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物长在哪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物长在哪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30 18: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植物长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为植物朋友找家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学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学习内容:7.1 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3.学段目标: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能简单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从认识植物本身转向关注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教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植物生长的不同地点(如地上、水中、墙上),初步建立“栖息地”的概念,意识到水、土壤、阳光等是植物生存的共同需求,同时不同环境也造就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为后续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埋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植物通常生长在土壤里、水中等不同的环境里;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土壤、阳光等条件。
2.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分析不同环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异同。
3.探究实践:能通过实地观察和图片分析,发现植物生长地点的多样性;能基于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描述。
4.态度责任:感受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初步形成爱护植物、保护其生长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2.教学难点:理解尽管生长地点不同,但植物生长都需要水、阳光等基本条件。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生长环境的高清图片:荷花池、沙漠仙人掌、苔藓、石缝中的草、热带雨林附生植物等)、短视频(如:不同环境的植物);校园植物地图;大型海报纸、彩笔。
2.学生准备:前两课的《学习任务单》。
3.材料准备:《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贴纸。
七、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探索家的新任务
教师活动:
“各位优秀的‘小小植物探索家’们,欢迎归来!通过前两关的培训,我们已经能叫出植物朋友的名字,还能用‘火眼金睛’发现它们的特征,真是太棒了!” “今天,我们将接到一项全新的任务——‘为植物朋友找家’!我们要像侦探一样,去发现它们究竟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不同?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探秘之旅第三关——《植物长在哪里》,现在开始!”(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被“侦探”任务吸引,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理念:延续单元情景,用“找家”这个充满童趣的任务驱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
(二) 探究活动一:校园植物家园图
教师活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校园!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进行一次‘校园植物家园大搜索’。” “请大家带上你们的‘侦探眼睛’,仔细观察:你是在哪里发现这些植物朋友的?是在高高的树上?还是在软软的草地上?是在湿润的墙角边?还是在花坛的泥土里?”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预设的几个观察点进行短时观察,如操场边的树、花坛里的花、墙角的青苔等。) “好,侦探们,请带着你们的发现回到教室。现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幅‘校园植物家园图’!” (教师在黑板贴上大型海报纸,画上简易校园平面图。) “谁来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什么植物?我来把它画(贴)在我们的地图上。”(引导学生说出“在教学楼前的土里有一棵大树”、“在操场的墙角有绿色的苔藓”等,强调地点词汇。)
学生活动:
1.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实地观察,寻找校园里植物的生长地点。
2.返回教室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植物名称+生长地点)。
3.共同完成班级“校园植物家园图”。
设计理念:从最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让学习真实发生。合作完成海报是跨学科(地理、美术)融合,也初步培养了信息汇总能力。
(三) 探究活动二:奇妙的植物家园
教师活动 :
“我们的校园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园。那在地球上其他地方,植物朋友的家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坐上科学考察船,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展示一组极具代表性的植物生长环境图片。) “请看第一站:池塘。这是谁的家?(荷花)它的家在哪里?(水里)” “第二站:沙漠。这是谁?(仙人掌)它的家有什么特点?(很干燥,沙子多)” “第三站:热带雨林。这棵大树上长满了其他植物,它们的家在哪里?(大树上)” “侦探们,看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家的多样性:土里、水里、沙子里、石头上、树上…) “虽然它们的家各不相同,但请思考:所有这些植物生长,最不能离开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水、阳光,教师总结:“是的,土壤、水、阳光,是大多数植物生命的基础。”)
学生活动:
1.观看图片,认识更多奇特的植物生长环境。
2.回答教师提问,尝试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环境特点。
3.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植物生长地点的多样性及其共同需求。
设计理念:借助多媒体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拓宽视野,从个别到一般,初步建构“环境多样性”和“生命共同需求”的科学观念。
(四) 应用与拓展: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活动:
“各位侦探的发现和总结能力真是太强了!现在,请打开你们的‘侦探档案’——《学习任务单》,为这些植物找到它们的家,并圈出它们生长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匹配和选择,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环保小卫士”贴纸奖励。)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进行匹配选择和判断。
设计理念:通过任务单巩固本课核心概念(生长地点与基本需求),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五) 总结升华与责任担当
教师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为植物朋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家,也知道了水、土壤和阳光对生命有多么重要。” “在我们中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在沙漠里种树,在荒山上造林,为我们、也为动物和植物守护和创造着家园。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让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而我们,‘小小植物探索家’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做起,不踩草坪,给植物浇水,保护它们的家。你们愿意成为这样的环保小卫士吗?” “恭喜大家成功完成第三关任务!我们的《植物发现手册》又可以增加‘家园’这一章了。下节课,我们将认识更多有趣的植物朋友,下课!”
学生活动:
聆听总结,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产生情感共鸣和责任感。
设计理念:总结本课知识,将“植物生长需求”升华到“环境保护”的高度。通过歌颂中国植树人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榜样、承担责任的情感,完美实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观察你家小区或路边的植物,看看它们长在哪里(土里、花盆里、水边等)。
2.拓展作业:(亲子任务)和家人一起尝试种一瓣蒜或几粒豆子在湿棉花上,并把它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观察它如何生长。
3.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能说出1种植物的生长地点 能说出2种不同地点的植物 能说出3种不同地点的植物,并能说出它们都需要阳光和水
拓展作业 能参与种植 能坚持观察并看到变化 能坚持观察,并向家人解释湿棉花和阳光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
1.校园观察环节的组织是否高效有序?是否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观察和发现?
2.从具体的“地点”归纳到抽象的“共同需求”,学生的思维衔接是否顺畅?有哪些困难?
3.在渗透环保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时,学生的接受度和反应如何?是否过于说教?
4.本节课的容量是否合适?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附:《学习任务单》
第3课《植物长在哪里》学习任务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探索家编号:__________
任务一:帮植物朋友找家
请将植物与它的家连起来。
(荷花) (池塘)
(仙人掌) (沙漠)
(青苔) (墙角)
(大树) (土地)
任务二:它们需要什么?
请圈出所有植物生长最需要的东西。(可多选)
[ ] 水 [ ] 阳光 [ ] 土壤 [ ] 玩具 [ ] 零食
任务三:我的承诺
作为一名环保小卫士,我承诺能做到:(请勾选√)
[ ] 不踩踏草坪
[ ] 不随意采摘花朵树叶
[ ] 给我家的植物浇水
[ ] 提醒家人爱护花草树木
任务四:探索家星级评价
这节课我表现得:(请涂色)
☆☆☆ (环保小卫士!) ☆☆ (很棒!) ☆ (继续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