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的最后一课,前承西欧封建社会,后启封建时代的亚洲文明,是连接欧洲与亚洲中古历史的关键节点。教材以“法典编纂”和“帝国兴衰”为两条主线,既介绍了《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也阐述了拜占庭帝国从强盛到灭亡的过程,同时强调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古欧洲历史体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初步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对“法典编纂的本质”“帝国兴衰的深层原因”等抽象问题理解较难。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熟悉电子设备操作,乐于参与线上互动,但需引导其避免过度关注技术形式而忽略历史知识本身,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帮助突破抽象概念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拜占庭帝国兴衰与《查士丁尼法典》颁布的背景,认识经济基础、政治决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时空观念:结合智慧课堂的时间轴工具,梳理4世纪—15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关键事件,明确其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的时间定位与地理范围变化。 3.史料实证:借助电子史料库中的《查士丁尼法典》节选、拜占庭建筑图片等,提取关键信息,论证《查士丁尼法典》的作用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 4.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与线上互评,从不同角度解读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多元理解。 5.家国情怀:对比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传承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罗马民法大全》的构成;拜占庭帝国兴亡及对世界影响的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对外战争的影响;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短视频《千年帝国的余晖》(截取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繁华与灭亡片段)。 2.抛出问题:“这个存在千年的帝国,为何能延续如此之久?又为何最终走向灭亡?”并发起线上“弹幕提问”,收集学生好奇的问题。 1.观看视频,感受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氛围。 2.在弹幕中输入自己对拜占庭帝国的疑问(如“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什么?”“帝国灭亡时发生了什么?”)。 通过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弹幕提问”快速聚焦学生关注点,同时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体现智慧课堂的互动性。
新课讲授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画像”与“编纂法典场景复原图”,在平台推送电子史料包(含《查士丁尼法典》序言节选、法典组成表格),引导学生思考:“查士丁尼为何要组织编纂法典?” 2.组织“史料解读小组赛”,要求各小组从史料中提取法典组成、编纂目的,完成线上表格填写,教师实时查看各小组进度,对滞后小组进行线上指导。 《罗马民 法大全》法典名称法典内容《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3.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屏幕共享展示答案,教师总结法典的历史影响(巩固统治、为后世立法提供借鉴)。 1.阅读电子史料,小组讨论后完成线上表格。 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在平台进行“点赞”或“补充评论”。 3.记录法典的核心知识点,标注疑问处。 通过电子史料包降低阅读难度,小组赛与线上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实时反馈确保知识掌握,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在智慧课堂“时空轴工具”中标记关键事件(4世纪定都君士坦丁堡、11世纪分裂、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引导学生拖动事件卡片调整顺序,梳理帝国发展脉络。 2.推送“帝国衰落原因”讨论话题,提供多角度素材(如“封闭保守政策”“外族入侵记录”“经济衰退数据图”),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辩论赛”(正方:“外族入侵是衰落主因”;反方:“内部保守是衰落主因”),教师实时查看辩论发言,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论证观点。 3.展示“拜占庭文化传播路线图”(含东正教传播、希腊罗马文化保留),提问:“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有何贡献?”学生在平台留言,教师总结。 1.操作时空轴工具,梳理帝国发展顺序。 2.选择辩论立场,结合素材在平台发表观点,反驳对方。 3.留言分享拜占庭文化的贡献,观看其他同学的观点并补充。 利用时空轴工具落实“时空观念”,线上辩论赛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突破“衰落原因”的难点,同时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课堂小结 1.展示“知识思维导图”(含法典、兴衰、文化贡献三大模块),引导学生在平台补充思维导图细节(如在“法典”模块添加“组成”“影响”)。 2.随机抽取学生通过连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总结,强调“开放包容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检测 1.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即时检测题”(10道选择+2道材料分析题,如“《查士丁尼法典》的核心目的是?”“结合材料分析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内部原因”),设置答题倒计时。 2.答题结束后,平台自动生成错题分析报告,教师针对高频错题(如“法典组成”“文化贡献”)进行讲解,学生查看个人错题,标记错误原因。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完成“课后巩固习题”(侧重基础知识识记),提交后查看答案解析,订正错题。 2.拓展作业:选择“拜占庭文化遗产”(如圣索菲亚大教堂、《查士丁尼法典》),制作一份电子手抄报(可插入图片、文字解读),上传至班级云相册,优秀作品将在下次课展示。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弹幕提问”“线上辩论”等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时空轴工具和电子史料包,帮助学生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史料解读”的难点,核心素养目标落实较好。 2.不足:部分学生在“线上辩论”中存在发言不积极的情况,需优化分组方式(如按兴趣分组);检测题中的材料分析题难度稍大,下次需提供更简洁的材料提示。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可增加“一对一线上辅导”环节,针对薄弱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优化智慧课堂工具的使用流程,减少操作耗时,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