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30 18:4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月光侦探·揭开夜晚守护者的面纱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9. 宇宙中的地球
2.学习内容: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 9.2 地球绕地轴自转
3.学段目标:1~2年级学生能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三、教材分析
《夜晚的月亮》是本单元“地球家园”主题的延伸与补充,旨在引导学生将目光从白天引向夜晚,认识地球家园的另一位重要伙伴——月球。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知道其每天的形状是变化的,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本课是对“地球家园”概念的完善,帮助学生建立“地月系统”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感受昼夜交替下家园的不同面貌。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月亮有不同形状(月相),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比较月亮形状的不同;能基于观察,对月亮的形状变化提出自己的想法。
3.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排序等活动,探究月亮的形状变化。
4.态度责任:感受宇宙的神奇与美丽,激发持续观察月亮的兴趣;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萌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亮有不同形状(月相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一抽象概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清晰的不同月相图片、月相变化动画视频、月球表面环形山特写图片、中国探月工程如“嫦娥”系列的图片或短视频);手电筒、乒乓球(涂黑一半)、小球(模拟地球);月相卡片排序套材(每组一套)。
2.学生准备:《月光侦探观察日志》(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彩笔。
3.环境布置:教室可稍作遮光,营造夜晚氛围,张贴一些星空或月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夜间接力
教师活动:
“亲爱的‘地球家园小侦探’们,太阳这位‘光明使者’下班后,我们的家园就陷入一片黑暗了吗?(不是)看,是谁悄悄爬上了树梢,为我们洒下了温柔的银光,默默地守护着夜晚的地球家园?(展示皎洁的满月图片)对,就是月亮!今天,我们将化身‘月光侦探’,去揭开这位夜晚守护者的神秘面纱,完成白昼与夜晚的完美接力探索!”
学生活动:
被优美的语言和图片带入夜晚的情境,对“月光侦探”的角色和“夜晚守护者”的比喻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延续单元情境,以“夜间接力”自然地从第6课的太阳过渡到本课的月亮。用“夜晚守护者”的比喻赋予月亮拟人化的亲切感,激发探究欲。
(二) 探究活动一:多变的月亮脸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出示一组清晰的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图片。
2.引导性提问:
“这位守护者好像很会变魔术!请各位侦探仔细观察,它的‘脸’每天都在一样吗?(不一样)” “你见过哪些不同形状的月亮?像什么?(像小船、像眉毛、像圆盘)” “科学家把月亮不同的形状叫做‘月相’。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月相朋友吧!”(教师指图介绍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等名称)
3.小组合作排序:分发月相卡片,小组合作尝试将月相卡片按照变化的顺序排列。
4.播放视频:播放一段简短的月相变化动画,验证学生的排序结果。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经验描述月亮的形状。小组协作,动手尝试排列月相顺序,并通过视频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合作排序、动画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月相变化”的概念,体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讲解为观察提供科学术语支撑。
(三) 探究活动二:月相变化之谜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月亮为什么会变脸呢?它本身会像灯泡一样发光吗?(不会)它的光来自哪里?(太阳)” “既然有太阳光,为什么我们有时看到圆月,有时只看到月牙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揭秘!”
2.演示模拟实验:
(1)关灯,拉上窗帘,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2)教师手持涂黑一半的乒乓球模拟月球(白色一半始终朝向“太阳”)。
(3)请一位学生手持小球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
(4)缓慢移动“月球”绕“地球”转动,让“地球”上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月球”被照亮的部分。
3.引导性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是整个‘月亮’都亮吗?”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亮的部分多,有时候看到亮的部分少?”
小结 (逐字稿):
“原来,月亮自己不发光,它像一面镜子,反射了太阳的光。因为它绕着地球转,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就在不断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的秘密。”
学生活动:
聚精会神地观察模拟实验,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问下,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设计意图:利用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天体运行关系具象化,巧妙地突破了“月相成因”这一难点,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师的引导和即时小结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科学原理。
拓展与链接:我们的月球卫星
教师活动:
1.讲解概念:
“月亮不仅是我们美丽的邻居,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它是地球的卫星。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它一直在绕着我们的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展示图片:出示月球表面环形山、陨石坑的特写图片。
3.引导性提问:
“看,这就是月亮的真面目!它脸上这些坑坑洼洼的‘伤疤’是什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被流星撞击的)”
4.链接国情,激发自豪感 (逐字稿):
“我们中国人也对这位神秘的邻居充满了好奇。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嫦娥’探测器拍摄回来的月球照片!(展示‘嫦娥’工程图片)我们不仅拍下了它,还取回了月球的土壤!未来,我们还要登上月球!探索宇宙,我们中国人也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聆听讲解,观察月球表面细节,了解“卫星”概念。为中国探月成就感到惊叹和自豪。
设计意图:自然引出“卫星”概念,并通过月球地貌加深认知。融入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成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热情,实现情感升华。
(五) 总结与记录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发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
2.学生活动:整理所学,完成任务单。
3.设计意图:通过书面记录,巩固课堂所学,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六) 情感升华,放飞梦想
教师活动:
“精彩的探索又结束了!各位‘月光侦探’,你们成功揭开了月相变化的奥秘,知道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还了解了我们中国的探月壮举,你们的侦探勋章墙上又增添了耀眼的一笔!” “从古至今,月亮寄托了人类无数的想象和情感。我们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举头望明月’的诗句,现在,更有‘嫦娥探月’的科学壮举。” “希望你们从今天起,养成抬头看月的习惯,亲自去观察和记录它的阴晴圆缺。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解开更多宇宙奥秘、甚至登上月球的,就是你们其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为了解和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和浩瀚宇宙,继续努力!”
学生活动:感受探索的成就感,在神话、诗词与科技的交融中,文化认同感和科学梦想被同步激发。
设计意图:将科学探索与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作为整个单元探索的尾声,鼓励学生将课堂兴趣延伸至课外,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必做):今晚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天上的月亮,观察它的形状,并画在任务单上。
2.提升作业 (选做):连续观察一周的月亮,每天画下它的形状,看看变化规律。
3.拓展作业 (选做):听一听《嫦娥奔月》的故事,或者学背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情境优美,探究环节层层递进,模拟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效果很好。
2.“月相排序”活动需要考虑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恰当的图片支架,避免过于复杂。
3.融入中国探月工程的内容是本节课的亮点,能有效激发民族自豪感。
4.对“卫星”概念的讲解需要深入浅出,用“卫士”的比喻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5.整体课堂氛围应偏向宁静、神秘感,与上一课《太阳与白天》形成鲜明对比。
《月光侦探观察日志》(学习任务单)第7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目标:月光侦探勋章
任务一:我看到的月亮
我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__________。(选一选,画一画)
弯弯的(像小船) 半圆的 圆圆的(像玉盘)
请你把它画下来吧!
[此处预留空白区域给学生绘画]
任务二:月相排序小能手
下面是月相变化的几张图片,请你根据课堂所学,尝试用数字1-4标出它们正确的变化顺序。 (教师提供四张打乱顺序的月相简笔画: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 ) → ( ) → ( ) → ( )
任务三:月球知识我知道
月亮是地球的__________。它自己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光是它反射了__________的光。 中国的__________探测器拜访过月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侦探勋章区: (教师评价后粘贴“月光侦探”勋章贴纸)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