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七年级(下)
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3.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如图我们端州区渡头村的东南侧元魁塔,取高中科举,仕途顺利之意,下列与科举制度完全无关的诗句是( )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D.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5.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如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成就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地动仪 C.
赵州桥 D.
指南针
7.“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8.如图所示是在鼎湖山香界桥对面的荣睿大师纪念碑亭,他是日本奈良兴福寺僧人,随日本遣唐使入唐,曾陪同( )东渡,第五次东渡,遇飓风漂流至海南岛,辗转经广西梧州入端州,圆寂于鼎湖山兴福寺。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荣睿
9.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 )
A.辽的统治者 B.西夏的统治者 C.女真的统治者 D.党项的统治者
11.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海外贸易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农业繁荣 D.文化昌盛
1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3.“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普遍使用指南针④火药的发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面的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A B.B C.C D.D
15.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影响的史实有( )
①西汉﹣﹣颁布“推恩令”②唐朝﹣﹣轻徭薄赋
③北宋﹣﹣杯酒释兵权 ④明朝﹣﹣改土归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17.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设立军机处 B.实行八股取士 C.制造文字狱 D.设置厂卫机构
1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19.“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20.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
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2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22.英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23.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所著的一部医书,被称为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书中收集了药物1 892种,药方11 096个,这部医书是指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24.为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如图).邮票中曹雪芹身边放置的书稿最有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2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5分)
26.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一、图二所示
(1)图片一中的人物主要出使哪个国家?图片二中的人物主要著作是什么?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根据材料二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三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材料四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4)材料四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7.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发革命。回望历史,可见一次次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材料二 如图1、2所示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这三种东西”怎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材料四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材料五 鲁迅的《电的利弊》写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批评了当时整个中国麻木、盲目、愚昧的社会现象。
(5)你认为在今天应该怎样去做呢?
2015-201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理解和把握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解答】题目材料叙述了大运河的作用.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A.
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善于纳谏.
【解答】题干材料直接说明了魏征和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这表明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他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故选C.
3.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考点】开元盛世;盛唐的社会气象;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解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景象被人们称为什么.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由此可见,C选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符合题意.
故选:C.
4.如图我们端州区渡头村的东南侧元魁塔,取高中科举,仕途顺利之意,下列与科举制度完全无关的诗句是( )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D.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解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长恨歌》里最后两句,译文是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诗句讲述的是爱情,与科举制度无关.ABD诗句均与科举制有关,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的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④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管理的是新疆地区,故④是错误的,应排除ABD.
故选C
6.如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成就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地动仪 C.
赵州桥 D.
指南针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赵州桥的相关知识.
【解答】隋朝李春在河北赵县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后又有诗人赞它是“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A司母戊鼎是商朝文物,B地动仪是东汉时期的发明,D指南针是北宋时期的发明.
故选C.
7.“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杜甫相关史实的认识.
【解答】依据“诗中圣哲”可以判断出应该指的是杜甫,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问中诗句是对杜甫的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故选B.
8.如图所示是在鼎湖山香界桥对面的荣睿大师纪念碑亭,他是日本奈良兴福寺僧人,随日本遣唐使入唐,曾陪同( )东渡,第五次东渡,遇飓风漂流至海南岛,辗转经广西梧州入端州,圆寂于鼎湖山兴福寺。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荣睿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日本僧人荣睿大师曾陪同鉴真东渡日本.
故选B.
9.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名称.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
故选C.
10.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 )
A.辽的统治者 B.西夏的统治者 C.女真的统治者 D.党项的统治者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解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作者是岳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所以岳飞作品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
故选C.
11.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海外贸易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农业繁荣 D.文化昌盛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
【解答】根据关键词“宋代”“海商” “中外贸易”,可以看出反映,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故选A.
1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重点掌握行省制度的设立.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世祖在位时,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
故选D.
13.“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普遍使用指南针④火药的发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宋代的科技成就.
【解答】根据课本所学,我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造纸术的改进不是出现在宋代.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使用,是宋朝科技的重大成就.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不是宋朝的科技成就.
故选B.
1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面的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A B.B C.C D.D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内容.
【解答】《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的史实是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
故选B.
15.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影响的史实有( )
①西汉﹣﹣颁布“推恩令”②唐朝﹣﹣轻徭薄赋
③北宋﹣﹣杯酒释兵权 ④明朝﹣﹣改土归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史实辨析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中央集权制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①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②唐朝的轻徭薄赋,减轻了人民负担,属经济政策范畴,与中央集权无关,不符合题意.③北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④明朝的改土归流.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符合题意.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16.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解答】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南洋属于郑和下西洋到达的范围.A项发生在元朝;B项发生在明朝后期;D项发生在1553年.
故选C.
17.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设立军机处 B.实行八股取士 C.制造文字狱 D.设置厂卫机构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字狱的内容.
【解答】A.军机处是雍正帝在中央设立的机构,
B.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一种状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材料中反应的就是当时的事例.
D.厂卫机构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故选C.
1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问题.
【解答】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A项未被体现,题干中只是表述君权的强化.C项设立锦衣卫、东厂只是明朝的事,反映不出君权强化,大臣地位下降的演变趋势.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选B.
19.“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解答】通过题干材料中的“逐荷夷”可知这一诗句反映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盘踞台湾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故选B.
20.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
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疆的管理.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唐太宗时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清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故选C.
2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
【解答】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较为荒凉,到清代前期就成为繁荣的市镇,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的繁荣,B项正确;小农经济发展能够推动人口增长,但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使荒凉的地方变得很快繁荣起来,A项不对;历朝政府鼓励垦荒,但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使荒凉的地方变得很快繁荣起来,C项错误;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D项错误.
故选B.
22.英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历史的倒退,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故选D.
23.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所著的一部医书,被称为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书中收集了药物1 892种,药方11 096个,这部医书是指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的《本草纲目》.
【解答】《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故选C.
24.为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如图).邮票中曹雪芹身边放置的书稿最有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由题干中“曹雪芹书稿”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红楼梦》.
【解答】A.《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A.《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C.《红楼梦》是清朝的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D.《西游记》是明朝中期的吴承恩所著,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故选C.
2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由题干中“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
【解答】A、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B、明朝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C、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业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习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5分)
26.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一、图二所示
(1)图片一中的人物主要出使哪个国家?图片二中的人物主要著作是什么?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根据材料二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三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材料四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4)材料四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考点】材料解析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
(2)本题考查宋朝的大商港.
(3)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4)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政策.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图一的人物是鉴真,他应日本的邀请东渡,传播唐朝文化,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图二的人物是玄奘,他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时玄奘作为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使者,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增进了人们对西域的了解.
(2)据材料“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广州和泉州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海港.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的原因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所以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
(4)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5)本题答案开放,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精神.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个国家不论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会有更快的发展进步.
故答案为:
(1)日本;《大唐西域记》.
(2)广州和泉州.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所以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
(4)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5)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个国家不论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会有更快的发展进步.
27.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发革命。回望历史,可见一次次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材料二 如图1、2所示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这三种东西”怎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材料四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材料五 鲁迅的《电的利弊》写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批评了当时整个中国麻木、盲目、愚昧的社会现象。
(5)你认为在今天应该怎样去做呢?
【考点】材料解析题;盛唐的社会气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明朝三部科学巨著;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唐朝新式农具.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4)本题考查《天工开物》.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根据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时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可知,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以技术型、经济型、实用型为主.
(2)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3)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革新了世界的面貌.
(4)材料中“《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正是对《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的描述.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撰著了《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该书总结了明朝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对一些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做详述,被外国学者公认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发明一定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实践,这样它才能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重视科技等.
故答案为:
(1)以技术型、经济型、实用型为主.
(2)曲辕犁,犁地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3)印刷术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革新了世界的面貌.
(4)《天工开物》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被外国学者公认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科技发明一定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实践,这样它才能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重视科技等.
201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