑦xuè yè变成奔流不息的江河,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他们的精神令人⑧jìng pèi!
(1)用“√”画出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依次写出词语。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3)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潮”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潮汐,也指潮水。②比喻有涨有落、有起有伏的事物。③潮湿。④新潮;时髦。
①这场精彩的演出让我心潮澎湃。( )
②小张叔叔赶时髦,穿的衣服很潮。( )
③我们每年都去盐官镇观潮。( )
④快要下雨了,空气很潮。( )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的表达形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B.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C.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D.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蝴蝶藏身呢?
3.将下面的句子放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
①你瞧,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奇斗艳。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松鼠跳上枝头。④清晨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三、词语积累
4.先补全词语,再完成练习
①( )风唤雨 ②( )根到底 ③( )七竖八
④( )疲力竭 ⑤( )堂大笑 ⑥( )不可惜
(1)①和②都是与探索相关的词,其中①侧重 ,②侧重 。
(2)上面六个词语中,形容人很累的是 ,形容场面热闹的是 。(填序号)
(3)形容物品损坏了也不心疼的是 。(填序号)我能再写一个含“风”字的四字词语: 。
四、填空题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在学习时,我们要多思多问,正如王充所说:“智能之士, , 。”只有多思多问,才能取得成功。
(2)日暮时分的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古诗《暮江吟》描绘了这美景:“ , 。”
(3)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收获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要跳出 。从 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4)通过感受温度的不同,我学会了使用气象谚语:同学们有穿夏装的,也有早早就穿上秋装的,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这可真是“ , ”;两场秋雨过后,气温下降了不少,这便是人们说的“ , 。”吧!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平说自己小区的阿姨们跳广场舞时音乐声音总是开得很大,已经造成了“噪声污染”,他想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馈该问题,请你帮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反馈书和主题调研。
反馈书尊敬的社区居委会: 我们小区有人在居民休息时跳广场舞,声音太大,大家很困扰。这些“噪声污染”会 ,晚上还会 。我建议社区 ,或者 ,这样能让大家都舒服,营造好环境。
6.“噪声污染”会(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晚上还会 。
7.平平建议社区可以 ,或者 。
8.在平常生活里,除了广场舞声音大,还有什么行为会产生“噪声污染”呢?(至少写2种)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爬山虎的脚》(节选)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9.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是: → 。
10.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子的什么特点?
12.为什么说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类文阅读。
【文段一】
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 上,一次把蝙蝠的嘴 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 , 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③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自《夜间飞行的秘密》)
【文段二】
①秋天,苍耳成熟了,叶子褪去,硬朗的枝干上挂着一簇簇苍耳。颜色有些枯黄,满身的尖刺①,形如刺猬。不堪②的外表,没有丝毫的观赏价值,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人砍柴时都有意避开它,但这些并不影响苍耳的心情,它们安静而坦然地站在路边③,等待着一场旅行的盛宴④。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野鸡从身边走过,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他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了一路快乐的旅行。
②哪里该到站,哪里该下车,不是苍耳说了算。当这些小动物腾挪跳跃时,那些挂在它们身上的苍耳纷纷落地,来不及与姐妹们道声再见,就在不同的地方安家。苍耳落地之处,既是归宿,又是新的起点——因为它们已将生命融入大地,欣欣然,等待着再生的到来⑤⑥。
(选自《亲爱的苍耳》)
13.将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入文段一相应的横线上。
A.封 B.塞 C.挂 D.撞
14.阅读短文一,完成表格的填写。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
第二次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15.壮壮在阅读文段二的时候,学会了边读边提出问题。下面是壮壮提出的问题:
①“尖刺”是什么样的?有毒吗? ②“不堪”一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什么?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旅行的盛宴”在文中指什么?
⑤这篇短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⑥这篇短文在写法上与文段一有什么共同点?
(1)请你给以上问题分分类。(填序号)
针对文章内容来提问的有:
针对文章写法来提问的有:
针对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来提问的有:
(2)我也能提出一个问题:
蛛网的建筑
①这些小蛛都离开了它们白天的居所,各自选定地盘,开始纺线。有的在这边,有的在那边,谁也不打扰谁,我们可以任意地拣一只小蛛来观察。
②让我们就在这只小蛛面前停下吧。它正在打基础呢。它在迷迭香的花上爬来爬去,从一根枝端爬到另一根枝端,它所攀到的枝大约都是十八寸距离之内的。太远的它就无能为力了,渐渐地它开始用自己梳子似的后腿把丝从身体上拉出来,放在某个地方作为基底,然后漫无规则地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这样奔忙了一阵子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丝架子。这种不规则的结构正是它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垂直的扁平的“地基”。正是因为它是错综交叉的,因此这个“地基”很牢固。
③现在是它做捕虫网的时候了。它先从中心的白点沿着横线爬,很快就爬到架子的边缘,然后以同样快的速度回到中心,再从中心出发以同样的方式爬到架子边缘,就这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每爬一次便拉成一个半径,或者说做成一根弧。不一会儿,便这儿那儿地做成了许多弧,不过次序很乱。
④无论谁,如果看到它已完成的网是那么的整洁而有规则,一定会以为它做弧的时候也是按着次序一根根地织过去,然而恰恰相反,它从不按照次序做,但是它知道怎样使成果更完美。在同一个方向安置了几根弧后,它就很快地往另一个方向再补上几条,从不偏爱某个方向,它这样突然地变换方向是有道理的:如果它先把某一边的弧都安置好,那么这些弧的重量会使网的中心向这边偏移,从而使网扭曲,变成很不规则的形状。所以它在一边安放了几根弧后,立刻又要到另一边去,为的是时刻保持网的平衡。
⑤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弧与弧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弧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21根弧,条纹蜘蛛有23根,而丝光蛛有42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弧的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⑥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 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球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16.“这是一个垂直的扁平的‘地基’。”句中的“地基”指什么( )
A.丝架子。 B.捕虫网。 C.蜘蛛网。 D.钢筋网。
17.“就这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A.蜘蛛在翻滚。 B.蜘蛛织网很敏捷。 C.蜘蛛在玩耍。 D.蜘蛛织网有条理。
18.下面哪一种说法和文章的内容不相符( )
A.蜘蛛织的网不具有整洁的特点。
B.造好的弧与弧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C.蜘蛛在做捕虫网的时候是不按次序织的。
D.可以根据蛛网上弧的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19.“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有读者觉得去掉“居然”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你同意吗?联系短文,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20.请根据短文内容,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问题:
答案:
课外阅读《山雀的“冬日计划”》
①深秋的森林里,树叶落尽,山雀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它们不像松鼠那样藏松果,而是有更巧妙的“储存方式”——把食物挂在树杈上、树皮裂缝里,甚至藏在枯叶堆的缝隙中。
②有一次,我蹲在树下观察,发现一只山雀叼着一颗饱满的葵花籽,先在树枝上啄了个小坑,把瓜子嵌进去,再用枯叶盖住,还用爪子轻轻扒拉两下,确保没人能轻易发现。过了一会儿,它又叼来一只胖嘟嘟的虫子,这次它没找树枝,而是飞到一棵老橡树的树干前,啄开一道细细的树皮缝,把虫子塞进去,再用碎木屑堵住洞口,动作熟练得像个“小工匠”。
③冬天真的来了,寒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过。我以为山雀会找不到食物,可没想到,它们总能准确找到之前储存的食物。有一只山雀甚至记得半个月前藏在老橡树树皮缝里的虫子,它啄开木屑,一口叼出虫子,蹦到枝头美美地吃了起来。
④后来我才知道,山雀的大脑能记住上百个储存食物的位置,还能根据树叶、石头的位置做“标记”。原来,小小的山雀不仅勤劳,还这么聪明呢!
21.山雀的“冬日计划”指的是什么?
22.山雀储存食物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用文中的例子说明。
23.文中把山雀比作“小工匠”,这样的比喻好在哪里?
24.读了短文,你从山雀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
七、书面表达
25.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一定遇到过许多关爱你的人,如无私关爱的家人,和蔼可亲的老师、积极阳光的同学、善良有爱的邻居……请选择一位你最熟悉的人,以“ 真好”为题,再通过一两件事把他(她)美好的特点写清楚。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 350 字。
(2)语句通顺,写清楚事例,表达真情实感。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答案 A A
1.(1)hàn √ yuán√ shèn√ suì√ shú√ wěi√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 ② ④ ① ③
2.A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是一个设问句,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是谁来呼风唤雨呢?”然后自己回答“当然是人类”,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B.“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它们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气。
C.“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这也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一事实。
D.“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蝴蝶藏身呢?”同样是反问句,意思是“花朵不能容蝴蝶藏身”,通过反问来增强语气。
故选A。
3.A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该句先点明早晨有雾气的环境特点,接着强调在这雾气之中已经有许多生机开始展现,起到了一个总起引出下文具体生机景象描述的作用。
①“你瞧,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奇斗艳”,开始具体描述花儿展现出的生机景象。
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进一步描述小草、柳树等植物开始展现的生机。
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松鼠跳上枝头”,则是描述动物方面展现的生机。
④“清晨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是对整个清晨森林充满生机景象的总结。
A.句子 “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起到了总起的作用。它描绘了早晨雾气弥漫的场景,同时引出下文关于森林中各种生机的内容。放在①之前,能够很好地为后面描述花儿、小草、鸟儿等的生机做铺垫,让读者先对整体的环境氛围(雾中的生机)有一个概念,然后再具体看到花儿在雾中争奇斗艳等细节,逻辑连贯自然。
B.如果放在①②之间,①已经开始描述花儿在争奇斗艳,此时再出现总起句“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就会显得顺序混乱。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先介绍整体的环境背景和生机初现的情况,再分别描述具体的生机场景,这样的顺序会使表达重点不突出,先有了具体的花儿的描写,再进行总起,不符合人们对事物描述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习惯。
C.②已经在描述小草发芽、柳树生长这些植物的生机了,到这个位置再出现总起雾中生机的句子,就显得很突兀。而且在②的内容中已经在具体阐述部分生机的表现,此时插入总起句不符合描述的逻辑顺序,会打断对植物生机的连贯叙述,使文章结构显得松散和混乱。
D.③已经在描述动物的生机场景了,在这个位置放入总起句为时已晚。在③之前,花儿、植物的生机都已经详细描述过了,此时再用总起句来引出这些内容就不符合逻辑。而且即将要进入④对森林生机盎然的总结部分,此时插入总起句反而会破坏原有的从具体生机场景到总结的流畅性。
故选A。
4. 呼 归 横 筋 哄 毫 神奇的力量 探究根源 ④ ⑤ ⑥ 和风细雨
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①呼风唤雨:形容能召唤风雨,常比喻神通广大或控制自然的能力。
②归根到底:从根本上说或追根究底。
③横七竖八:形容杂乱无章地摆放。
④筋疲力尽:指身体非常疲劳,力气耗尽。
⑤哄堂大笑:指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形容场面热闹。
⑥毫不可惜: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常用于对物品的损失不心疼。
(1)①“呼风唤雨”侧重改变自然或神奇的力量(如在科学探索中改变环境),②“归根到底”侧重追究根源或根本原因(如在探索问题时追根究底)。
(2)根据词意可知,“筋疲力竭”直接形容人很累,故选④;“哄堂大笑”形容场面热闹(因为众人同时大笑),故选⑤。
(3)根据词意可知,“毫不可惜”常用于对物品的损失不心疼,故选⑥;
写一个含“风”字的四字词语即可。
示例:风和日丽、风平浪静、风雨无阻等。
5.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当局者的视角 不同的角度或立场 二八月 乱穿衣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谚语俗语和名言警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学、知”的正确写法。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面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书写时注意“残、铺、瑟”的正确写法。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题西林壁》,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被它的山峦所遮挡,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收获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要跳出自身的局限或当局者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观察,或者从远处、整体的角度进行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4)“二八月,乱穿衣”是民间谚语,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八月时,天气不稳定,人们穿的衣服厚薄不一,差异很大。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是民间谚语,意思是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就会转凉,随着秋雨的增多,气温会逐渐下降,到了十场秋雨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需要穿棉衣来保暖。
书写时注意“乱、寒、棉”的正确写法。
6. 使人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会引发耳鸣,失眠等问题。 会导致失眠、焦虑等健康问题 7. 设定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供居民跳广场舞 有进行调节和限制音量的措施。 8.在平常生活里,除了广场舞声音大,还有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和车辆喇叭声会产生“噪声污染”。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生活常识,从对听力、情绪、睡眠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噪声污染的危害,分别阐述对身体健康的一般危害和夜间的特定危害。
示例:“噪声污染”会损害听力、影响情绪,晚上还会影响睡眠,导致精神不佳。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需结合解决广场舞噪声问题的实际可行措施,从规范时间、控制音量、划定区域等角度思考,提出能让居民双方都接受的建议。
示例:平平建议社区可以规定广场舞的活动时间,或者让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降低音乐音量。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日常生活场景,从交通、生产活动等方面思考产生噪声的行为,选取常见且符合 “噪声污染” 的两种即可。
示例:汽车鸣笛、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9. 嫩红 嫩绿 10.颜色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 11.比喻;写出了叶子被风吹动时像波纹一样灵动的动态美。 12.因为长大了的叶子颜色新鲜,看着舒服;排列均匀整齐,没有重叠;风吹过时还会漾起波纹,灵动又好看。
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句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可知,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是:嫩红→嫩绿。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可知,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是:绿得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无空隙。
1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句子“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随风摆动的姿态比作“波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叶子被风吹动时像波纹一样起伏的动态美。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可知,长大了的叶子颜色鲜绿令人舒服,排列均匀整齐无空隙,风吹时起伏如波纹,充满生机与美感。
13.B A D C 14. 铃铛一个也不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的配合起来探路的。 耳朵塞上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15. ①②④ ③⑥ ⑤ 示例:苍耳在飘泊和旅行的过程中会经历些什么?
13.本题考查学生动词的使用。
“封”是指严密堵住或关住,使不能随便打开。
“塞”是指堵,填入。
“挂”指悬着。
“撞”指莽撞的行动,闯。
根据文段一第②段句子“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 上,一次把蝙蝠的嘴 住”可知,一次将“蝙蝠”的耳朵堵住,让它听不到;一次将“蝙蝠”的嘴巴捂住,由此可知第一处应填“塞”,第二处选填“封”;
根据文段一第②段句子“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 , 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由于蝙蝠被塞住耳朵,捂住嘴巴之后就到处乱飞,找不到方向,将绳子上的铃铛撞的一直响,由此可知第三处选填“撞”,第四处选填“挂”。
故本题应依次选择:B、A、D、C。
14.本题考查关键信息提取。
仔细阅读选段,根据所给的提示词,找出相关的句子填写既可。
第一次实验,出现在文段一的第①自然段,从“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可知,蒙上眼睛的蝙蝠在屋里飞,屋里的铃铛一个也没响;
第二次实验,出现在文段一的第②自然段,从“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可知,塞上耳朵的蝙蝠在屋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实验,出现在文段一的第②自然段,从“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封住嘴的蝙蝠在屋里飞,蝙蝠还是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实验结论在第③自然段,从“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5.本题考查学生给问题归类。
(1)作答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类。
结合文段二第①段句子“颜色有些枯黄,满身的尖刺,形如刺猬。不堪的外表,没有丝毫的观赏价值,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人砍柴时都有意避开它,但这些并不影响苍耳的心情,它们安静而坦然地站在路边,等待着一场旅行的盛宴。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野鸡从身边走过,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他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了一路快乐的旅行。”可知,问题①②④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
根据问题③和⑥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写法”可知,应归为文章写法;
根据问题⑤中的“启示”可知是从文章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
(2)根据阅读提问的策略,在阅读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本题可以从内容、写法等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苍耳是如何传播种子的?
16.A 17.B 18.A 19.我不同意去掉“居然”。“居然”突出了作者对蜘蛛具有极为精确地等分圆这一能力的震惊和敬佩。去掉“居然”,少了这种效果,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也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0. 谁能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就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 蜘蛛。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②段,“结果就构成了一个丝架子。这种不规则的结构正是它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垂直的扁平的‘地基’。”这里的“地基”是比喻,指蜘蛛最初搭建的“丝架子”,作为织网的基础。故选A。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出自第③段,描述蜘蛛快速移动来拉丝形成弧的过程。动作“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强调蜘蛛的灵活和迅速。即蜘蛛织网很敏捷。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A.第④段“已完成的网是那么的整洁而有规则”,第⑤段“造好的弧与弧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可知,蜘蛛织的网具有整洁的特点。因此,此项理解有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惊讶的情感(如第⑥段“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去掉后,句子基本意思不变(蜘蛛能精细等分圆),但失去了对蜘蛛神奇能力的惊叹语气。文章强调蜘蛛在困难条件下(如随风飘荡的丝垫)完成工作,因此“居然”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惊奇。
20.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请根据短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合理通顺即可。
问题:蜘蛛织网时为什么不按次序安放弧?
答案:为了保持网的平衡,防止网扭曲。
21.山雀在深秋时把食物储存在树杈、树皮裂缝、枯叶堆等地方,方便冬天食用。 22.①储存葵花籽时,先在树枝上啄小坑嵌住瓜子,再用枯叶盖住并扒拉隐蔽;②储存虫子时,啄开橡树树皮缝塞虫子,再用碎木屑堵洞口,隐藏得很巧妙。 23.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雀储存食物时的灵巧、认真,使山雀的形象更加鲜活可感。 24.我学到了做事要勤劳、有计划,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比如平时整理书包,我会把课本、作业本分类放好,就像山雀储存食物一样有“规划”,这样找东西时更方便,不会手忙脚乱。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短文第①段“深秋的森林里,树叶落尽,山雀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它们不像松鼠那样藏松果,而是有更巧妙的‘储存方式’——把食物挂在树杈上、树皮裂缝里,甚至藏在枯叶堆的缝隙中。”可知,山雀的“冬日计划”是在深秋时把食物储存在树杈、树皮裂缝、枯叶堆等地方,方便冬天食用。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它会利用树枝结构,如文中第②段“叼着一颗饱满的葵花籽,先在树枝上啄了个小坑,把瓜子嵌进去,再用枯叶盖住,还用爪子轻轻扒拉两下,确保没人能轻易发现”,通过在树枝上嵌入食物、枯叶遮盖的方式,让食物与树枝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
还会利用树干的树皮缝隙,文中第②段“飞到一棵老橡树的树干前,啄开一道细细的树皮缝,把虫子塞进去,再用碎木屑堵住洞口”,树皮缝本就隐蔽,再用碎木屑封堵,进一步伪装了储存痕迹,不会被发现。
故山雀储存食物的“巧妙”之处有:①储存葵花籽时,先在树枝上啄小坑嵌住瓜子,再用枯叶盖住并扒拉隐蔽;②储存虫子时,啄开橡树树皮缝塞虫子,再用碎木屑堵洞口,隐藏得很巧妙。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小工匠”,定位到文中第②段“它又叼来一只胖嘟嘟的虫子,这次它没找树枝,而是飞到一棵老橡树的树干前,啄开一道细细的树皮缝,把虫子塞进去,再用碎木屑堵住洞口”,突出了山雀储存虫子时动作的熟练、细致,像工匠做工一样细致专业。
故这个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雀储存食物时的灵巧、认真,使山雀的形象更加鲜活可感。
2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可以从以下两点作答:一是从山雀提炼的品质(勤劳、聪明、有准备),二是结合生活实际。举学生学习或家庭收纳的例子最贴切,既符合小学生认知,又能体现“提前准备”和“有序整理”的主题。注意语言简洁通顺。
示例:山雀储存食物时,每一个动作都很细致,确保食物不会被轻易发现。这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要专注、认真,比如写作业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25.示例:
奶奶真好
我的奶奶头发已经花白,总是用一根乌木簪子绾着,眼角的皱纹里好像藏着永远笑不完的温柔。她最会用一双粗糙却灵巧的手,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暖烘烘的,有奶奶在,我总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去年冬天我感冒发烧,夜里浑身发冷,翻来覆去睡不着。奶奶听见动静,披着棉袄就来我房间。她没开大灯,只拿了盏小夜灯,坐在床边用手背贴我的额头,轻声说:“乖乖,奶奶给你煮碗姜汤。”厨房很快飘来姜的暖香,她端来的姜汤里还卧了个荷包蛋,边吹边喂我喝,烫得我直缩舌头,她就笑着用指尖轻轻刮我鼻子:“慢点喝,没人跟你抢。”那天夜里,她隔一小时就来摸我体温,直到我退烧,她才靠在我床边打了个盹。
还有一次学校要做手工灯笼,我手笨,剪的纸总歪歪扭扭,急得快哭了。奶奶放下手里的针线,搬来小凳子陪我一起做。她教我把彩纸对折,用剪刀沿着画好的弧线慢慢剪,还找来家里的旧红绸,给灯笼缝了个飘带。最后灯笼点亮时,暖黄的光映着奶奶的笑,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灯笼。
奶奶的好,藏在每一碗热饭、每一次陪伴里。有这样的奶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