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1 古代日本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的开篇课,前承中古欧洲文明,后接阿拉伯帝国,是构建“中古时期东西方文明并行发展”认知框架的重要环节。教材以“日本社会转型”为主线,先介绍大和政权的统一与统治基础,再重点阐述大化改新的核心内容与影响,最后讲述武士集团崛起与幕府统治的建立,逻辑上呈现“统一—改革—制度演变”的发展脉络,为学生理解东亚文明互动提供典型案例。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影视、动漫等对日本文化有初步认知,但对“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的关联”“幕府统治的本质”等历史细节了解较少。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擅长使用可视化工具与线上互动功能,但易将“古代日本”与现代日本文化混淆,需通过数字化素材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区分;同时,学生对“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的抽象逻辑理解较弱,需借助对比类工具降低认知难度。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与影响,认识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客观规律。 2.时空观念:借助智慧课堂的“时空坐标”工具,标记3世纪—12世纪日本关键事件(大和统一、大化改新、幕府统治建立),明确其在东亚古代历史中的时间位置与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利用电子史料库中的《改新之诏》节选、大化改新前后社会对比图,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改造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线上小组讨论,从“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两个角度解读日本古代发展的特点,形成对“模仿与创新”关系的多元理解。 5.家国情怀:对比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增强对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影响力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了解大化改新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日本社会转型的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与幕府统治的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大化改新中“中国文化影响”与“日本本土特色”的融合,以及幕府统治下“天皇虚君”政治格局的本质。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短视频《从大和到幕府:古代日本的千年变迁》(截取大和贵族生活、大化改新仪式、武士征战片段)。 2.发起“双选题投票”:“你对古代日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A. 大化改新 B. 武士文化 C. 与中国的交流”,实时展示投票结果,结合高票选项引入新课。 1.观看短视频,初步感知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 2.参与线上投票,查看班级同学的兴趣倾向,聚焦课堂重点。 通过短视频激发兴趣,利用投票快速把握学生关注点,让课堂导入更贴合学生需求,体现智慧课堂的精准性。
新课讲授 一、6世纪前的的日本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日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疏理6世纪前的日本发展历程。 2.推送“大和政权信息卡”(含地理位置、统治阶层、与中国南朝的交往记录),引导学生阅读后完成线上“填空练习”(如“5世纪,_____政权统一日本”),教师实时查看正确率,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即时讲解。 1.阅读电子史料和观察图片。 2.阅读信息卡完成填空,订正错误答案; 通过电子史料加强结合地图对典籍理解的能力,明确古代日本出现小国是古代中国的汉朝时期,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史实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二、大化改新 1.展示“隋唐制度与大化改新内容对比表”(电子交互式表格,可点击查看具体制度细节),组织“小组找茬”活动:“找出大化改新中借鉴隋唐的制度,以及日本保留的本土特色”,小组讨论后在平台提交答案。 2.播放《改新之诏》动画解读视频,提问:“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邀请学生连麦分享,教师总结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核心影响。 1.小组合作分析对比表,标记“借鉴点”与“本土特色”,提交讨论结果。 2.连麦分享对大化改新影响的理解,补充其他同学的观点。 通过交互式表格降低对比分析难度,“小组找茬”活动调动积极性,连麦分享检验学习效果,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三、幕府统治 1.推送“武士集团形成背景”素材包(含土地兼并数据、贵族争斗案例),发起线上“弹幕讨论”:“为什么10世纪后武士集团会崛起?”学生实时发送观点,教师筛选典型观点进行点评。 2.在智慧课堂“时间轴”工具中标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播放“幕府统治运作示意图”动画(展示天皇、将军、武士的权力关系),引导学生完成“权力金字塔”线上拖拽游戏(将“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拖到对应权力层级。 3.提问:“幕府统治下,天皇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组织学生进行“两分钟快速辩论”(正方:“天皇仍有实权”;反方:“天皇成为傀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动画素材论证。 1.阅读素材后发送弹幕,表达对武士集团崛起原因的看法。 2.操作“权力金字塔”游戏,明确各阶层权力关系。 3.选择辩论立场,快速组织语言在平台发表观点,反驳对方。 弹幕讨论快速收集多元观点,“权力金字塔”游戏直观突破“政治格局”难点,两分钟辩论培养学生快速思辨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素养。
课堂小结 1.展示“古代日本发展思维导图”(空白版,含“统一—改革—幕府”三大模块),引导学生在平台补充细节(如在“改革”模块添加“内容”“影响”); 2.发起“一句话总结”活动:“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学到的古代日本核心历史事件”,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教师选择精彩留言进行展示与点评。 1.线上补充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留言撰写“一句话总结”,浏览其他同学的总结并点赞。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逻辑,“一句话总结”检验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强化知识记忆。
课堂检测 1.在平台发布“即时检测卷”(10道选择+1道材料分析题,如“大化改新中,把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民的制度是?”“结合材料分析武士集团崛起的根本原因”),设置10分钟答题倒计时。 2.答题结束后,平台自动生成个人错题报告与班级错题统计,教师针对高频错题(如“幕府建立时间”“大化改新借鉴的制度”)进行集中讲解,学生查看个人错题并标注原因。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完成“古代日本基础巩固习题”(侧重时间、事件、内容等识记类知识点),提交后查看答案解析,订正错题并撰写错误反思。 2.拓展作业:选择“大化改新与隋唐制度的关联”或“武士文化的特点”任一主题,搜集1-2则补充史料(如《日本书纪》片段、武士道文献节选),撰写300字“史料解读短文”。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史料解读短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交互式对比表”“权力金字塔游戏”有效突破了“大化改新对比”“幕府权力结构”的难点,线上弹幕与快速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核心素养目标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落实到位。 2.不足:部分学生在“史料解读短文”的预习任务中存在畏难情绪,需在课堂中增加史料解读方法的指导;“快速辩论”环节时间较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可在课前推送“史料解读微视频”,降低拓展作业难度;优化辩论环节设计,采用“分组轮值发言”模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同时增加“一对一线上答疑”时间,针对薄弱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