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历时 年之久,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4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材料1: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1、世界形势: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一战前世界形势如何?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学习聚焦】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材料2:一战前英德法美工业发展与殖民地占有位次对比表
材料4: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在几年间就成为英国的关切点,到1912年已被认为是实际的威胁。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3: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问题2:依据材料分析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贸易、巴尔干世界霸权 殖民地问题阿尔萨斯-洛林争端北非突尼斯问题同盟国协约国英国巴尔干火药桶问题3:画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示意图。分析其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军事集团?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三对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相冲突的军事集团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3.主要原因: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战前,巴尔干问题成了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沙皇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支持塞尔维亚人,希望统一塞尔维亚各民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而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斗不断,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1908-1913年,巴尔干地区先后发生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列强直接或间接介入其中,使巴尔干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区。
问题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德皇威廉二世
4、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问题4: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1914.7.28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奥匈帝国帝国外大臣赫托尔德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
爆发
小 结
战争因何而起?
垄断资本主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展开激烈争夺
两大敌对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是欧洲火药桶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西线
南线
东线
决定战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1914.7-1918.11)
问题1:阅读课文,在地图上标出主要战线及其交战国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德
巴尔干半岛
俄、塞←→奥匈
1.战线
阶段时间战线战役评价第一阶段亚洲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1914年西线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凡尔登绞肉机”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马恩河战役德奥取得胜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战役1917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同盟国投降,战争结束“索姆河地狱”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西线东线2.战争进程: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提出二十一条日本企图独霸中国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14.7-1918.11)问题2:梳理战争进程,总结战争各阶段的主要战役。3、三个阶段
相关史料
1、第一阶段:1914年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德皇威廉二世
叶落之前你们
就能返回故乡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14.7-1918.11)
3、三个阶段
相关史料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
索姆河战役中的包扎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14.7-1918.11)
3、三个阶段
相关史料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美国征兵宣传海报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改善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实力,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在美国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对德宣战,协约国阵营进一步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14.7-1918.11)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
用“以工代兵”的形式,派遣约40万劳工赴欧洲战场
目的: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问题3:中国当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参加一战?目的是什么?取得怎样的贡献?
1918年英国报上的标题《秘密的中国军队帮助我们赢得了一场大战》
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中国争得战胜国席位,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中国参战
3、三个阶段
相关史料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福煦车厢签约情景
(车厢由法国专门运来,当年普法战争结束时,两国在此签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Tank
Planes
Rifle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问题4: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它有哪特点?
4.一战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同盟国(德奥) 协约国(英法俄)
世界制造业产量 19.2% 27.9%
陆军人数 636万 873万
战争后备力量 1.45亿 2.88亿(包括意大利)
所利用资源 被占有国 本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试说明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 德奥集团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和人力资源都占优势(主要)
(2)军事:军事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实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与各总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一战的影响
结合课文,阅读材料,分析一战的影响。
①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材料1
材料2: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了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一战墓地
材料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材料4: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世界经济史》
材料5: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⑤战争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④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三、一战的影响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
【概念阐释】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问题1:一战后,确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是什么?是如何确立的?
①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等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等
(1)形成: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对德《凡尔赛条约》
对奥保匈土条约
《四国条约》
《九国公约》
《五国海军条约》
巴黎和会
1919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结束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英法为主导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缔结和约而确定的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问题4:根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分析其隐含着哪些矛盾?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引起德国的强烈复仇情绪
宰割战败国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
分赃不均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则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独立国家的民族矛盾:
“民族自决”原则实际是战胜国按自身利益处理领土问题
承认一些国家独立
敌视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2.国际联盟的建立
成立:
宗旨:
促进国际间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全体一致
1920年初 总部日内瓦
实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英法操纵的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原则:
性质:
背景:
1.取消秘密外交。
2.公海自由通航。
3.消除经济的壁垒,自由贸易。
4.裁减军备。军备减至符合国内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
5.合理地处理殖民地问题(民族自决)
......
14.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十四点原则”的目的:美国进行殖民扩张、夺取世界霸权。
十四点原则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
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趋势;
一战后人民渴望和平的潮流。
(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问题5: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原则、性质和实质。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积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开创国际合作形式,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为后来国际组织提供经验教训;国联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端,势将决裂者,应将此事提交仲裁……
——国际联盟盟约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国际联盟与其说是国际裁决的一种制度,不如说是维持有利于英国和法国的新的现状的工具。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国际联盟的建立:
问题6:依据材料评价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不克:不能)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保佐:保护)委诸各种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地形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问题7: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1)是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2)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国际联盟的建立: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问题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问题9: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积极:
①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国际局势缓和,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消极: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维持世界和平,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三巨头操纵和会
《九国公约》机会均等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回眸一战:决策者的战略 VS 大战进程走向
速战速决赢得胜利——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与消耗战
一两次战役便见分晓——损失惨重的世界性大战
争夺更多殖民地和霸权——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战争的不可控性:一战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
回眸一战:决策者的战略 VS 大战进程走向
20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哈里 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好战,不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战的进程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的影响
国际联盟
1、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2、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1、爆发:
2、时间:
3、过程:
1914年,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1914--1918
一条导火线、两个军事集团、三条战线、四个阶段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