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0 08: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15 故乡
鲁迅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杂文集: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热风》《坟》《华盖集》
【代表作】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写作背景
阴晦 猹 祭祀 弶
毡帽 秕谷 鹁鸪 獾猪
bó gū
jì sì

huān
字词积累
颧骨 髀尖 大抵 瑟索
寒噤 潺潺 恣睢 廿年

zì suī
quán


jìn
chán
niàn
chá
huì
jiàng
zhān
【阴晦】阴沉,昏暗。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伶俐】机灵;灵活。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思考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根据线索,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 故乡—— 故乡—— 故乡”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整体感知



2.请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根据情节划分课文:
1.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故乡之变
杨二嫂之变
闰土之变
“我”之变

细读感悟
2.“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有什么不同?
故乡之变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景色
①故乡之变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3.现在的故乡景色,引起了作者哪些情思?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面对故乡现在的景色,我的情感激荡起来,直接抒发情感“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但是通过“我”的自我安慰,将之前激荡的情感平息下来,还引出下文“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推动情节发展。可谓将议论、抒情与叙事融合为一体。
4.“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在文中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对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②杨二嫂之变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年轻漂亮
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势利、尖酸、刻薄
二十年后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二十年前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尖刻贪婪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贼喊捉贼
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自私
贪婪
搬弄是非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二十年后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自私、贪婪、势利、尖酸刻薄、爱搬弄是非的性格。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
作者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杨二嫂人物形象小结:
对比
③闰土之变
聪明伶俐到麻木迟钝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外貌
动作语态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把幸福的希望寄托给神灵。
对“我”的 态度
生活态度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5.中年闰土是什么样的形象?
变化原因?
饱经沧桑,困苦不堪,谦恭含糊、迟钝麻木,寄希望于神佛。
①鲁迅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中国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死存亡的威胁,由于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非常不稳定,暴乱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②闰土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不少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章闰水。1919年12月鲁迅因为搬家北上,回到了绍兴。这时的章闰水已是四子一女的父亲,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以至于鲁迅见到前来帮忙的他时,已认不出来了。小说中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都经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助读资料: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6.想一想:小说塑造主要人物“闰土”和次要人物“杨二嫂”有何作用?
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披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毒害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纯真人性扭曲的总根源。
④“我”之变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异地谋生、辗转奔波
小时候
长大后
地主家的少爷
知识分子


7.思考:如何理解“我”这个形象?
“我”不等同于鲁迅,属于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比较贴近鲁迅的一个。
“我”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一方面,小说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弱点,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
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对于启蒙者的这种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8.小说结尾的回忆,又写到少年闰土出场时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希望?说说你的理解。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10.小说中体现“我”反思结果的语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我想:希望是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请同学们画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顺换的语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通过想象、话语、无意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切换,从而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人物形象。
以现实中母子的对话引出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以“圆规”的出场引出对“豆腐西施”的回忆,以一声“老爷”回到了“我”与闰土隔膜的现实。
细读感悟
1.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艺术探究
2.小说中的对比: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闰土和杨二嫂:对闰土有敬意有同情,杨二嫂的 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杨二嫂前后的生活: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我”和闰土的关系:封建等级的鸿沟难以逾越
通过这些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纯真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3.小说中对比的作用:
4.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所发生的环境之中。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从而奠定了黯淡的基调,烘托了悲凉的心情。这阴沉死寂,既是写故乡的环境,也反映了故乡人的生活是压抑的,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的,蕴含对“故乡”为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也为后文的其他变化营造了环境。
(2)小说开头的内容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 ?
(3)本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的具体体现:
开头景物:
离乡景物:
神异图画:
农村的衰败、“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时隔20年之后,宏儿路过故乡,他见到了儿时好友水生,那个曾经衰败的故乡变成什么样了呢?请依据历史走向,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续写见面情景,字数300字左右。
课后任务
故乡

故乡
杨二嫂
闰土
“我”
创造新生活的
愿望与信念
板书设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