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复习 第一单元(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复习 第一单元(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0 08: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复习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生哲理”这一主题,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单元速递
文章/诗词名称 主要内容 主题思想 典型意象
《草原》 描绘草原美丽风光,作者初入草原见一碧千里美景,后参加欢迎远客、联欢等活动 表达对草原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赞美,体现蒙汉情深 草原、羊群、蒙古包
《丁香结》 由丁香花展开联想,写城里、城外、斗室外的丁香,感悟生活中结解不完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丁香花、丁香结
《宿建德江》 诗人旅途中夜泊江上,抒发羁旅愁思 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 建德江、烟渚、野旷、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展现西湖骤雨急停之景 表达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西湖、黑云、白雨、望湖楼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描绘乡村夏夜的宁静美好 表达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
《花之歌》 以花自喻,讲述花的成长与奉献 体现花的积极乐观和无私奉献精神 花、云彩、星星、昼夜
复习方法
文章/诗词名称 学习与复习方法 具体操作 学习目标
《草原》 反复朗读、背诵语句 1.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草原景色(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和蒙古族同胞活动(如欢迎远客、联欢等场景)的段落。2. 挑选优美语句进行背诵,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 加深对草原风光的美丽和蒙古族民族风情的理解。2. 积累优美的语言表达。
《丁香结》 梳理感悟、理解语句 1. 梳理作者从城里、城外、斗室外的丁香花引发的关于生活中“结”的感悟。2. 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语句,如“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含义。 1. 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2. 提高对文中哲理语句的理解能力。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背诵默写、理解意境情感、想象画面 1.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三首古诗词。2. 结合注释、背景资料等理解每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宿建德江》的羁旅愁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对西湖骤雨的惊叹、《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对乡村夏夜的喜爱。3. 根据诗句内容,在脑海中想象相应的画面,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1. 牢记古诗词内容。2. 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和诗词意境。3.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花之歌》 体会形象品质、仿照练笔 1. 分析文中花的形象特点,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体现的花的成长历程,以及花的奉献精神等。2. 仿照《花之歌》的写法,选取一种事物,赋予其特定的精神品质,进行小练笔。 1. 理解作者赋予花的精神内涵。2. 提高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拟人等手法进行创作。
典型例题与答题技巧
1. 概括景物特点题:
如“《草原》中描写的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里西湖雨景的特点是什么?”答题技巧:仔细阅读描写景物的语句,提取关键词进行概括。答题模板:文中描写的[景物]具有[特点1、特点2等]的特点,从“[具体语句]”可以看出。
2. 体会情感题:
例如“《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花之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题技巧:结合诗歌或文章的背景、关键语句和意象来体会情感。答题模板:这首诗(文章)表达了诗人(作者)[具体情感],从“[相关诗句或语句]”能感受到这种情感。
3. 理解词句含义题:
像“《丁香结》中‘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怎么理解?”“《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有什么含义?”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来理解。答题模板:这句话的意思是[解释字面意思],在文中表达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
精准练习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空气是 ,使我总想 ,天空是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阅读画“ ”的句子,梳理内容。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看到草原后 的心情及对草原美景的 之情。
4.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象一下: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二.拓展阅读
梧桐树(节选)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亲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曾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结合上下文,下列对“山远始为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离得远才可以看清它的全貌,才有美丽的姿容。
B.文中指作者与主人相比,离梧桐树更远,所以可以看到梧桐树的全貌。
C.这句与“距离产生美”意思差不多。
D.文中作者天天有空看看梧桐树,所以对梧桐树四季的外貌一清二楚。
2.作者眼中梧桐树“浓妆淡抹”的“容貌”都有哪些?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请找到一处摘录下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摘录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5.从短文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
三、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中的“新”有何内涵?
2.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3.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四、古诗词赏析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阅读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B.这首诗写了从下雨到天阴到天晴的变化过程。
C.这首诗后面两句描绘了天气转晴的景象。
D.这首诗第三句的“忽”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2.请用自己的话把“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五、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词题是 。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是人们获得丰收后热烈畅谈的场景。
B.上阕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衬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C.这首词通过对夜间乡村田园风光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山村夏夜图”。
D.这首词主要是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来写的,展现了乡村夏夜的风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阅读。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 绿荫)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抚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礼物 祭献)。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苍穹( ) 冠冕( ) 赠予( )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
3.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礼物祭献)。
我是 ,我是 ,我是 。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一、1.更可爱 那么清鲜 那么明朗 高歌一曲
小丘线条柔美 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愉快 热爱
4.优美的景色、充足的食物、悠然的生活。
【导语】《草原》(节选)以细腻笔触描绘草原风光,蓝天清鲜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羊群如白花点缀,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1.本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道题需要准确背诵课文相关段落,根据记忆填写。
原文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画横线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可知,“不用墨线勾勒”对应的是“小丘线条柔美”的特点;根据“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到处翠色欲流”对应的是“小丘颜色浓重”的特点;“轻轻流入云际”对应的是“草原与天相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情感。
文中“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直接表明作者看到草原后的愉快心情;从对草原景色如蓝天、绿地、羊群等细致且充满感情的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文章中草原景色优美、食物丰富、生活自由等特点展开想象,牛马可能回味的是这些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
示例:回味着草原上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如碧绿的草地、湛蓝的天空;回味着草原上新鲜的青草味道;回味着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嬉戏的快乐时光。
二、1.D
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梧桐叶落。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这句话运用比喻,把叶子比作树灯、图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叶子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叶的喜爱之情。 4.对比。作者将梧桐叶与芭蕉叶、丁香叶对比写,写出了梧桐树不仅叶片大,而且数量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5.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导语】丰子恺的《梧桐树》以细腻的观察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窗前梧桐树的四季变化。文章通过“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梧桐叶落”三个典型场景,展现了梧桐从生到落的生命历程。作者善用比喻(如“一堂树灯”)和拟人(“大惊小怪地闹”),使静物充满动感与情感。结尾由物及理,升华出“自然与艺术不可占有”的哲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文字清新自然,既有对物象的精准刻画,又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感悟,体现了丰子恺散文“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
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A.根据第①段“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可知,作者强调适当距离才能看清梧桐全貌,与“山远始为容”的字面意思一致。 正确。
B.第①段提到主人“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而作者因“隔着适当的距离”能看清,与选项逻辑吻合。正确。
C.“山远始为容”强调远观方能见全貌之美,与“距离产生美”的哲理相通,符合文意。正确。
D.文中未提及“天天观察”,而是强调“隔着适当的距离”(空间)才看清全貌,而非时间上的频繁观察。此选项偷换概念,将“距离”曲解为“时间”。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第②自然段“当春尽夏初……全树显然变容”可知“新桐初乳”;根据第③自然段“在夏天……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可知“绿叶成荫”;根据第④自然段“一个月以来……尤其是梧桐的落叶”可知“梧桐叶落”,故答案为这三个阶段。
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句段、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比喻: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用“像”“好像”“如”等词。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
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符合上述特征的句子,并说明这些修辞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示例答案:
比喻:根据第②段“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可知,本句将“新生的梧桐叶”比作“树灯”和“剪贴图案”,“树灯”突出叶子的明亮嫩黄,“剪贴图案”表现其整齐稚拙,让读者直观感受新叶的形态与色彩。通过“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唤起读者对童真和手工之美的联想,增强感染力。
拟人:根据第④段“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可知,本句用“大惊小怪”“闹将起来”“辞枝”等词,赋予落叶以人的惊慌情绪和动作。将静态的落叶过程转化为动态的“闹剧”,使画面充满戏剧性和生命力。通过“大惊小怪”的拟人化,强化秋日凋零的凄美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3自然段将梧桐叶与芭蕉、丁香对比,突出梧桐叶“大而多”的特点,故答案为对比手法,目的是突显梧桐叶的繁茂。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⑤段“但它们的主人……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主人虽然“种植”“所有”了梧桐树(物理占有),但仅停留在“扫扫落叶”的表面行为(缺乏深层理解),未能观察到四季变化的美,更未领悟其象征意义(精神未占有)。
“不能被占有”的双重含义:
物质层面:拥有树木≠拥有自然(主人虽栽种梧桐却未真正“拥有”其美);
精神层面:必须通过审美体验和心灵感悟才能实现真正的“占有”。
自然与艺术的共通性:
如同观察梧桐需要“适当距离”(第①段),欣赏艺术也需要审美距离;主人对梧桐的态度,隐喻现代人对艺术“占有而不理解”的普遍现象。
深层感悟:
真正的拥有=观察+思考+感悟(如作者记录梧桐四季变化);
生活之美在于用心体验而非形式占有(呼应“浓妆淡抹”的审美态度)。
示例答案:通过梧桐树主人与作者的对比,说明单纯物理占有无法真正拥有自然或艺术。只有保持适当距离,用心观察和思考,才能领悟事物的本质美。这启示我们:对生活和艺术,不应止步于表面占有,而要深入感受其内涵。
三、1.“新”字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导语】孟浩然《宿建德江》以极简笔触写羁旅:移舟烟渚,日暮催新生愁。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以阔大背景衬孤影,月影“近人”似是慰藉,实则更显客居孤寂,淡语深致,余韵悠长。
1.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能力。
“日暮客愁新”中,“客”点明诗人漂泊异乡的身份,“日暮”是触发愁绪的时间节点——傍晚时分,万物归寂,更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新”字的内涵需结合情境理解:一方面,此时的愁绪是因日暮新景而产生的,是当下涌现的、不同于白日的新愁;另一方面,它暗示了愁绪的持续性,旧愁未消,新愁又添,层层叠加,更显漂泊的孤寂与思乡之切。
示例:“新”指日暮时分新添的愁绪,既为当下之愁,又暗含旧愁未去、新愁又生,凸显游子思乡的深沉与绵延。
2.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景色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这两句诗通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意象,从视觉角度勾勒画面。“野旷天低树”写旷野辽阔,天空仿佛比树还低,突出环境的空旷辽远;“江清月近人”则描绘江水清澈,水中月影仿佛主动靠近漂泊的诗人,以近景的清幽反衬旷野的浩渺。两者结合,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江边夜景,景中融情,暗含游子的羁旅愁思。
故答案可写:描绘出旷野辽阔,天空低垂似比树低,江水清澈,月影倒映水中仿佛靠近人的宁静夜景。
3.本题考查全诗主旨理解。
全诗以“移舟泊烟渚”开篇,交代诗人行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这一背景,点出漂泊处境。“日暮客愁新”由时间(日暮)触发情感,写异乡游子因傍晚景象而新添愁绪。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绘旷野辽阔、天空低垂、江水清澈、月影近人的夜景,以景衬情:空旷的原野和清寂的江月,既展现自然之景的宁静,又反衬出诗人的孤独,而“月近人”的细节,更显诗人在孤寂中对慰藉的渴求,整体将羁旅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
故答案可写:全诗写诗人夜宿建德江,行船停靠烟渚,日暮时分新添愁绪,旷野江月的夜景更衬出其漂泊异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四、1.B
2.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翻滚,还没完全遮住山峦,豆大的雨点就像蹦跳的珍珠,噼里啪啦地砸进船里。
【导语】这首苏轼的夏日即景诗以迅疾的笔触勾勒出西湖骤雨初霁的奇观。四句诗中,“翻墨”“跳珠”“卷地”“水如天”四个意象群依次展开,形成“云涌-雨泻-风过-天晴”的蒙太奇式画面。诗人以酒醉的狂放笔法捕捉自然界的瞬息万变,黑白云雨的强烈色块碰撞与“忽”字体现的时空跳跃,共同构成宋代文人观物自得的审美范式。
1.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描绘的天气变化过程是:黑云密布(天阴未雨)→骤降暴雨(白雨跳珠)→ 狂风忽至(吹散云雨)→ 雨后初晴(水天一色)。
选项B中“从下雨到天阴到天晴”的顺序错误,正确应为“天阴→下雨→天晴”,因此B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想象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翻滚,但还没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白色的珍珠般跳跃,杂乱地打进船舱。
动态感 :用“翻墨”形容乌云翻滚,“跳珠”形容雨点飞溅,“乱入”突出雨的急促。
“黑云”与“白雨”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暴雨来临前,天空乌云密布,但山影仍隐约可见; 雨点大而密集,砸在船板上溅起水花,声音噼啪作响。
组织语言,生动描绘 : 按“天空→山→雨→船”的顺序,用比喻和细节让画面更鲜活。
画面描述(示例): 天空中,浓黑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涌动,尚未完全吞没远处青山的轮廓。突然,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晶莹的雨滴如同蹦跳的珍珠,噼里啪啦地砸进小船里,水花四溅,船身随着波浪轻轻摇晃,仿佛被这场急雨打得措手不及。

五、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A
【导语】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夏夜乡村的静谧与生机。词中通过“明月”“惊鹊”“鸣蝉”“蛙声”等意象,以动衬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与和谐。全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入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村夏夜图”,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自然的恬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1.本题考查词的内容理解。
“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除位置上有区别外(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当然,也可以没有题目),还有区别就是词牌名是这首词的形式,题目是概括词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是在稻花香气中人们想象今年的丰收,听到一片蛙声,而非描写人们获得丰收后热烈畅谈的场景。
故选A。
六、1.qióng miǎn zèng
绿茵 孕育 祭献
春日里唤醒繁花的使者 夏日里轻拂汗颜的慰藉 秋日里传递香果的信差
【导语】这篇文字以花的视角,用诗意且灵动的表达,赋予花多重身份。借“大自然的话语”“星星”等奇妙比喻,串联四季生命轨迹,又融入人际情感场景,在简洁的分行里,构建出花浪漫又富有哲思的存在意义,以小见大,尽显对自然与生命的细腻感知。
1.本题考查字音。
苍穹(cāng qióng):苍天,广阔的天空 。故填“qióng”。
冠冕(guān miǎn):这里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也可用于比喻体面、光彩。故填“miǎn”。
赠予(zèng yǔ):赠送,把自己的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故填“zèng”。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绿茵:指绿色的草地,“茵”本义是铺垫的东西,这里强调像褥子一样柔软、茂密的绿草区域。
绿荫:指树木等绿植遮挡阳光形成的阴凉地方,重点在 “阴”,突出阴凉环境 。
第③段句中说“从苍穹坠落在(绿茵 绿荫)中”,花朵从天空坠落,落在绿色草地更契合,“绿荫”侧重树木遮出的阴凉,花朵坠落草地场景用“绿茵”合适。故选 “绿茵”。
孕育:本意是怀胎生育,比喻既存事物中酝酿新事物,有催生、培育新生命或新事物的过程。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强调养育、照料的行为。
第③段句子“冬将我(孕育 抚育),春使我开放……”,冬天是花朵生长前期,是在孕育催生花朵,并非像“抚育”那样侧重后天照料,用“孕育”能体现冬天对花朵生长的孕育作用。故选 “孕育”。
礼物: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而赠送的物品,是一般性的赠送物品。
祭献:祭祀时献上(祭品),有庄重、带有仪式感地奉献之意,常与祭祀死者等场景关联。
第④段“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礼物祭献)”,针对“赠予死者”这一庄重肃穆场景,“祭献”更能体现仪式感和对死者的敬重,“礼物”表意太普通。故选 “祭献”。
3.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先分析例句结构,是用“我是……我是……我是……”的排比句式,从不同场景、不同象征意义角度,围绕同一主体(原句是“花”)进行比喻性描述。仿写时,要先确定一个主体,比如“风”“雨”“书”等,然后思考该主体在不同生活场景、情感表达里的角色与象征,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形式展现,让句子有节奏感且表意丰富。
示例:我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我是大地孕育的生机与希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