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三国与西晋
1.阅读教材P29《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 )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方统一
D.促使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9“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
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
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题组2 东晋与南朝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主干知识”改编]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被称为( )
A.外戚 B.地主
C.宦官 D.士族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历史纵横”改编]东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了东晋时期( )
A.割据势力的衰弱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士族势力的强大 D.高门士族争夺政权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学思之窗”改编]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自然条件优越 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题组3 十六国与北朝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1“主干知识”改编]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1“教材图文”改编]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的相关记载相同。这表明( )
A.祝文比《魏书》记载更可靠
B.北魏重视祭祀祖先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北魏文字水平较高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3“问题探究”改编]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 )
A.西晋 B.北魏
C.隋朝 D.五代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2“史料阅读”改编]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这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0.(2025·安徽马鞍山高一联考)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进军,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师顺流而下。次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次军事行动( )
A.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B.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
C.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D.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
11.(2025·山东济南高一联考)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东晋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C.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
12.(2025·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东晋时期,刘渊建立前赵政权时以刘氏为姓以“汉”为国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刘曜掌政后。直接宣称“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则自称“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这反映出(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B.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
D.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13.(2025·河南南阳高一六校联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张“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等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这一主张( )
A.利于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导致了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14.(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
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二、非选择题
16.(2025·江苏宿迁高一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战乱。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发展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
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其原因。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三国与西晋
1.阅读教材P29《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 )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方统一
D.促使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9“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
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
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答案 B
解析 印文“晋归义羌侯”反映了西晋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的认可和册封,这体现了西晋政府对民族交融的包容态度。同时,羌族酋长接受西晋的册封,也说明他们愿意融入西晋社会,接受西晋的统治和文化。这些现象都表明,在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确实在加强,故选B项。
题组2 东晋与南朝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主干知识”改编]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被称为( )
A.外戚 B.地主
C.宦官 D.士族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三国、西晋以来”“声名显赫的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阶层为士族,故选D项;外戚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地主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且不一定是“声名显赫的家族”,排除B项;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并非“声名显赫的家族”,排除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历史纵横”改编]东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了东晋时期( )
A.割据势力的衰弱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士族势力的强大 D.高门士族争夺政权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士族阶层,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说明了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初年,以王导为代表的士族势力强大,掌控朝政,没有相关信息能说明割据势力的衰弱,排除A项;东汉后期,政治腐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而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排除B项;东晋时期,高门士族争权夺利,相继掌权,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琅邪王氏当权,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并未体现高门士族之间的权力争夺,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学思之窗”改编]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自然条件优越 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刘宋的元嘉后期,社会稳定,徭役宽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历史上称之为“元嘉之治”。因此,南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刘宋政权实行的政策宽简和社会安定,故选B项;北民南迁、人口增多是南朝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南朝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门阀士族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项。
题组3 十六国与北朝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1“主干知识”改编]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1“教材图文”改编]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的相关记载相同。这表明( )
A.祝文比《魏书》记载更可靠
B.北魏重视祭祀祖先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北魏文字水平较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工作者在石壁上发现北魏皇帝祭祖的祝文,这与《魏书》记载相符,说明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文献和文物两种史料可靠性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强调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关系,北魏重视祭祀祖先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无北魏文字与其他文字作对比,无法得出北魏文字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3“问题探究”改编]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 )
A.西晋 B.北魏
C.隋朝 D.五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改拔拔氏为长孙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鲜卑姓为汉姓,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故选B项。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2“史料阅读”改编]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这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尤精释义”可知,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及老庄思想,这说明北魏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魏孝文帝“‘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并未提及北魏孝文帝将其进行应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重视,并未提及“改革旧俗”,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北魏孝文帝“文学创作”,排除D项。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0.(2025·安徽马鞍山高一联考)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进军,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师顺流而下。次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次军事行动( )
A.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B.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
C.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D.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濬率水师离开益州,金陵(今南京)的帝王之气随着东吴的灭亡而逐渐消失,这描述了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西晋,故选D项;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时间不符,排除A项;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2025·山东济南高一联考)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东晋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C.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皇权相对较弱,政权高度依赖士族,故选C项;“社会相对稳定”与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不符,且题干强调的是政治特色而非社会环境,排除A项;“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东晋”时间不符,排除B项;“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虽然可能导致皇权低落,但题干强调的是士族当权这一特定现象,而非皇帝的个人行为,排除D项。
12.(2025·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东晋时期,刘渊建立前赵政权时以刘氏为姓以“汉”为国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刘曜掌政后。直接宣称“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则自称“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这反映出(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B.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
D.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答案 A
解析 这些政权在建立时,不仅选择汉族历史上的著名姓氏和国号,还追溯汉族或更早的华夏族先祖,这反映出在民族纷争和政权更迭的背景下,各民族在文化、历史认同上的交融趋势。他们通过追溯汉族或华夏族的先祖,来增强自身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A项。
13.(2025·河南南阳高一六校联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张“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等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这一主张( )
A.利于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导致了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北魏孝文帝通过“定族姓”政策,提升了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并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这有助于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交融和相互理解。这一政策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减少民族间的隔阂,推动民族交融,故选A项。
14.(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
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孝文帝改革“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选D项;“北方地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基本消除”的表述较为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体现汉化,不等于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5·江苏宿迁高一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战乱。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发展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
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社会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2)表现: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