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
主体
特点
1.冷战(1947-1991年)的含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中美苏均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背景
(2)现实原因:消灭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后,美苏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1)历史原因: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
—— 斯大林
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 杜鲁门
(3)根本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B.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3.过程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美国总统杜鲁门
(3)两格格局的形成(1955-1991年)
①资本主义阵营
B.经济上: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
五星上将马歇尔
A.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援助西欧恢复经济;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方便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C.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
A.政治上:
B.经济上:
C.军事上:
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受1955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的影响)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
北约总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华约总部在苏联莫斯科。
社会主义阵营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名词辨析】“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关系
4.冷战初期的冲突
(1)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
①起因:柏林地位问题
②过程:苏联对西柏林进行封锁(持续11个月)
柏林空运:
一架美国C-47运输机
飞越大西洋,为柏林
人送来20吨面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徽
③影响: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1950-1953年)
38°N
二战后,北纬38度线成为朝韩军事分界线。它全长240多公里。
5.特点:
(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总体冷战,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4)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选考班QQ群:976871103
QQ群实行实名制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时间 特征 史实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缓和又对抗,美攻苏守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图为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紧张:
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 1961年修建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一)两极格局之下冷战的发展
3.表现
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
时间 特征 史实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①
②
③
④
由对峙向缓和,苏攻美守
美国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
美国结束越南战争(1961—1973)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3.表现
时间 特征 史实
80年代
美攻苏守,苏联全面收缩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1991年,两国签订……
▲苏军撤离阿富汗
③苏联战略收缩:80年代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1989年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柏林墙倒塌(1989年)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
3.表现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名词解释】多极化
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
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西欧、日本、美国三足鼎立
中国的发展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三世界的兴起(不结盟运动)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中苏关系破裂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原因
(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2.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
②日本: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欧洲共同体
(1967年)
欧盟
(1993年)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
②日本: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 20纪50-70年代主要本主交国家经济增长率
影响:日本和西欧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早在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佐廉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1981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发表讲话时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
②日本: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中苏关系恶化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 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万隆精神: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独立和主权,谋求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955年万隆会议
第三世界崛起的开始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万隆会议为不结盟运动奠定组织和思想基础
①原则:不结盟、非集团化
②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③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日本:
80年代第二经济大国
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西欧:
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
联系逐渐紧密深入
中国:
取得“两弹一星”等成就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东欧反苏
第三世界:
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苏联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1.原因
(1)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模式)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之一是“人道”。它认为此前的苏联社会是不人道的“专制极权和行政命令的官僚体制 ”……
主要内容之二是 “民主”。它认为在着手改革时 , 首先需要“抛弃旧我” ,发展民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2)直接: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外部: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三.冷战的结束与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表现:
(1)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989年剧变
1989年通过
暴力发生剧变
1990年剧变
后分裂
1990年剧变
1991年剧变
1991年解体
1990年10月合并
1990年完成
政权转移
(2)苏联解体
1991.12.8
俄、白、乌成立独联体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11国)
1991.12.25 克里姆林宫易帜
1991.12.2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评价
(1)积极性: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③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军备竞赛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与核武器的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消极性:
①世界分裂: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核威胁;
③破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