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14: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中国外交天团
外交是运用智慧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
客观而不失强硬的外交发言背后,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自信,更是一个民族挺直腰杆的底气!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1964年
1971年
1972年
1979年
1989年
1997年
2000年
2012年以来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方针
中法建交与西方大国外交突破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正常化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中非合作论坛正式建立
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特色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时空定位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1978)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材料: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周恩来《新中国外交》
1、背景
国内因素
①新中国成立为结束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②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较弱
资本主义阵营
VS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进一步升级,在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同时,于1950年12月8日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胁迫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制裁中国。这种敌对措施,不仅使西方私人投资者不敢再来中国投资,也使原有在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
两极格局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不承认
1、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国际因素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2: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是随着人民革命的节节胜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6条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
“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家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般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
意义: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外交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它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说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时机:是什么时候建交由我们掌握主动权,不由别人说了算;
条件:是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等。。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它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历史根源:这些权益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军事威慑的核心工具,对中国主权损害极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必须优先收回,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根基。
现实需求:新中国要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自主的外交、国防,必须先掌控经济命脉与国防关键领域。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则是对外贸易的“闸门”;驻军权关乎国防安全;内河航运权涉及国内交通与经济布局。收回这些权益,能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发展创造前提。
意义: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主要原因:
(1) 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
(2) 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
(3) 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
(2)具体方针: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思考:“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相矛盾吗?
材料: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周恩来总理明确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从这一立场出发,即使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也没有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批评和抵制。 ——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不矛盾!
“一边倒”不是毫无原则的倒向一边,相反,它是主权独立下的自主选择,并非依附。而且中国始终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从目的上来看,是为了打破西方封锁,巩固新生的政权,本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维护国家独立的政策
特点:革命性(彻底改变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重);
结盟性(为了获取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维护独立);
平等性
过渡性(特定历史时期的策略,并非长期固定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3)成就: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新独立国家+反殖民主义的共同立场+地区安全+其他利益
虽属资本主义阵营,但奉行“中立”或“自主”外交政策+经济利益驱动
特点:
多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
第一次建交热潮★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盟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成就: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
(3)成就: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进口大批发展工业用的机器设备、石油和钢材等。苏联也需要中国的稀有金属、农副产品和纺织品等。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合作,经济贸易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点。1950年中国对苏联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9.8%,1952年即上升到54.8%,1955年达56.9%。此外,苏联通过货款的形式向我国提供各种物资,其中大部分是使用和消耗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用物资。同时,通过贸易渠道向我国输入大批技术设备,用于改造我国原有工业和建设新的工业,先后帮助我国改建和新建256个工程项目,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便占了156项。 ——摘编自黄定天《中苏经贸四十年》
意义:
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苏联--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利益;
国际--有利于维护东亚及世界和平。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调整:
原因:①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强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调整:
1954 年 6 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革命外交→国家外交);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减少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担心与疑虑,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意义
(3)成就: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调整: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调整: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A: 朝鲜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 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 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D
(3)成就:
2、外交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调整: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部分大事记。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
时间 事件
1950年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4年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4年 与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64年 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A.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B.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C.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D
①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美仍然敌对
③美苏争霸
1、背景:
1、背景
(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6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继续遏制,中苏关系恶化,而大批亚非拉国家独立。由此,毛泽东提出联合亚非拉国家进行反帝、反霸斗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也是这一时期外交的突破口。 ——王仕英
外交策略:
“两个拳头打人”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外交成就
(1)出现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逐步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策略与成就
(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扩大了中国的外交活动空间,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1958年戴高乐将军在法国重新执政后,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政策,联合西德组建欧洲共同体力图组建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集团,以制约美国在北约内的霸权统治。他还意识到要使法国在全球获得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不断以大国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是亚洲的重要力量,与中国建交有利于法国重返东南亚,对印度支那和远东地区事务施加影响。为了顺利与中国建交,戴高乐排除法国国内和美国的各种干扰,在1963年10月戴高乐以个人名义派遣前总理富尔为特使访问中国。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也积极回应。在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中法建交公报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公布。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
中法关系
(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背景:
法国:法国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试图
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法国谋求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
戴高乐的努力推动;
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外交思想的成熟完善;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
两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调整了外交总战略,把美欧区分开来,重视西欧在国际反帝反修斗争中“间接同盟军”的战略地位。这一战略调整
A.扩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干扰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中法关系
(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A
“中间地带”理论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毛泽东将“中间地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不发达国家,另一部分指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各国。他指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东欧各国则存在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后来,他进一步明确了亚、非、拉美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之间已由意识形态的论战发展为全面的政治军事对抗。因此,中苏边境紧张局势加剧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严重不安。美国政府从其战略利益出发,越来越迫切需要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中国在苏联的军事威胁下,毛泽东依据世界力量的消长变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抓住了主要矛盾。为改变中国的不利处境,争取主动,中国作出了调整对美政策的决定。实践证明,这一重要举措,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时,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适时地调整了外交政策,将“两个拳头打人”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政策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将国家利益作为其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两次调整》
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一条线 一大片
联美抗苏
国际:(1)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越战);
(2)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4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 综合国力提升
1、背景: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2、外交策略:
两个拳头打人 一条线,一 大片;
联美抗苏
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1)中欧关系: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2)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中美、中日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外交成就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外交50年》
思考: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3)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
(4)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意义:
(1)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4)有利于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重返联合国
材料 1: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 2: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 3: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材料 4:《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争霸处于劣势
中国:①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中美关系改善
历程:
①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③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中美关系改善
《上海公报》(1972年)
中美两国政府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署。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上海公报》(1972年)
中美两国政府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署。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八一七公报》(1982年)
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该公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美方承诺售台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美国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问题,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
《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
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于3月1日互派大使。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地区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政府将于1月1日结束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978-2012)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国际: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材料一: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二: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背景
①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
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
③多极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壮大对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有积极作用。
④核武器“恐怖平衡”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材料14 虽然战争的威胁还存在,当时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
1989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 中美建交
进入21世纪
1979
1989
世纪之交
周边关系新进展
①大国关系
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大国关系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
(1)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
(2)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 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
2003年10月,中国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
(3)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2001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中国发起成立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
(3)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中国推动
二十国集团
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
金砖国家特指世界新兴市场,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金砖国家
2、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
(4)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参与
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派遣维和部队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朝核六方会谈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据此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B.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中国实力增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C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务实
C.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B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全方位外交:它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不是单向的,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全方位的。重视中美关系并不意味着就会轻视中欧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重视搞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发展关系,同步前进。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支持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反对另一国或集团。(不结盟政策)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③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背景
①国际: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但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②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05
06
04
03
02
01
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
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
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全球伙伴关系
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全球治理体系
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布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发达
国家
周边
国家
非洲
国家
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习近平外交思想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全球伙伴关系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使宋涛会见老挝人革党中央总书记本扬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习近平总书记特使宋涛
中俄领导人会晤
中美领导人会晤
第2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四)全球治理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四)全球治理
三、十八大以来的的外交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背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内容:
①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四、二十大以来的的外交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课堂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对1949-2008年的外交活动进行解读。
当代中国的外交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背景
内容
成果
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等孤立中国。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中苏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方针,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平与发展,美苏争霸
背景
成就
中美建交,巩固周边,伙伴关系
十八大
十九大
妥善处理分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真、实、亲、诚”原则
习近平外交思想
背景
成就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
成就
对话而不对抗,结伴不结盟,中国方案
革命外交
国家外交
全方位
多层次
立体化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全方位外交
二十大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