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世界主要国家:
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录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扶政策
——社会治理的基石
——社会治理的纽带
——社会治理的保障
壹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社会治理的基石
③也是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
户籍,又称户口
从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①户口薄是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制作的,
②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户籍的?可能起源很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目的是什么?
②调动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
①充分而合理地征发赋役,
③强化基层管理。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唐·杜佑《通典》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曹魏·徐幹《中论》
《国语》中有周宣王
“料民于太原”的说法。
“料民”就是清查人口
“周知民数”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
这是因为户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口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
——《商君书·境内》
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一、战国:大规模制定户籍
阅读下列材料,请从中提取与户口编制的有效信息。它们反映出什么问题?
编制方法:
立户原则:
登记范围:
强制分户,二男以上必分
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境内所有男女
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要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需要限制人口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政治:进行兼并战争、加强中央集权、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二、秦朝:分类登记
民户户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
东成,为里名;
户人,指户主。
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
女子,即女性。
大、小,是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夫、沙、泽若、伤都是人名。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户籍管理具有等级色彩
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族)、宦籍(官吏)、 市籍(商贾)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从这则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①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
②丞相或御史大夫保管户籍资料;
③汉承秦制
西汉——编户齐民
①管理:丞相+设专门的人员
②登记:“编户齐民”
(户是政府派发赋役的单位,财产税)
③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三、西汉:编户齐民
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编户齐民:西汉政府为控制人口流动,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编户齐民”。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四、东晋、南朝:黄籍、白籍、土断
说一说东晋、南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东晋——黄籍和白籍
东晋后期、南朝——土断
变化:
区别: 是否征发赋役
原因:
①封建政府赋役征发的需要
②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使原有户籍制度打破
③江南经济开发,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兵源;
③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
5.隋唐:“大索貌阅”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1)隋朝—— “大索貌阅”
“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
“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农民隐漏户口,豪强大族控制隐匿人口,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什么要调整赋税制度?有什么影响?
①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保障国家赋役征发;
②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
原因:
(2)唐朝——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新唐书·食货志》
六、宋朝:主户、客户
主户:拥有土地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户籍与赋役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分化
主户、客户、总数增加;
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
信息:
③宋朝社会环境相对放松,土地买卖可成为主户;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理由: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②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土地租佃制发展并契约化;
七、元朝: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元朝为何要实行“诸色户计”?
①元朝疆域辽阔,境内人口众多;
②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③资源调配的需要
“诸色户计”能最大程度地获得最多最有效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资源调配,充分调动不同需求的人力物力,以及应对外部战争和内部起义的需要。
“诸色户计”: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八、明朝:职业定籍、黄册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逐渐下降
鱼鳞图册
黄册
“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清·王庆云
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
建立“黄册”(人口户籍册):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十年一造;
黄册以户为主,
重在征发徭役
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
保证田赋征发
特点:
户籍与地籍彼此独立
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绘制鱼鳞图册(土地登记册):整顿地籍。
九、清朝: 永停编审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摊丁入亩”
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2年,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
原因:
意义:
朝代 主要措施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
西汉 编户齐民
东汉 户籍散乱
魏晋南北朝 黄籍、白籍、土断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大索貌阅、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客户分籍
元朝 按职定籍“诸色户计”
明朝 黄册
清朝 户籍永停编审
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小结
3.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1.历史悠久,不断发展,由复杂到简单
2.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5.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
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综合所学分析:户籍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
时期 户籍制度 发展趋势 封建国家演进 经济基础 政治原因
战国至秦汉 形成 巩固
魏晋至隋唐 发展 鼎盛 宋元时期 变异 成熟
明清时期 松解 衰落 从不断强化
小农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
到走向松解
专制集权体制强化
土地赋税制度改革
影响这种变化趋势的经济政治因素是什么?
贰
历代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的纽带
从秦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基层的含义: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中央派遣的官员到县为止。
一、基层组织
唐朝时期:乡里制度
秦汉时期:乡里制度
明朝时期:里甲制度
清朝时期:保甲制度
2、发展演变
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演变历程:
秦汉
什伍组织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保甲制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二、社会治理
“皇权不下县”——乡村自治
“皇权下县”——皇权与绅权共治
拓展
乡绅就是皇权的代言人。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乡绅在基层治理中不可能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存在。
乡绅和政府关系密切。“吏”,多来自科举及第未仕或退休官员或宗族元老,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乡里是皇权的延伸。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国家政权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被称为“治民之基”。
——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里甲制
清初实行里甲制,
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清代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北宋
保甲制
行政区划、户籍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乡里制度
民众自我管理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
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整体演变趋势
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渐减弱。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
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扶政策
——社会治理的保障
思考: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各自侧重点是?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隋唐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措施
一、社会救济
常平仓制度
既重视官方储备,
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政府救济的重点:救灾
核心:保证粮食供应
优抚内容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
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中国历代社会优抚政策概况
二、优抚政策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
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宗族
、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