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3 11:1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七年级(下)
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1分,共20分)
1.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渠道,绝大部分沿用了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河段.这就使大运河﹣﹣这个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隋朝大运河在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隋炀帝巡游江都 B.大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D.平定南方叛乱
3.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哪一个皇帝在位期间(  )
A.唐太宗 唐玄宗 B.唐玄宗 武则天
C.唐太宗 武则天 D.武则天唐玄宗
5.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A.才能 B.家世背景 C.人品 D.修养
6.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日本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开皇律》 B.《隋律》 C.《唐律疏律》 D.《宋律》
8.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10.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  )
A.郡县制度 B.均田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11.纸币给商业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一位收藏家的藏品里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应该是(  )
A.交子 B.会子 C.美元 D.欧元
12.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下列哪一地区的稻米产量很高(  )
A.太湖流域 B.钱塘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1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 D.秦朝明朝
1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17.民族英雄是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8.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19.某学习小组开展题为《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以下素材,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路线 ②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 ③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 ④抗倭英雄戚继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21.目前,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创新的热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的创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科举考试”创立哪个朝代?并从依据材料二中概括为什么“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顾炎武对哪一考试形式的评价?此时的考试考试形式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古代科技的创新】
材料四: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的总数还要多。”
(4)材料四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这项发明有什么作用?
22.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状态
对外交往史实
交往通道
典型事例
汉朝
对外开放
陆路为主
丝绸之路
唐朝
海陆并举
1.①________
2.鉴真东渡日本
宋、元、明前期
海陆为主
1.海上“陶瓷之路”
2.②________
明中后期、清
③________
④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在明清国力衰退后,我国出现了边疆危机,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试举一例。
(3)图中该④处的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由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2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时我国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民族是什么?
(2)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创立了什么行政制度?
材料二:2015年9月8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3)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哪个朝代,西藏就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
(4)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至少写出两种措施)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在哪一时期?
(2)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答出其中两点就行)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3)图片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4)从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1分,共20分)
1.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隋统一的历史作用.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①③④均符合题意.②属于大运河的作用.
故选C.
 
2.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渠道,绝大部分沿用了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河段.这就使大运河﹣﹣这个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隋朝大运河在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隋炀帝巡游江都 B.大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D.平定南方叛乱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注意理解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B.
 
3.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考点】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是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从图表中我们明显能看出这是考查的三省六部制,与隋唐的中央官制是吻合的.
故选C.
 
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哪一个皇帝在位期间(  )
A.唐太宗 唐玄宗 B.唐玄宗 武则天
C.唐太宗 武则天 D.武则天唐玄宗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选A.
 
5.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A.才能 B.家世背景 C.人品 D.修养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创建与影响.
【解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选择人才以其才学为标准,不再是看其出身和门第高低.
故选A.
 
6.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日本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与吐蕃的交往,把握文成公主入藏的知识.
【解答】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就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建.
故选C.
 
7.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开皇律》 B.《隋律》 C.《唐律疏律》 D.《宋律》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贞观新政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课本内容内容:“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C是正确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ABD.
故选C..
 
8.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解答】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四条都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故选D.
 
9.“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应理解把握唐朝的时代特征.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交往比较频繁,“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故选A.
 
10.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  )
A.郡县制度 B.均田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回扣教材知识直接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设立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郡县制始于秦朝;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制度科举制始于隋朝.
故选D.
 
11.纸币给商业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一位收藏家的藏品里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应该是(  )
A.交子 B.会子 C.美元 D.欧元
【考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交子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联系所学可知,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故选A.
 
12.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史实辨析题;纸的发明和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①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昇发明的;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③指南针用于航海开始于北宋;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是在宋元时期.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故选B.
 
1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下列哪一地区的稻米产量很高(  )
A.太湖流域 B.钱塘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此题考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解答】北宋开始,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得到推广,到南宋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苏州和湖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水稻产区,苏州、湖州位于太湖流域.
故选A.
 
1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为政治中心,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促使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南方得到开发.
【解答】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并从唐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两宋时期的南宋;D、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故选C.
 
1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 D.秦朝明朝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封建社会下君权和相权矛盾演变.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秦嬴政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掌握行政权;到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丞相彻底被废除了.
故选D.
 
1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解答】A.戚继光是明朝抗倭英雄,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
B.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
C.韩世忠是南宋著名将领,曾抗击西夏和金的进攻.
D.文天祥是南宋抗战派大臣,主要抗击元朝的南下.
故选A.
 
17.民族英雄是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答】A.1624年开始,荷兰殖民者逐步侵占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入台,与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作战,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的是戚继光.
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是康熙帝.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帝.
故选A.
 
18.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可回扣所学作答.
【解答】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主要采取了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措施.西域都护的设立是在西汉,故与题干无关.
故选A.
 
19.某学习小组开展题为《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以下素材,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路线 ②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 ③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 ④抗倭英雄戚继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解答】解决本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朝前期,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故含有②的选项可以排除.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各国交流属于中外交往.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与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
故选D.
 
20.“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政策的过程.
【解答】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则材料选自乾隆皇帝给英王的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的思想观念,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21.目前,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创新的热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的创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科举考试”创立哪个朝代?并从依据材料二中概括为什么“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顾炎武对哪一考试形式的评价?此时的考试考试形式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古代科技的创新】
材料四: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的总数还要多。”
(4)材料四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这项发明有什么作用?
【考点】材料解析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了活字印刷术及其作用.
【解答】(1)由材料一图片可知,中央有三公九卿,地方上有郡县,这反映的是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2)据所学知,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由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可知,科举制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所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3)由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可知,顾炎武是对“八股”即八股取士的评价.据所学知,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据所学知,材料中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的总数还要多的主要原因是,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故答案为: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隋朝;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
(3)八股取士;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就行)
(4)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艺复兴或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22.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状态
对外交往史实
交往通道
典型事例
汉朝
对外开放
陆路为主
丝绸之路
唐朝
海陆并举
1.① 玄奘西游天竺 
2.鉴真东渡日本
宋、元、明前期
海陆为主
1.海上“陶瓷之路”
2.② 郑和下西洋 
明中后期、清
③ 闭关锁国 
④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在明清国力衰退后,我国出现了边疆危机,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试举一例。
(3)图中该④处的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由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锁国政策;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天竺、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政策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抗击外来侵略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知识点.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使中国闭关自守,与世隔绝,造成了近代中国在世界是逐渐落伍.
(2)明朝中期以后,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剿灭了东南地区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等.
(3)清朝时期,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即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是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对外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等.
故答案为:
(1)①玄奘西行.②郑和下西洋.③闭关锁国.
(2)戚继光或郑成功.
(3)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4)对外开放促进发展,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坚持对外开放(言之成理或答出一点即可)
 
2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时我国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民族是什么?
(2)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创立了什么行政制度?
材料二:2015年9月8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3)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哪个朝代,西藏就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
(4)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至少写出两种措施)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忽必烈建立元朝;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我国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的有利条件和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民族.
(2)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创立的行省制度.
(3)本题主要考查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的时间.
(4)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的重要的措施.
(5)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可知,元朝时我国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的有利条件是元朝的统一;根据“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民族是回族.
(2)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我国的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
(4)清朝时期,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作答.
故答案为:
(1)元朝的统一;回族.
(2)行省制度.
(3)元朝.
(4)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答出任意两点就行)
(5)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言之成理就行)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在哪一时期?
(2)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答出其中两点就行)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3)图片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4)从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本题考查最早的纸币.
(4)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答】(1)由材料一“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到宋代完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
(3)由材料二“中国最早的纸币”判断是交子.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保持稳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两宋时期(宋代).
(2)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和平;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南方统治者的鼓励、重视.
(3)北宋.
(4)保持稳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
 

2016年9月13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