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隐形护卫·捕捉空气大行动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2.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学习内容: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学段目标:1~2年级学生能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三、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本单元从宏观(地球、校园)转向微观、感知无形物质的关键一课。空气是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材通过一系列有趣、直观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证明空气的存在,感知空气的基本特性(占据空间、能流动),破除“看不见即不存在”的迷思,为后续学习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
2.科学思维: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如纸团不湿、袋子鼓起来),对空气的存在做出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3.探究实践:能利用塑料袋、扇子、水槽等简单工具,通过“抓、赶、装”等方法找到并捕捉空气,验证其存在。
4.态度责任:在活动中感受空气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激发探究无形物质的兴趣,初步意识到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感知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2.教学难点:理解并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抽象性质。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神秘任务”提示、实验步骤图示)、水槽、玻璃杯、干燥的纸团、矿泉水瓶、气球、大塑料袋。
2.学生准备:《捕捉空气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每组一个实验材料包(内含:塑料袋、扇子、气球、一小瓶水)。
3.环境布置: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开展合作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感知“无形”
教师活动 :
“各位功勋小侦探!恭喜大家成功破解了地球和校园的奥秘,赢得了两枚勋章!(展示勋章)但今天,我们遇到了侦探生涯中最大的挑战!我们要抓捕一个‘隐形者’!它无处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一分钟也离不开它。猜猜它是谁?(停顿,引导学生猜想)对!它就是——空气!今天的终极任务就是:‘捕捉空气大行动’!你们有信心抓住这个‘隐形护卫’吗?”
学生活动:被“挑战”和“隐形者”的设定吸引,积极思考,进入探究情境。
设计意图:延续侦探情境,利用“挑战”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通过描述空气的特性,直接点明本课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
(二) 启发思考,讨论方法
教师活动:
引导性提问:
“这个‘隐形者’藏得这么好,我们该怎么找到它呢?小侦探们,开动脑筋,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预设学生回答:用塑料袋装、用扇子扇风、吹气球、深呼吸……)
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肯定。
出示任务单 :
“大家的办法真是太棒了!看来都是经验丰富的小侦探!我们的任务单上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抓捕工具’和‘抓捕方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哪种方法最有效!”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大胆猜想捕捉空气的方法(如用袋子套、用书扇等)。
设计意图:体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进行猜想,而不是被动接受,发展科学思维中的“假设”能力。
(三) 探究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空气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材料包(塑料袋、扇子、气球)尝试捕捉空气。
巡视指导 :
“可以用塑料袋在桌兜里套一套,看看能抓到吗?” “用扇子对着脸扇一扇,有什么感觉?那就是空气在流动!” “试着把气球吹大,是什么把它撑起来的?”
(引导学生将成功“捕捉”到空气的方法记录在任务单上。)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动手尝试用不同方法感受和捕捉空气。
2.交流自己的发现(“我抓到空气了!”“风吹到脸上凉凉的!”)。
3.在任务单上记录成功的方法。
设计意图: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亲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直观体验,证明空气无处不在。
(四) 探究活动二:魔法实验——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活动:
创设魔法情境:
“小侦探们不仅抓住了空气,还发现了它会流动!现在,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纸团不湿’的魔法!看,我把一个干纸团塞进杯子底部,然后把它垂直倒扣着压进水里……(操作)猜猜,纸团会湿吗?”
邀请学生上台检查纸团是否潮湿。
引导推理 :
“太神奇了!纸团为什么没湿?是什么在保护它?杯子里除了纸团,还有什么?(空气!)对!是空气把水挡在了外面,这说明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它和石头、水一样,也要‘占地方’,科学上我们说‘空气占据空间’。”
(指导学生分组利用瓶子、吸管和水,体验“吹泡泡”游戏,感受空气把水挤出去的过程。)
学生活动:
1.观看教师演示,产生认知冲突(认为纸团会湿)。
2.观察现象,感到惊奇。
4.在教师引导下推理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5.动手操作“吹泡泡”实验,进一步验证和理解。
设计理念:通过富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将抽象的“占据空间”概念转化为直观有趣的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五) 总结分享,联系生活
教师活动:
(邀请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记录。)
引导性总结 :
“通过今天的大行动,我们发现了空气无处不在,而且还会占据空间。它就像一位真正的‘隐形护卫’,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本领?(引导学生思考:游泳圈、轮胎、足球……)”
播放一段关于空气与生命的简短视频或图片(如呼吸、风车转动、旗帜飘扬)。
学生活动:
分享成果,倾听总结,联系生活实例,观看视频,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分享环节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巩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六) 情感升华,树立意识
教师活动 :
“各位小侦探,你们成功完成了最困难的任务,揭开了‘隐形护卫’的秘密!(颁发第三枚‘空气侦探’勋章)”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我们的‘隐形护卫’,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从古代的‘万户飞天’到如今我们的‘神舟飞船’翱翔太空,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利用和保护空气。让我们从今天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共同的空气家园,不乱焚烧垃圾,多植树造林,争做保护空气的小卫士,好吗?”
学生活动:
获得成就感,在教师引导下感受到空气的珍贵和科技的力量,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设计意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将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环保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中国航天)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必做):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纸团不湿”的魔法,并告诉他们其中的科学道理。
2.提升作业 (选做):找一个空瓶子,想办法让它沉入水底又浮起来,体验空气的魔力。
3.拓展作业 (选做):和家人一起讨论,我们能为保持空气清新做哪些小事。
九、教学反思 (预留)
1.本节课活动丰富,趣味性强,能很好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2.“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现象明显,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其原理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课程中不断渗透和巩固。
3.小组合作操作时,要更加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和器材的安全使用。
4.结尾的视频升华效果很好,成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捕捉空气学习任务单》第3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侦探小组:__________
任务一:抓捕行动大挑战
小侦探,请用以下工具尝试“捕捉”空气,在成功的方法后面打勾√!
塑料袋
扇子
气球
我的独门秘籍
任务二:魔法实验大解密
观看“纸团不湿”魔法后,我的猜想:纸团会(湿 / 不湿)
实验现象:纸团(湿 / 不湿)
3. 我的推理:这是因为杯子里的_____________把水挡在了外面。
任务三:我的空气新发现
画一画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空气(比如:打气球、风吹风车):
[此处预留空白区域给学生绘画]
侦探勋章区: (教师评价后粘贴勋章贴纸)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