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1 选择题-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1 选择题-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30 08: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青岛版
(五四制)专项01 选择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象棋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广泛流行的益智游戏。在象棋棋盘中,“马”只能走“日”,在下图的棋盘中,“马”跳一步,不可能跳到( )。
A.(7,1) B.(4,2) C.(8,2) D.(3,4)
2.已知超市在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上,距离是200m。下面四幅平面图中,正确的是( )。(填选项)
A.B. C.D.
3.小明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下面( )同学的位置与他最远。
A.(6,1) B.(2,4) C.(3,3) D.(5,2)
4.看下图选一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1)书店在学校的( )处。
A.东偏北30°方向40m B.南偏东30°方向40m
C.北偏东30°方向40m D.西偏南30°方向40m
(2)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40m处是( )。
A.邮局 B.银行 C.医院 D.少年宫
5.小明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如果小强与他在同一列,则小强的位置可能是( )。
A.(3,6) B.(4,3) C.(4,5) D.(5,4)
6.小明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下面( )同学的位置与他最近。
A.(6,1) B.(2,4) C.(3,3) D.(5,2)
7.小明在班里的位置是(4,5),小红在班里的位置是(5,5),小明和小红在班里的位置是( )。
A.同一列 B.同一行 C.不同列也不同行 D.无法选择
8.小丽坐在教室的位置是(4,3),和她坐在同一行的是( )。
A.小红(4,1) B.小军(3,4) C.小明(6,3) D.小华(5,4)
9.小美在教室的第4列第5行,用(4,5)表示,小丽坐在她后面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
A.(4,4) B.(4,6) C.(3,5) D.(6,4)
10.下面哪幅图表示的是南偏东70°?( )
A.B. C. D.
11.从B城看,A城位于北偏东50°方向;从A城看,B城位于( )方向。

A.南偏西40° B.南偏西50° C.西偏北40° D.北偏东50°
12.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小东坐在小强的前面,小东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 B. C.
13.从此图中可以知道,( )的位置是(3,2)。

A.医院 B.公园 C.书店 D.学校
14.如图,将三角形ABC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3格,则平移后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4) B.(8,5) C.(7,7)
15.小宝站在“少林拳”表演方队的最后一排的正中间,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是(12,30)。这个表演方队一共有( )。
A.360人 B.690人 C.720人 D.750人
16.元元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4排,用数对(4,4)表示,下面( )数对所表示的位置离元元最近。
A.(4,5) B.(5,6) C.(5,3)
17.学校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伴我熊》,李子涵坐在(1,4)的位置,王一小坐在(1,7)的位置,赵子硕与他俩坐在一条直线上,赵子硕可能坐在( )的位置。
A.(1,3) B.(2,4) C.(2,7) D.(4,7)
18.第二列第四行,用数对来表示,第六列第一行,可以用( )来表示。
A. B. C.
19.用数对表示动物园各个馆的位置,一个馆的位置可以用数对(x,3)、(4,y)表示,这个馆是( )。
A.狮子馆 B.熊猫馆 C.大象馆 D.老虎馆
20.小西家在小青家东偏北30°方向900米处,则小青家在小西家( )。
A.北偏东30°方向900米处 B.西偏南60°方向900米处
C.东偏北60°方向900米处 D.南偏西60°方向900米处
21.的结果是( )。
A.0 B. C.
22.在计算时,不能直接相加,要先通分,是因为( )。
A.分子不同 B.分数单位不同 C.分数大小不同 D.不确定
23.的和是( )。
A. B. C. D.
24.明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还剩全书的( )没看。
A. B. C. D.
25.下面算式中,得数大于1的是( )。
A. B. C. D.
26.小明喝了一杯纯牛奶的,然后加满水,又喝了,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了水,最后把一杯都喝完了,小明喝的纯牛奶和水相比,( )。
A.一样多 B.水多 C.纯牛奶多 D.无法判断
27.下面各数中,最接近的数是( )。
A. B.0.19 C. D.
28.甲乙两位工人加工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加工42个,乙4分钟加工3个,( )加工得快。
A.甲 B.乙 C.一样快 D.无法确定
29.计算,结果是( )。
A. B. C. D.
30.在计算时,要先通分,不能直接相加,是因为( )。
A.分子不同 B.分数单位不同 C.分数大小不同
31.一根铁丝,截去米,还剩下它的。截去的和剩下的比较,( )。
A.截去的长 B.剩下的长 C.不能确定
32.(a和b均为非零的自然数,且a<b)的结果是( )。
A. B. C. D.
33.(a、b均不为0,且公因数只有1)。
A. B. C. D.
34.小明和小丽用相同的纸折纸鹤,小明用了一张纸的,小丽用了一张纸的,两人剩下的纸相比,(  )。
A.小明剩下的纸大 B.小丽剩下的纸大 C.无法确定
35.下面哪道算式的结果最接近0。( )
A. B. C. D.
36.一根绳子,剪去它的,还剩米。剪去的和剩下的比( )。
A.剪去的长 B.剩下的长 C.剪去的和剩下的同样长 D.无法比较
37.的和是( )。
A. B. C.
38.小明和妈妈分别从学校和家里出发,相向而行。10分钟后小明走了全程的,妈妈走了全程的。这时两人距离中点的情况是( )。
A.小明距离中点近 B.妈妈还没到中点
C.两人与中点距离相等 D.两人在中点相遇
39.两个分数通分后( )。
A.分数大小和分数单位都变了。 B.分数大小和分数单位都不变。
C.分数大小变了,分数单位不变。 D.分数大小不变,分数单位变了。
40.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又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了全书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 )
A. B. C. D.
41.堆成一个1立方米的大正方体,需要用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块。
A.1 B.10 C.100 D.1000
42.把一根5米长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96平方厘米,这根长方体木料的横截面积是( )平方厘米。
A.96 B.48 C.24 D.32
43.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后得到若干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
A.4 B.6 C.8 D.10
44.用一根60厘米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高( )厘米的长方体教具。
A.2 B.3 C.4
45.下面图形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46.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它的棱长总和扩大到原来的( )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5;125 B.25;125 C.5;60 D.25;60
47.小明把一块橡皮泥先捏成一个正方体,再捏成一个长方体,体积( ),表面积( )。
A.不变;变小 B.不变;变大 C.变大;变小 D.不变;无法确定
48.春游活动时,小吴同学带了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它的容积约( )。
A.50毫升 B.500毫升 C.50升 D.5立方米
49.用一根长( )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一个棱长12厘米正方体框架。
A.36 B.48 C.96 D.144
50.一个杯子里盛满了水,放入一块石头(完全淹没在水下)后,溢出的水正好是200毫升。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 )。(溢,此处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A.200毫升 B.200立方分米 C.200立方厘米 D.无法判断
51.一个6个面都涂着红色的正方体木块,棱长为3分米。如果把它切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小木块,3个面涂着红色的正方体小木块有( )个。
A.1 B.4 C.6 D.8
52.有一个长方体,已知第一组相对的面是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二组相对的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三组相对的面是( )的长方形。
A.长6米,宽3米 B.长4米,宽3米 C.长6米,宽4米 D.无法判断
53.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它的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 )倍。
A.6 B.9 C.27 D.3
54.把一块石头完全浸没在一个长10cm、宽8cm、高6cm的长方体容器的水里,水深5cm,取出石头后,水深4.5cm。这块石头的体积是( )。
A.40 B.480 C.360
55.对下面生活数据的估计,最准确的是( )。
A.五年级学生跑步的速度大约是0.75米/秒 B.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约是0.5吨
C.一台家用冰箱的容积大约是3000毫升 D.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大约是500平方厘米
56.一个玻璃鱼缸中装有半缸水,放入一块石头全部浸没,水没有溢出,然后再取出石头。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 B.石头的体积等于下降的水的体积
C.石头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
57.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各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D.6
58.下面哪个展开图不能折成正方体?( )
A. B.
C. D.
59.如图的两个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下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的棱长和相等 B.甲、乙的体积相等
C.甲、乙的表面积相等 D.都不相等
60.如图两个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表面积( )。
A.相等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61.如果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均不为0),那么( )。
A.甲数=乙数 B.甲数<乙数 C.甲数>乙数 D.不能确定
62.一根铁丝长米,用它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
A. B. C.
63.最小质数的倒数与最小合数的倒数之和是( )。
A.6 B. C.
64.,那么a可能是( )。
A. B. C.或 D.无法确定
65.( )的倒数比它的本身大。
A.假分数 B.真分数 C.带分数 D.无法确定
66.下图所表示的算式正确的是( )。
A. B. C.
67.甲、乙、丙是三个大于0的数,乙数是甲数的,丙数是乙数的。甲、乙、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乙>甲>丙
68.两个分数(不为0)相乘,当第二个因数是真分数时,积( )第一个因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69.如果nm=1,nm那么( )。
A.m是倒数 B.n是倒数 C.m和n互为倒数 D.无法确定
70.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截去它的,第二根截去。剩下的铁丝相比,( )。
A.第一根更长 B.第二根更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71.下列选项中,图形与算式表示的意思不一样的是( )。
A. B.0.08+0.2
C. D.10+1000
72.a和b(a,b都不为0)互为倒数的是( )。
A.a=b B.1÷a=b C.a÷1=b D.a÷b=1
73.已知(a,b,c均不为0),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
A.a B.b C.无法比较 D.c
74.甲、乙两根绳子同样长,甲剪去米,乙剪去,哪根余下的部分长?( )
A.甲余下的长 B.乙余下的长 C.余下的一样长 D.不能确定
75.《庄子 天下篇》中有一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根一尺(尺,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长的木棒,今天取它的一半,明天取它剩下的一半,后天再取剩下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那么,第三天取的长度是这根木棒的( )。
A. B. C. D.
76.两根绳子的长度都是2米,第一根剪去全长的,第二根剪去米,这时剩下部分的长度是( )(认真区分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同样长
77.图中涂色部分的长度是米的是( )。
A. B.
C. D.
78.8×=c(a、b为非零自然数,且a>b),则c( )8。
A.> B.< C.= D.无法比较
79.5千克棉花的和1千克铁的相比较,它们的质量相比是( )。
A.一样重 B.棉花重 C.铁重 D.无法比较
80.两根绳子的长度都是2m,第一根剪去全长的,第二根剪去,这时剩下部分的长度,(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同样长
81.玩摸棋子游戏。从下图所示的盒子里,任意摸1个,看完后放回摇匀,继续摸。文文前6次摸到棋子的颜色分别为:黑、白、白、黑、白、白。她第7次摸到的棋子可能是什么样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盒子里的白棋子多,第7次一定能摸到白棋子
B.前面两次都摸的是白棋子,第7次不可能摸到白棋子
C.前面摸到的棋子是有规律的“黑白白白”,所以第7次一定是黑棋子
D.盒子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第7次黑、白棋子都有可能摸到
82.盒子里有8个黄球、5个红球和3个白球,如果从盒中任意摸1个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B.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C.摸到红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83.某路口红绿灯的时间设置为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5秒。当人或车经过该路口时,遇到黄灯的可能性( )。
A.比绿灯大 B.比红灯大 C.最小
84.随机摸出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从( )号盒子里摸出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A.①② B.③② C.③① D.④①
85.从下面的袋子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3个白球,3个黄球,3个红球 B.6个白球,9个黄球,4个红球
C.6个白球,黄球和红球各3个 D.3个白球,1个红球,1个黄球
86.封闭盒子里有9个黄球、5个红球、4个绿球,从中任意摸1个球,说法正确的是( )。
A.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B.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C.摸到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D.以上都对
87.一个袋子里有 8 个红球,13 个黄球,10 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形状相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 ( ) 球的可能性最大。
A.红 B.白 C.黄
88.每个箱子里都放10个同样大小的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的箱子是( ),摸到红球和绿球可能性一样大的箱子是( )。应选择为( )。
A.①② B.①③ C.④③ D.②③
89.某小学在“书香飘万家,共读伴成长”经典诵读比赛中,指定了四个诵读内容,每个内容准备一个签,随机抽取一个内容进行展示,每次抽一个,然后放回打乱顺序继续抽,抽签结果如下表,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内容 《劝学》 《论语》 《中庸》 《孟子》
人数 12 21 5 12
A.再抽一次一定抽到《劝学》 B.抽到《论语》的可能性最小
C.再抽一次不可能抽到《孟子》 D.再抽一次,抽到的情况有4种可能
90.在下面( )箱中任意摸一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A. B. C.
91.任意转动一次下面转盘,图( )有3种可能的结果。
A. B. C. D.
92.一个小正方体,每个面上别写着1、2、2、3、3、3;随意抛一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1、2、3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B.2朝上的可能性大
C.3朝上的可能性大 D.无法确定
93.如图中转盘的指针停在( )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停在( )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A.黄色,绿色 B.绿色,红色 C.红色,黄色 D.都有可能,都有可能
94.纸袋中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从中摸40次(摸出一个棋子后再放回去摇匀),有35次摸到白棋子,5次摸到黑棋子,纸袋中( )。
A.黑棋子一定少 B.白棋子一定多
C.白棋子可能多 D.以上都不对
95.王老师设计了一个幸运转盘,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和“2”。班上每名同学转一次,转了40次后,有29次转到了“1”。轮到阳阳转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转到“1”的可能性大 B.转到“2”的可能性大
C.不可能转到“2” D.一定转到“1”
96.如图,有4个袋子里面装着除了颜色以外,大小形状都相同的球。妙想分别从4个袋子里摸球,她从第( )号袋子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A.① B.② C.④
97.贝贝给毛毛打电话,结果忘记了最后一位号码,只记得是535810 。贝贝拨打电话的时候,最多拨打( )次不同的号码,就一定能拨对毛毛的电话。
A.10 B.9 C.5
98.某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每分钟红灯亮25秒,绿灯亮30秒,黄灯亮5秒,当你经过该路口时,遇到( )。
A.红灯亮的可能性最大 B.绿灯亮的可能性最小 C.黄灯亮的可能性最小
99.盒子里有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1个白球,2个黑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________的可能性大。如果再放入3个黄球和5个红球,摸到________的可能性大。( )
A.白球;红球 B.黑球;红球
C.黄球;白球 D.红球;黄球
100.爸爸和宁宁下棋,宁宁说:“我们掷最子吧,1-6的点数,掷到点数是质数我先下棋,掷到合数的你先下。”那么( )先下的可能性大。
A.爸爸 B.宁宁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D
【分析】马走日是指马从两个小方格组成的日字的一角走到相对的另一对角,横着竖着都可以,据此确定出“马”下一步可以跳到的位置,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解答即可。
【解析】根据“马”走日可知:“马”跳一步,可能跳到(5,5),(7,5),(5,1),(7,1),(4,2),(8,2),(8,4),(4,4),(7,5);所以不可能跳到(3,4)。
故答案为:D
2.C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明确以学校为观测点,超市在学校的西偏北方向,然后结合线段比例尺看距离是否符合。
【解析】A.图中超市在学校的北偏西方向,方向错误不符合“超市在学校的西偏北方向”,所以 A 不对。
B.图中观测点为超市,不符合“超市在学校的方向”,所以B 不对。
C.图中以学校为中心,超市在学校的西偏北方向。接下来看距离,图中线段1段代表100m,超市到学校距离200m,就是2段。方向和距离都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
D.图中超市在学校的西偏北方向,方向上符合题意。线段1段代表100m,超市到学校距离200m,应该是2段,图中距离是1段,距离错误,所以D 不对。
故答案为:C
3.B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据此分析选项中各数对表示的位置,再进行比较。
【解析】A.(6,1)表示第6列第1行,在小明的后2列前1行;
B.(2,4)表示第2列第4行,在小明的前2列后2行;
C.(3,3)表示第3列第3行,在小明的前1列后1行;
D.(5,2)表示第5列第2行,在小明的后1列同行。
由此可知:(2,4)同学的位置与他最远。
故答案为:B
4.(1)C
(2)B
【分析】本题涉及方位与距离的判断,依据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方位原则,结合图中线段比例尺(1 段代表 20m)和角度信息来确定位置关系。
【解析】(1)首先看方位,书店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
再看角度,图中标注为30 。
然后算距离:20×2=40m。
因此书店在学校的北偏东30 方向40m处,答案选 C。
(2)先确定西偏北30 方向。
再算距离:40m 包含40÷20=2段线段长度。
观察图中,在学校西偏北30 方向且距离为 2 段线段长度(40m)的位置是银行,答案选 B。
5.A
【分析】根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如果小强与小明在同一列,则用数对表示小强的位置时,第一个数字为3。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A.(3,6)表示第3列第6行,与第3列第4行在同一列,符合题意;
B.(4,3)表示第4列第3行,与第3列第4行不在同一列,也不在同一行,不符合题意;
C.(4,5)表示第4列第5行,与第3列第4行不在同一列,也不在同一行,不符合题意;
D.(5,4)表示第5列第4行,与第3列第4行在同一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D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通常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时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时从前往后数。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对加上小括号,据此解答。
【解析】小明坐在教室的位置是第4列第2行。
A.(6,1)表示第6列第1行;
B.(2,4)表示第2列第4行;
C.(3,3)表示第3列第3行;
D.(5,2)表示第5列第2行。
数对(5,2)与他位置最近。
故答案为:D
7.B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通常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时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时从前往后数。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对加上小括号。
【解析】小明在班里的位置是(4,5),表示第4列第5行,小红在班里的位置是(5,5),表示第5列第5行,小明和小红在班里的位置是同一行。
故答案为:B
8.C
【分析】根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据此逐一分析各项即可。
【解析】小丽坐在教室的位置是(4,3),表示坐在第4列,第3行
A.(4,1)表示第4列,第1行,则小红和小丽不在同一行;
B.(3,4)表示第3列,第4行,则小军和小丽不在同一行;
C.(6,3)表示第6列,第3行,则小明和小丽在同一行;
D.(5,4)表示第5列,第4行,则小华和小丽不在同一行。
故答案为:C
9.B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同一行的两个点,第二个数相同,同一列的两个点,第一个数相同;小美在教室的第4列第5行,用(4,5)表示,小丽坐在她后面,说明两人列数相同,小丽比小美的行数多1;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小美在教室的第4列第5行,用(4,5)表示,小丽坐在她后面位置用数对表示为(4,6);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知识,解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则,即: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同一行的两个点,第二个数相同,同一列的两个点,第一个数相同。
10.D
【分析】平面上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角为西北方向,右上角为东北方向,右下角为东南方向,左下角为西南方向;南偏东70°表示正南向东偏70°,据此解答。
【解析】
根据分析:表示的是南偏东70°的是。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对方向的认识和角度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B
【分析】两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方向相反,距离和角度不变。那么B城位于A城的南偏西50°方向上,南偏西50°方向另一种说法是西偏南40°方向。
【解析】从B城看,A城位于北偏东50°方向;从A城看,B城位于南偏西50°方向(或西偏南40°方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位置和方向,能根据方向、角度和距离描述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12.B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通常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时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时从前往后数。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对加上小括号。
【解析】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小东坐在小强的前面,列数不变,行数减1,小东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故答案为:B
【点评】关键是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3.C
【分析】从左往右数是列数;从前往后数是行数;根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即可解答。
【解析】A.医院的位置是(4,4);
B.公园的位置是(4,3);
C.书店的位置是(3,2);
D.学校的位置是(1,3)。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用数对表示平面内的位置,熟悉数对的结构,且符合数对的书写要求。
14.C
【分析】根据平移的特征,把三角形ABC的各顶点先分别向右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3格,依次连接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然后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表示平移后的点A位置。
【解析】平移后的图形如下:
平移后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7,7)。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以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整个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15.B
【分析】根据题意,小宝站在“少林拳”表演方队的最后一排的正中间,位置是(12,30),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即在第12列,第30排,则共有30排,每排有12×2-1=23(人),进而求出这个表演方队一共有的人数。
【解析】(12×2-1)×30
=(24-1)×30
=23×30
=690(人)
即这个表演方队一共有690人。
故答案为:B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数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16.A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表示第几行。坐在元元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的位置是最近的。也就是(4,3),(4,5),(3,4),(5,4),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4,5)数对所表示的位置离元元最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7.A
【分析】根据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李子涵和王一小的列数相同,行数不同,说明他们俩是在一条直线上,据此找出赵子硕的列数和李子涵和王一小的列数相同即可解答。
【解析】A.(1,3),他们的列数相同,行数不同,赵子硕与他俩坐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赵子硕可能坐在(1,3)的位置,符合题意;
B.(2,4),列数不同,行数与李子涵相同,与王一小不同,赵子硕与他俩不坐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赵子硕不可能坐在(2,4)的位置,不符合题意;
C.(2,7),列数不同,行数与王一小相同,与李子涵不同,赵子硕与他俩不坐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赵子硕不可能坐在(2,7)的位置,不符合题意;
D.(4,7),列数不同,行数与王一小相同,与李子涵不同,赵子硕与他俩不坐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赵子硕不可能坐在(4,7)的位置,不符合题意。
学校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伴我熊》,李子涵坐在(1,4)的位置,王一小坐在(1,7)的位置,赵子硕与他俩坐在一条直线上,赵子硕可能坐在(1,3)的位置。
故答案为:A
【点评】熟练掌握对数表示位置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B
【分析】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对加上小括号,据此选择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第二列第四行,用数对来表示,第六列第一行,可以用来表示。
故答案为:B
【点评】明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9.B
【分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括号里面逗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列数,逗号后面的数字表示行数,根据题目中的数对找出这个馆的列数和行数,最后在图上找出这个馆的位置,据此解答。
【解析】分析可知,数对(x,3)表示这个馆在第x列第3行,数对(4,y)表示这个馆在第4列第y行,则这个馆在第4列第3行,这个馆是熊猫馆。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数对准确找出这个场所在图中的列数和行数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20.D
【分析】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以小青家为观测点,小西家在小青家正东方向偏北30°方向,距离小青家900米处,由位置的相对性可知,以小西家为观测点,小青家在小西家正西方向偏南30°或正南方向偏西60°方向,两地之间的距离不变,据此解答。
【解析】
分析可知,小青家在小西家西偏南30°或南偏西60°方向,距离小西家900米处。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根据方向、角度、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21.C
【分析】本题可根据混合运算法则,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或运用加法交换律交换与的位置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得到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需要约分。据此解答。
【解析】

故答案选:C
22.B
【分析】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不能直接相加,是因为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则要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即化为分数单位相同,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在计算时,不能直接相加,要先通分,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
故答案为:B
23.C
【分析】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所以它们的公分母是6,据此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即可解答问题。
【解析】


的和是。
故答案为:C
24.C
【分析】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已知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分别占全书的和,求剩下的占全书的几分之几,就是从单位“1”里减去与的和。列式为1-(+)。
【解析】1-(+)
=1-(+)
=1-

所以还剩全书的。
故答案为:C
【点评】在计算过程中,“1”可以化成任意一个计算中需要的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25.C
【分析】根据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项的结果,再进行选择即可。
【解析】A.,<1,不符合题意;
B.,<1,不符合题意;
C.,>1,符合题意;
D.,<1,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6.A
【分析】把这杯纯牛奶看作单位“1”,第一次喝了后加满水,则加了杯的水;第二次喝了后加满水,则加了杯的水;第三次喝了半杯后加满水,则喝了杯的水;最后把一杯都喝完,则喝水(++)杯、纯牛奶1杯;计算出喝水的杯数,与纯牛奶的杯数比较,得出结论。
【解析】水喝了:
++
=++
=1(杯)
纯牛奶喝了:1杯
小明喝的纯牛奶与水相比,一样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及应用,求出一共喝水的杯数是解题的关键。
27.B
【分析】根据题意,用各个选项中的数分别与相减,求出各个数与的差,差最小的那个就是最接近的那个数。
【解析】A.
B.
C.
D.
所以,最接近的是0.19。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一定运算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8.B
【分析】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再根据1小时=60分钟,用42除以60即可求出甲每分钟可以加工多少个;用3除以4即可求出乙每分钟可以加工多少个,最后再进行对比即可。
【解析】1小时=60分钟
42÷60=(个)
3÷4=(个)
因为<,所以乙加工得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工程问题,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9.A
【分析】先去掉括号,再利用加法交换律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最后计算分数减法,据此解答。
【解析】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时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简便计算,也可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计算括号里面,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30.B
【分析】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通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计数单位,据此分析。
【解析】在计算时,要先通分,不能直接相加,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31.B
【分析】把这根铁丝看作单位“1”,截去之后剩下,则截去部分占全长的(1-),比较分数大小即可。
【解析】截去部分:1-=
剩下部分:
因为<,所以截去部分比剩下部分短。
故答案为:B
【点评】找准标准量,计算出截去部分占全长的分率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32.D
【分析】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先通分再计算,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
故答案为:D。
【点评】熟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A
【分析】异分母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计算法则求解。
【解析】a、b均不为0,且公因数只有1,说明a、b互质,最小公倍数是ab;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要熟记。
34.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小明和小丽用相同的纸折纸鹤,纸的大小一样,把一张纸看作单位“1”,小明用了一张纸的,小丽用了一张纸的,那么小明还剩下一张纸的:1-=,小丽还剩下一张纸的:1-=;再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分子、分母都不同的,首先通分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得解。
【解析】1-=
1-=
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6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30,
==
==
因为>,
所以>,即小明剩下的纸大。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利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来解决问题。
35.D
【分析】先计算各选项的差,比较差的大小,最小的最接近0。
【解析】A.=
B.=
C.=
D.=
<<<
所以:的结果最接近0。
故选:D。
【点评】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36.A
【解析】由题意可知,一根绳子,剪去它的,则还剩下,>,则剪去的长。
【解析】一根绳子,剪去它的,还剩米。剪去的和剩下的比剪去的长;
故答案为:A。
【点评】一根绳子问题,只看表示关系的数,不要看具体的数。
37.C
【分析】异分子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先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把分子加起来即可。
【解析】的和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8.C
【分析】可知中点位置为全程的,分别判断与、的大小,即可得出小明、妈妈在中点的哪个位置;再用分别与、相减,即可得出小明、妈妈与中点距离是否相等以及两人相遇在中点的什么位置。
【解析】中点位置位于全程的处;
小明距离中点:,小明还没到中点;
妈妈距离中点:,妈妈超过了中点;
小明和妈妈与中点的距离相等,两人不是在中点处相遇。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39.D
【解析】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化成与原来分数的值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通分后,分母变了,分数单位也随着变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解析】两个分数通分后,分数大小不变,分数单位变了。
故答案为:D
【点评】关键是理解什么是通分,以及什么是分数单位。
40.A
【分析】用第一天看的分率减去第二天看的分率,根据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的分率即可.
【解析】
故答案为A
41.D
【分析】先将一个大正方体的体积1立方米换算成1000立方分米,再除以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即是需要小正方体木块的块数。
【解析】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000÷1=1000(块)
需要用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木块1000块。
故答案为:D
42.C
【分析】锯成3段,切了(3-1)刀,表面积多了(3-1)×2个面,用表面积增加的部分除以多了几个面,即可求得多的一个面的面积,即为这根长方体木料的横截面积。
【解析】2×(3-1)
=2×2
=4(个)
96÷4=24(平方厘米)
所以这根长方体木料的横截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C
43.C
【分析】根据三面涂色的处在顶点的位置,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就有几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解析】正方体有8个顶点,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
故答案为:C
44.B
【分析】用一根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方体教具的棱长总和即为60厘米,根据“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用铁丝的长度除以4计算出长、宽、高各一条的长度和;已知长方体教具的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用长、宽、高各一条的长度和依次减去长和宽即可计算出长方体教具的高。据此解答。
【解析】60÷4=15(厘米)
15-8-4
=7-4
=3(厘米)
所以长方体教具的高是3厘米。
故答案为:B
45.C
【分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如下类型:第一类,1-4-1型,中间一行4个正方形,两侧各1个正方形,共六种;第二类,1-3-2型,中间3个小正方形,两侧一边有1个正方形、一边有2个正方形,共三种;第三类,2-2-2型,每行2个正方形,共3行,只有一种;第四类,3-3型,每行3个正方形,共2行,只有一种;根据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有 “田” 字格的展开图不能折成正方体;据此解答。
【解析】A.属于1-4-1型,中间一行4个正方形,上、下各1个正方形,可以折成正方体;
B.属于1-4-1型,中间一行4个正方形,上、下各1个正方形,可以折成正方体;
C.不属于正方体展开图的任何一种,且有“田”字格,不能折成正方体。
故答案为:C
46.A
【分析】假设正方体棱长为1,棱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则扩大后的棱长为1×5=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为:棱长总和=棱长×12,则原正方体棱长总和为1×12=12,扩大后的棱长总和为5×12=60;60÷12=5,即棱长总和扩大到原来的5倍。正方体体积公式为: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原正方体体积为1×1×1=1,扩大后的体积为5×5×5=125,125÷1=125,即体积扩大到原来的125倍。
【解析】假设正方体棱长为1。
1×5=5
1×12=12
5×12=60
60÷12=5
1×1×1=1
5×5×5=125
125÷1=125
棱长总和扩大到原来的5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125倍。
故答案为:A
47.B
【分析】采用赋值法进行分析,用同一块橡皮泥捏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假设橡皮泥的体积是8立方厘米,根据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确定正方体棱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根据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分别计算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即可。
【解析】假设橡皮泥的体积是8立方厘米。
正方体:8=2×2×2
2×2×6=24(平方厘米)
长方体:8=4×2×1
(4×2+4×1+2×1)×2
=(8+4+2)×2
=14×2
=28(平方厘米)
24<28
小明把一块橡皮泥先捏成一个正方体,再捏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变大。
故答案为:B
48.B
【分析】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一般情况,20滴水大约是1毫升,两瓶矿泉水的容积是1升;一台小冰柜的容积大约是1立方米;结合生活实际、数据大小及对容积单位的认识,确定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
【解析】A.50毫升相当于一小口水的量,远小于一瓶矿泉水瓶的容积;
B.500毫升是常见矿泉水的规格,所以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500毫升;
C.一大桶桶装水大约18升,所以一瓶矿泉水不可能装下50升水;
D.5立方米=5000升,相当于一个大型水箱的容量,远远超过了一瓶矿泉水的容积;
所以,春游活动时,小吴同学带了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它的容积约500毫升。
故答案为:B
49.D
【分析】这根铁丝的长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是12厘米,根据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代入数据计算,即可求出这根铁丝的长。
【解析】12×12=144(厘米)
用一根长144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一个棱长12厘米正方体框架。
故答案为:D
50.C
【分析】根据题意,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再根据进率“1毫升=1立方厘米”换算单位即可。
【解析】200毫升=200立方厘米
这块石头的体积大约是200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C
51.D
【分析】正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后面上涂色的规律:三面有红色的正方体都在顶点处,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据此解答。
【解析】一个6个面都涂着红色的正方体木块,棱长为3分米。如果把它切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小木块,3个面涂着红色的正方体小木块有8个。
故答案为:D
52.C
【分析】如果把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看作长方体的下底面,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看作长方体的右侧面,那么它朝前的侧面的长与下底面的长相等,宽与右侧面的长相等,据此作答。
【解析】由分析可得:有一个长方体,已知第一组相对的面是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二组相对的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三组相对的面是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
故答案为:C
53.C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原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扩大后的长方体的体积=长×3×宽×3×高×3,因此现在的体积会扩大到原来(3×3×3)倍,据此解答。
【解析】3×3×3=27
因此它的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27倍。
故答案为:C
54.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高为下降的高度,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体积=长×宽×高,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解析】10×8×(5-4.5)
=10×8×0.5
=80×0.5
=40(cm3)
把一块石头完全浸没在一个长10cm、宽8cm、高6cm的长方体容器的水里,水深5cm,取出石头后,水深4.5cm。这块石头的体积是80cm3。
故答案为:A
55.D
【分析】选项A,根据题意,结合实际可知五年级学生跑步的速度大约是5米/秒;
选项B,先把单位进行转换,1吨=1000千克,所以0.5吨=500千克,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约是50千克;
选项C,先把单位进行转换,1000毫升=1升,所以3000毫升=3升,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一台家用冰箱的容积大约是300升;
选项D,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大约是500平方厘米,符合实际情况。
【解析】A.五年级学生跑步的速度大约是7.5米/秒。原题说法错误;
B.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约是50千克。原题说法错误;
C.一台家用冰箱的容积大约是300升。原题说法错误;
D.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大约是500平方厘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56.C
【分析】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有刻度的量杯里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把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杯中,记下此时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的差,就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最后再将容积单位换算成体积单位。
【解析】一个玻璃鱼缸中装有半缸水,放入一块石头全部浸没,水没有溢出,然后再取出石头,石头的体积可以看作放入石头后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取出石头,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也是石头的体积,不是全部水的体积。
故答案为:C
57.B
【分析】积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长方形的体积=底面积×高,则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各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2×2=4倍。
【解析】通过分析可得:当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各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2×2=4倍。
故答案为:B
58.B
【分析】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特征,分四种类型,即∶第一种:“1-4-1”结构,即第一行放1个,第二行放4个,第三行放1个﹔第二种:“2-2-2”结构,即每一行放2个正方形,此种结构只有一种展开图;第三种:“3-3”结构,即每一行放3个正方形,只有一种展开图;第四种:“1-3-2”结构,即第一行放1个正方形,第二行放3个正方形,第三行放2个正方形;据此选择。
【解析】
A.属于“2-2-2”结构,能折成正方体;
B.不属于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特征的其中一种,不能折成正方体;
C.属于“3-3”结构,能折成正方体;
D.属于“1-3-2”结构,能折成正方体;
故答案为:B
59.B
【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代入数据,分别分析各个图形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再进行选择即可。
【解析】甲的棱长和是:
(4+2+1)×4
=7×4
=28(厘米)
乙的棱长和是:
2×12=24(厘米)
甲的体积是:
4×2×1=8(立方厘米)
乙的体积是:
2×2×2
=4×2
=8(立方厘米)
甲的表面积是:
(4×2+4×1+2×1)×2
=(8+4+2)×2
=14×2
=28(平方厘米)
乙的表面积是:2×2×6
=4×6
=24(平方厘米)
比较可知,甲和乙的体积相同,棱长和和表面积不相等。
故答案为:B
60.B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甲为一个长方体,甲图形的表面中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乙为一个正方体,乙图形的表面中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可以进行判断。
【解析】甲图形的表面正方形个数:
(个)
乙图形的表面正方形个数:
(个)
所以甲比乙的表面积大;
故答案为:B
61.C
【分析】根据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可列式为甲数×=乙数×,假设乘积都等于1,由此可知甲数是的倒数,乙数是的倒数,分别求出甲数和乙数,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假设甲数×=乙数×=1。
甲数是的倒数,即甲数是;
乙数是的倒数,即乙数是。
因为>,所以甲数>乙数。
故答案为:C
62.B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4条边长相等,则用铁丝的总长度米除以4即可求出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解析】(米)
(平方米)
即这个正方形面积为平方米。
故答案为:B
63.C
【分析】最小的质数是2,2的倒数是;最小合数是4,4的倒数是。把和相加即可解答。
【解析】通过分析可得:

=+

则最小质数的倒数与最小合数的倒数之和是。
故答案为:C
64.B
【分析】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比较大小,(两个因数都不为0),要看另一个因数:如果另一个因数大于1,则积大于这个因数;如果另一个因数小于1,则积小于这个因数;如果另一个因数等于1,则积等于这个因数。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因为,所以a>1。
选项中<1,,不符合题意;
选项中>1,,符合题意;
所以a可能是。
故答案为:B
65.B
【分析】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交换假分数和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得到它的倒数,据此举例说明即可。
【解析】A.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它本身;
B.的倒数是,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
C.=,的倒数是,带分数的倒数小于它本身。
真分数的倒数比它的本身大。
故答案为:B
66.C
【分析】将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3行,其中涂色的有2行,所以第一次涂色表示的分数是;在第一次涂色的基础上,这部分又被平均分成5列,其中深色部分占4列,所以第二次涂色表示的是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解答。
【解析】分析可知,涂色部分表示的是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
故答案为:C
67.A
【分析】已知甲、乙、丙三个数的关系,要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法,快速求解,把其中一个数先假设出具体数值,然后求出另外两个数,再进行比较。
【解析】假设甲数是20(方便计算,能被4、5整除)
则乙数:,丙数:
因为201512,所以甲乙丙
68.B
【分析】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一个数(0除外)乘一个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据此判断。
【解析】真分数小于1,所以两个分数(不为0)相乘,当第二个因数是真分数时,积小于第一个因数。
故答案为:B
69.C
【分析】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据此选择。
【解析】如果nm=1,那么m和n互为倒数。
故答案为:C
70.D
【分析】第一根截去的是铁丝长度的(分率),第二根截去的是米(具体的长度)。因为铁丝原来的长度不确定,和米不能直接比较,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解析】情况1:假设铁丝原来长是1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两根铁丝剩余部分一样长。
情况2: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大于1米,比如是2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二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情况3: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小于1米,比如是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一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综上所述,由于铁丝原来长度不确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剩下的铁丝长度无法比较。
【点评】表示第一根铁丝截去部分的长度占铁丝总长度的分率;米表示第二根铁丝截去的具体长度,两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71.C
【分析】
A.表示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为;
表示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
据此列出减法算式。
B.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8份,用小数表示为0.08;
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2份,用小数表示为0.2;
据此列出加法算式。
C.表示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
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深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
那么深色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
D.10个小正方体表示整数“10”;
1000个小正方体表示整数“1000”;
据此列出加法算式。
【解析】
A.表示,图形与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
B.表示0.08+0.2,图形与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
C.表示,图形与算式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D.表示10+1000,图形与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
故答案为:C
72.B
【分析】根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据此解答。
【解析】A.a=b,a×b=a2,a和b的乘积不一定是1,不符合题意;
B.1÷a=b,a×b=1,a和b的乘积是1,a和b互为倒数,符合题意;
C.a÷1=b,a=b,a和b的乘积不一定是1,不符合题意;
D.a÷b=1,a=b,a和b的乘积不一定是1,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3.A
【分析】根据积一定,一个数乘的数越大其本身越小,乘的数越小其本身越大,进行分析。
【解析】<<,因此a>c>b,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a。
故答案为:A
74.D
【分析】根据题意,从甲剪去米,是一个具体数量;从乙剪去,是把绳子全长看作单位“1”,剪去总长的,两个的意义不同,而且两个绳子的长度不知道,因而无法比较,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得:甲、乙两根绳子同样长,甲剪去米,乙剪去,则两根绳子余下的部分不能确定。
故答案为:D
75.B
【分析】一个数的一半就是它;然后依次计算。第一天取的长度是这根木棒的;第二天取了这根木棒的的一半,就是;第三天取了这根木棒的的一半,就是。
【解析】1的一半是;的一半是;的一半是,即:
那么,第三天取的长度是这根木棒的。
故答案为:B
76.B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用2乘即可得到第一根剪去的长度,进而求出第一根剩下的长度,根据减法的意义,用2减去米即可得到第二根剩下的长度,最后再进行对比即可。
【解析】2×=(米)
2-=(米)
2-=(米)

这时剩下部分的长度是第二根长。
故答案为:B
77.A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分别用全长乘涂色部分长度占整个图形的分率,求出涂色部分的长度即可解答。
【解析】A.涂色部分长度占整个图形的,2×(米);
B.涂色部分长度占整个图形的,2×(米);
C.涂色部分长度占整个图形的,2×(米);
D.涂色部分长度占整个图形的,4×(米)。
则图中涂色部分的长度是米的是。
故答案为:A
78.B
【分析】因为a>b,则是真分数,所以<1;根据“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解答,可以举例说明。
【解析】根据a>b,设=;
8×=1,即c=1;
1<8,所以c<8。
故答案为:B
79.A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用5乘、1乘求出5千克棉花的和1千克铁的的质量,再进行对比即可。
【解析】5×=(千克)
1×=(千克)
千克=千克
则它们的质量相比一样重。
故答案为:A
80.B
【分析】分别求出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比较即可。第一根,将绳子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根剪去全长的,还剩全长的(1-),绳子长度×剩下的对应分率=剩下的长度;第二根,绳子长度-剪去的长度=剩下的长度。
【解析】第一根:2×(1-)
=2×
=(米)
第二根:2-=(米)
<,剩下部分的长度,第二根长。
故答案为:B
【点评】关键是确定单位“1”,理解分数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81.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盒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次可能摸到白棋子,也可能摸到黑棋子,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则摸到这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就大,据此解答。
【解析】A.盒子里的白棋子多,所以第7次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大;所以原说法错误;
B.第7次可能摸到白棋子也可能摸到黑棋子;所以原说法错误;
C.每一次摸到的棋子颜色都和前面摸到的颜色无关,所以第7次可能摸到白棋子也可能摸到黑棋子;原说法错误;
D.盒子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第7次可能摸到白棋子也可能摸到黑棋子;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82.B
【分析】首先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得每次摸球的结果与摸的次数无关,有几种球,都可能摸出,摸到的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是由两种球数量的多少决定的,由此直接确定可能性的大小即可。
【解析】8个黄球、5个红球和3个白球,如果从盒中任意摸1个球,则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
所以选项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83.C
【分析】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比较:当总情况数目相同,哪个包含的情况数目多,哪个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则可能性小;若包含的情况相同,那么它们的可能性就相同。已知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为: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通过比较它们的时长,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可能性的大小
【解析】因为绿灯时间>红灯时间>黄灯时间,所以遇到黄灯的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C
84.B
【分析】哪个盒子里黄球比红球多很多,哪个盒子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最大;哪个盒子里黄球和红球一样多,哪个盒子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解析】①盒子中有5个红球,只有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②盒子中有9个红球9个黄球,两种颜色的球数量相等,因此,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③盒子中有5个黄球,1个红球,黄球数量多,因此,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④盒子中有2个红球2个黄球,两个颜色的球数量相等,因此,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随机摸出一个球,从(③)号盒子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从(②、④)号盒子里摸出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直接判断即可。
85.B
【分析】分别计算每个袋子里黄球所占的分率,分率大的,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解析】A.黄球所占的分率为;
B.黄球所占的分率为;
C.摸到黄球的概率黄球所占的分率为;
D.黄球所占的分率为;
根据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分母小的反而大,所以;
比较和,,,即;
综上所述,,所以6个白球,9个黄球,4个红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B
86.A
【分析】比较三种球的数量,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数量一样多的球,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据此分析。
【解析】9>5>4,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故答案为:A
87.C
【分析】同等条件下,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数量多则被摸抽到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
【解析】袋子里球的大小、形状 相同,黄球数量最多,所以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C
88.C
【分析】用红球的个数除以盒子中球的总个数即可求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求出各项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再对比即可;若红球和绿球的数量一样多,则摸到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就一样大。据此逐一分析即可。
【解析】
①.盒子中有2个红球、4和绿球和4个黄球
2÷(2+4+4)
=2÷10

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比红球的数量多,则摸到绿球比红球的可能性大;
②.盒子中6个红球、3个绿球和1个黄球
6÷(6+3+1)
=6÷10

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红球比绿球的数量多,则摸到红球比绿球的可能性大;
③.盒子中有4个红球、4个绿球和2个黄球
4÷(4+4+2)
=4÷10

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红球和绿球的数量一样多,则摸出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④.盒子中有8个红球、1个绿球和1个黄球
8÷(8+1+1)
=8÷10

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红球比绿球的数量多,则摸到红球比绿球的可能性大。
>>>
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的箱子是④,摸到红球和绿球可能性一样大的箱子是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明确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9.D
【分析】四个诵读内容各准备一个签,随机抽取一个,每个内容都有抽到的可能。哪种内容的签数量越多,抽到的可能性越大。据此解答。
【解析】A.再抽一次可能抽到《劝学》,也可能抽到其他内容,此选项描述错误;
B.21>12>5,抽到《论语》的可能性最大,此选项描述错误;
C.四个签中有《孟子》,则再抽一次可能抽到《孟子》,此选项描述错误;
D.再抽一次,抽到的情况有4种可能:《劝学》、《论语》、《中庸》、《孟子》,此选项描述正确。
故答案为:D
90.C
【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确定的,当数量相对较多时,它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数量相对较少时,可能性就小。据此解答。
【解析】A.红球和黑球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摸到红球和黑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B.白球的数量最少,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
C.红球的数量最少,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的大小,明确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91.B
【分析】观察图形,图中有几种颜色,转动一次,就会出现几种可能,据此解答。
【解析】A.,图中有2种颜色,有2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有3种颜色,有3种可能,符合题意;
C.,图中有4种颜色,有4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D.,图中有4种颜色,有4种可能,不符合题意。
任意转动一次下面转盘,图有3种可能的结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根据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92.C
【分析】根据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方法,比较数字1、2、3的个数多少,个数最多的,随意抛一下,朝上的可能性最大;反之,个数最少的,随意抛一下,朝上的可能性最小。
【解析】小正方体上的数字1有1个,数字2有2个,数字3有3个;
3>2>1
数字3的个数最多,数字1的个数最少。
A.数字1、2、3的个数不相等,所以1、2、3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原题说法错误;
B.数字2的个数不是最多的,所以2朝上的可能性不是最大的,原题说法错误;
C.数字3的个数最多,所以3朝上的可能性大,原题说法正确;
D.可以确定选项C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的大小,根据事件数量的多少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93.A
【分析】可能性的大小与区域的大小有关,哪种颜色的区域的面积大,则指针停在该区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据此选择即可。
【解析】观察图形可知,绿色区域的面积最大,黄色区域的面积最小
则转盘的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明确可能性的大小与区域的大小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94.C
【分析】根据数量的多少可以判断可能性,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据此分析做出判断即可。
【解析】纸袋中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从中摸40次(摸出一个棋子后再放回去摇匀),有35次摸到白棋子,5次摸到黑棋子,35>5,说明白色棋子可能多,因为事件不确定的,所以不能说明黑色棋子一定少,白色棋子一定多,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学生理解是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性。
95.A
【分析】根据题意,用40-29求出转到“2”的次数,再与转到“1”的次数比较,哪个数字转到的次数多,可能性就越大,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转到“2”的次数:40-29=11(次);
29>11,说明转到“1”的可能性大,所以轮到阳阳转了,转到“1”的可能性大;
故答案为:A
【点评】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事物的数量有关。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96.C
【分析】袋中球的总数一定的情况,哪种颜色的球多,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那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①号袋中绿球与红球的个数相等,摸到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②号袋中绿球比红球多得多,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比红球大得多。
③号袋中红球比绿球多一些,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绿球大一些。
④号袋中红球比绿球多得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绿球大得多。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97.A
【分析】0、1、2、3、4、5、6、7、8、9共有10个数字,最后一位号码是10个数字中的一个,最多把10个数字都拨到,所以最多拨打10次不同的号码,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贝贝拨打电话的时候,最多拨打10次不同的号码,就一定能拨对毛毛的电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
98.C
【分析】经过十字路口,哪种颜色的灯亮的时间长,遇到这种颜色的灯亮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30秒>25秒>5秒,绿灯亮的时间最长,黄灯亮的时间最短,遇到绿灯亮的可能最大,遇到黄灯亮的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99.B
【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确定的,当数量相对较多时,它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数量相对较少时,可能性就小。据此解答。
【解析】1<2
黑球的数量比白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
再放入3个黄球和5个红球后,1<2<3<5
红球的数量最多,所以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的大小,明确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100.B
【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确定的,当数量相对较多时,它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数量相对较少时,可能性就小。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找出1-6这6个数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根据数量的多少,即可判定谁先下的可能性大。
【解析】1-6中,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有:2、3、5,共有3个数;
合数有:4、6,共有2个数;
可见质数的数量比合数的数量多,
所以宁宁先下的可能性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质数、合数的定义,明确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