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文艺复兴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二课,前承西欧经济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后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掠夺,是理解“近代欧洲诞生”的思想文化起点。教材以“思想变革”为主线,先阐述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再通过典型人物与作品解析“人文主义”核心,最后说明其扩展与历史影响,逻辑上呈现“背景—核心—影响”的认知链条,为学生理解近代欧洲的思想、科学、社会变革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知多停留在“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等表面概念,对“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神学的本质区别”“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联”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擅长通过图像、视频等可视化素材感知历史,但易将“文艺复兴”等同于“艺术复兴”,忽略其思想解放本质;同时,学生对“古典文化‘复兴’与‘创新’的关系”存在认知误区,需借助史料对比引导其准确理解。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经济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与文化主张,认识经济基础对思想文化变革的决定作用,理解“人文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时空观念:借助智慧课堂“区域时间轴”工具,标记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关键节点(兴起于意大利、扩展至欧洲各国、代表人物及作品),明确其在“中古向近代过渡”中的时间位置与空间传播路径。 3.史料实证:利用电子史料包(含《神曲》节选、《蒙娜丽莎》高清细节图、达·芬奇手稿),提取“人文主义”核心信息,论证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4.历史解释:通过线上小组辩论,从“思想解放”“科学推动”两个角度解读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形成对“近代精神源头”的多元理解。 5.家国情怀:对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传承中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典文化表达新思想”的本质,以及其对欧洲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对比短视频《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从“神”到“人”》(截取中世纪宗教画“呆板神性”与文艺复兴画作“鲜活人性”片段)。 2.发起“观察提问”:“两段视频中,人物形象与精神气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在平台实时留言,教师结合“从神本到人本”的核心差异引入新课。 1.观看视频,对比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差异。 2.留言分享观察结果(如“中世纪人物面无表情,文艺复兴人物有笑容”),聚焦“人”的地位变化。 通过对比视频直观呈现思想差异,留言互动快速激活学生思考,让导入紧扣“人文主义”核心,体现智慧课堂的直观性与互动性。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推送“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电子素材(含佛罗伦萨商路图、工场主财富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完成线上“问题链”:“为什么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教师实时查看答题情况,对“经济基础”“文化遗存”两个核心要点进行补充。 2.展示“中世纪神学语录”与“文艺复兴作品节选”对比表(如“神是万物中心”vs《神曲》中“人可自主选择命运”),组织“小组找茬”活动:“找出两者对‘人’的态度差异,提炼人文主义核心”,小组讨论后在平台提交结论。 3.播放“人文主义内涵”动画解读(含“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反对神学束缚”),提问:“人文主义如何体现‘近代思想’的特点?”邀请学生连麦分享,教师总结其“思想解放”的本质。 阅读素材完成问题链,明确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 2.小组合作分析对比表,提炼“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3.连麦分享对人文主义“近代性”的理解,补充其他同学的观点。 通过问题链夯实背景知识,对比表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连麦分享检验学习效果,落实“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素养。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打开智慧课堂“人物作品库”(交互式,点击代表人物可查看代表作高清图、作品解读音频)。 2.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后完成线上“匹配题”(将人物与作品、核心思想匹配),教师实时统计正确率,对错误匹配(如“但丁与《哈姆雷特》”)进行即时纠正。 1.浏览人物作品库完成匹配题,巩固代表人物知识点。 2.小组合作讨论,提交讨论结果。 “人物作品库”增强学习自主性。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1.推送“文艺复兴扩展与影响”素材包(含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代表、近代科学诞生案例),发起“线上辩论”:“文艺复兴的最大影响是思想解放还是科学推动?”,学生选择立场后在平台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其结合素材论证。 2.提问:“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组织学生进行“30秒快答”,在平台快速发表看法,教师总结“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的本质。 1.选择辩论立场,结合素材在平台发表观点(如“思想解放让人们敢于质疑神学,推动科学探索”)。 2.参与快答,明确文艺复兴“创新”的本质。 线上辩论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快答突破“复古与创新”的难点,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课堂小结 1.展示“文艺复兴知识思维导图”(空白版,含“背景—核心—代表—影响”四大模块),引导学生在平台补充细节(如在“代表”模块添加“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 2.发起“一句话升华”活动:“用一句话概括文艺复兴对‘人’的意义”,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教师选择富有深度的留言(如“文艺复兴让‘人’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进行展示。 1.线上补充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留言撰写“一句话升华”,浏览并点赞其他同学的答案。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逻辑,“一句话升华”强化核心思想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对文艺复兴的深层认知。
课堂检测 1.在平台发布“即时检测卷”(10道选择+1道材料分析题,如“人文主义的核心是?”“结合《蒙娜丽莎》分析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设置10分钟答题倒计时。 2.答题结束后,平台自动生成个人错题报告与班级错题统计,教师针对高频错题(如“代表人物作品匹配”“文艺复兴本质”)进行集中讲解,学生查看个人错题并标注错误原因。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提交答案。 2.查看错题报告,记录易错知识点,通过线上留言向教师提问疑惑。 即时检测与自动分析提升反馈效率,帮助学生快速定位薄弱环节,教师针对性讲解确保知识落实,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完成“文艺复兴基础巩固习题”(侧重时间、人物、作品等识记类知识点),提交后查看答案解析,撰写50字错题反思,总结易错点。 2.拓展作业: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代表作(如《最后的晚餐》《哈姆雷特》片段),撰写200字“作品中的人文主义”赏析文,插入作品图片上传至班级云文档。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撰写赏析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人物作品库”“对比表”有效突破了“代表人物记忆”“人文主义理解”的重点,“线上辩论”“快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其理解文艺复兴的“创新本质”,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落实效果较好。 2.不足:部分学生在“作品赏析文”中存在“仅描述画面,不关联人文主义”的问题,需在课堂中增加“作品解读方法”的微指导;“辩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缺乏素材支撑,需提前推送更多案例素材。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可在课前推送“艺术作品历史解读”微视频,明确“画面细节—思想内涵”的关联方法;优化辩论环节设计,提前将素材包分发给各小组,确保论证更充分;同时增加线上“作品赏析互评”环节,让学生通过互评提升解读能力,强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