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 早期工人运动
(1)原因:
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①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
提升利润
资本家
大量购买
使用机器
扩大生产
相对减少
雇佣工人
压缩工资
生产出大量产品
工人工资低
消费力不足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
矛盾
供>求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 早期工人运动
(1)原因:
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①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
②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矛盾尖锐
A.经济处境:
B.政治处境:
C.劳动条件:
D.生活条件:
欧洲各地普遍出现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状况
工人的政治权利极其有限
劳动条件相当恶劣;工资微薄,面临失业的危险;妇女和儿童处境更为悲惨
住宅区是贫民窟,成为贫穷、疾病和犯罪之地
煤矿地区的大量童工
1. 早期工人运动
(1)原因:
(2)斗争形式:
(3)主要表现:
19C初,英国爆发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
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
英国宪章运动
“不能劳动而生
毋宁战斗而死”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德意志西里西亚
织工起义
(4)影响:
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代表人物:
(2)主张:
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
人物 身份 主张 实现手段
圣西门 贵族
傅立叶 资产阶级
欧文 资产阶级 “新和谐公社”: 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 在自己的工厂里实验
“破旧”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
“立新”②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他们幻想建立完美的社会制度,但反对通过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们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115
(3)影响:①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②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他们的设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例.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1. 背景条件:19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引起的
深刻变化
资本主义
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
的变革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工人处境恶化
工业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运动兴起
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实践
马克思主义
诞生
(1)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马、恩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②德国:古典哲学;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卡尔·马克思 (1818.5.5 ----1883.3.14),德国革命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
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844年8月,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此后并肩战斗终生。主要著作有《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83年在伦敦病逝。
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马克思一生的至爱——燕妮
燕妮·冯·威斯特法伦
恩格斯
(1820--189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纺织厂主,中学未毕业被迫经商。主要著作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1895年在伦敦病逝。
马克思一生的挚友——恩格斯
两位导师的初次会晤
马、恩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
2. 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前身是“正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
《共产党宣言》手稿中的一页,第一、二行字是马克思夫人燕妮的手迹。
燕妮·冯·威斯特法伦
2. 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1)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①积极:进步作用
②消极:现实
③规律:资↓共↑
④方式:阶级斗争
⑤力量:无产阶级
⑥前景: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材料1: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材料2: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知识对比】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项目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相同点
不同点 社会规律
依靠力量
斗争方式
批判资本主义并对未来提出美好构想
没有揭示
揭示了
富人资本家,没有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
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内部变革
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2)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即无产阶级)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即阶级斗争);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革命实践:
P64“历史纵横”1848年革命
①积极投身于1848 年革命斗争中(德国):
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②革命失败后,主要在英国活动, 在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
3.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革命实践
(2)理论探索
①1867年,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P65历史纵横:剩余价值论
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 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 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 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利润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就是资本家日益富裕的秘密。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取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剩余价值论”。
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地位:《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3.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革命实践
(2)理论探索
②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21.6·浙江高考·20)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A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
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在想方设法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1)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自19世纪中期起
①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②东欧和东南欧:影响日益扩大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5课)
③亚洲和美洲: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美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第16课)
亚洲: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第20课)
④世界:《宣言》发表后30多年,工人阶级政党在欧美各国普遍建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宣言》发表70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言》发表100多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从欧洲发展到亚洲和拉丁美洲。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
世界无产者联合
马恩
号召
第一国际
成立
①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表明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组织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国际 1864年成立。1876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1889年-1914年)是一个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创立者为恩格斯。
第三国际 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1919~1943年)。
1.第一国际成立:1864年,伦敦
2.巴黎公社(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背景
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普法战争失败
1870
镇压
卖国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巴黎公社革命
2. 巴黎公社
(1)背景
(2)建立:
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性质:巴黎公社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第一个工人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
(注意: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俄国苏维埃政权)
【名词解释】公社
在法国,公社的最早名称可追溯到中世纪中期,当时一些城市中的商人和市民为了反对城市领主的压迫而自动联合起来,结成自治团体,建立自卫军武装反抗的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争取自治权利的城市就称为“公社”。
(3)措施
角度 革命措施 作用和意义
机构建设
军队警察 建设方面
民主制度
社会经济 方  面
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①公职人员任免: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②人民公仆形象: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扼杀。
(5)意义:
①理论意义:
②实践意义:
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871年,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①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6)失败原因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偶然性及失败的必然性
例.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论述了巴黎公社运动的起义过程,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以历史的事实证明:“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这说明巴黎公社运动:
A.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受到了马克思的直接指导
D.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B
一、19世纪初---1848年:从空想到科学
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二、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从理论到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从理想到现实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四、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世界性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