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阿拉伯帝国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的第二课,前承古代日本,后接中古时期的欧洲与亚洲文明总结,是理解“中古时期跨区域文明互动”的关键内容。教材以“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影响—阿拉伯文化的贡献”为逻辑主线,既阐述了宗教与政治结合推动帝国建立的过程,也强调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中的角色,为学生构建“中古时期多元文明共存”的认知框架提供重要案例。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的认知多停留在“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碎片化概念,对“宗教如何推动政治统一”“帝国扩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擅长使用动态地图、交互式素材等数字化工具,但易将“阿拉伯帝国”与现代阿拉伯国家混淆,需通过时空定位明确历史范畴;同时,学生对“宗教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易片面化,需借助多元史料引导其全面思考。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阿拉伯帝国崛起与伊斯兰教传播的关系,认识宗教信仰、经济需求对国家扩张的影响,理解中古时期亚洲帝国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时空观念:借助智慧课堂“动态地图”工具,标记6世纪—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路线与关键节点(如622年徙志、751年怛罗斯之战),明确其在亚非欧三洲历史中的空间范围与时间坐标。 3.史料实证:利用电子史料包(含《古兰经》节选、阿拉伯商路图、智慧宫遗址图片),提取关键信息,论证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发展、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关联。 4.历史解释:通过线上小组研讨,从“政治统一”“文化融合”两个角度解读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贡献,形成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多元理解。 5.家国情怀:对比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作用与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特质的认同,树立文明交流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与阿拉伯文化的主要贡献。
教学难点 理解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内在联系,以及阿拉伯人作为“东西方文化使者”的历史角色。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短视频《文明的桥梁:阿拉伯帝国的千年传奇》(截取麦加朝圣、商队贸易、智慧宫研究场景)。 2.发起“猜谜互动”:“这个帝国地跨亚非欧,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传到欧洲,它是谁?”学生在平台实时抢答,教师结合答案引入新课。 1.观看短视频,初步感知阿拉伯帝国的文明特征。 2.参与线上抢答,调动学习积极性,快速聚焦本课主题。 通过短视频营造历史氛围,抢答互动激发兴趣,让导入环节兼具趣味性与针对性,符合智慧课堂的互动特性。
新课讲授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推送“伊斯兰教创立背景”电子素材(含阿拉伯半岛分裂、商路变化、部落冲突图文),引导学生阅读后完成线上“问题链”填空(如“伊斯兰教创立于_____世纪,创始人是_____”“伊斯兰教的圣地是_____”),教师实时查看答题数据,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即时讲解。 2.展示“伊斯兰教教义与阿拉伯统一关联图”(交互式,点击教义可查看对应统一作用),组织“小组研讨”:“伊斯兰教的哪些教义帮助阿拉伯半岛实现统一?”小组讨论后在平台提交观点,教师筛选典型观点进行点评。 3.播放“622年徙志”动画短片,提问:“徙志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半岛有何意义?”邀请学生连麦分享,教师总结其“宗教发展转折点、政治统一起点”的双重作用。 1.阅读素材完成填空,订正错误答案。 2.小组合作分析教义与统一的关系,提交讨论结果。 3.连麦分享对“徙志”意义的理解,补充其他同学的观点。 通过“问题链”夯实基础知识点,交互式关联图降低抽象逻辑理解难度,连麦分享检验学习效果,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1.打开智慧课堂“动态扩张地图”,标记阿拉伯帝国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632年、750年、8世纪中期)。 2.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变化,完成线上“扩张路线描述”任务(如“从阿拉伯半岛向_____、_____、_____方向扩张”),教师实时点评学生描述的准确性。 3.知识拓展:归纳世界古代史上出现过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观察动态地图,完成扩张路线描述。 2.小组合作讨论,提交讨论结果。 动态地图直观呈现疆域变化,落实“时空观念”。
三、阿拉伯文化 1.推送“阿拉伯文化贡献”素材包(含阿拉伯数字传播图、《天方夜谭》节选、代数学著作封面)。 2.发起“文化使者评选”:“你认为阿拉伯人最突出的文化贡献是什么?说明理由”,学生在平台留言投票,教师结合投票结果讲解文化贡献的具体影响。 3.提问:“阿拉伯人为何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组织学生进行“两分钟观点碰撞”,在平台快速发表看法,教师总结“帝国疆域广、商路发达、重视学习”三大原因。 1.阅读素材后投票并留言说明理由,浏览其他同学的观点。 2.参与观点碰撞,快速表达对“文化使者”成因的理解。 文化使者评选”调动学生主观思考,观点碰撞培养快速分析能力,突破“文化传播角色”的难点。
课堂小结 1.展示“阿拉伯帝国发展思维导图”(空白版,含“宗教创立—半岛统一—帝国扩张—文化贡献”四大模块),引导学生在平台补充细节(如在“文化贡献”模块添加“阿拉伯数字、《天方夜谭》”)。 2.发起“关键词总结”活动:“用3个关键词概括本节课核心内容”,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教师选择代表性留言进行展示与解读。 1.线上补充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留言撰写3个关键词(如“伊斯兰教、扩张、文化桥梁”),浏览并点赞其他同学的答案。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逻辑,“一句话总结”检验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强化知识记忆。
课堂检测 1.在平台发布“即时检测卷”(10道选择+1道材料分析题,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结合材料分析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设置10分钟答题倒计时。 2.答题结束后,平台自动生成个人错题报告与班级错题统计,教师针对高频错题(如“徙志时间”“阿拉伯文化贡献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学生查看个人错题并标注错误原因。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完成“阿拉伯帝国基础巩固习题”(侧重时间、人物、事件等识记类知识点),提交后查看答案解析,撰写50字错题反思,总结易错点。 2.拓展作业:选择“阿拉伯商路与文化传播”或“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社会的影响”任一主题,搜集1则补充史料(如阿拉伯商人日记片段、宗教典籍节选),制作1页电子史料卡片(含史料原文、解读、关联知识点)。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电子史料卡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动态扩张地图”“交互式关联图”有效突破了“帝国疆域变化”“宗教与政治关联”的难点,“文化使者评选”“观点碰撞”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落实效果较好。 2.不足:部分学生在“史料卡片制作”任务中存在解读不深入的问题,需在课堂中增加史料解读方法的微指导;“观点碰撞”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过于简略,需引导其结合素材展开论述。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可在课前推送“史料解读技巧”微视频,降低拓展作业难度;优化观点碰撞环节规则,要求学生发言需包含“观点+素材依据”,提升表达的逻辑性;同时增加课后线上答疑时段,针对薄弱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强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