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训练(含答案)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训练(含答案)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18:33:31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隋朝兴亡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课时导言”改编]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主干知识”改编]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隋朝设置义仓旨在(  )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学思之窗”改编]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
A.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9“问题探究”改编]609—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道:“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题组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5“主干知识”改编]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6“教材图文”改编]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唐朝曾在此设立(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安北都护府 D.单于都护府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7“教材图文”改编]唐蕃会盟碑(如图)立于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B.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
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D.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8.阅读教材P37《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唐朝(  )
A.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北地区
B.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都护府是边疆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D.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题组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史料阅读”改编]《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A.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方镇不断扩大地盘
C.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D.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主干知识”改编]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作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2.(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粮食管控严格
C.商品经济活跃 D.农业恢复发展
13.(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14.(2025·广西玉林高一期中)从唐太宗时期至武则天时期,唐朝设立了九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东夷、单于、北庭、昆陵、蒙池。这些都护府的设立(  )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保障了丝路畅通
C.缓解了藩镇割据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5.(2025·江苏宿迁高一第一次联考)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非选择题
16.(2025·河南南阳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的大运河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延伸至涿郡,向南抵达余杭。这条运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千里,跨越了众多的地理区域,它成功地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国北方和南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运河,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特产也能够便捷地运输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
材料二 唐朝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对其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整修,不断完善运河的通航条件和运输能力。在唐朝的精心维护下,大运河得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各类人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大运河的畅通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控制,使得南方的财富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北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1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隋朝兴亡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课时导言”改编]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 D
解析 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使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隋朝时期并未改变,排除A项;“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主要体现的是国内的物资运输和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经贸往来,排除B项;隋朝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主干知识”改编]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隋朝设置义仓旨在(  )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答案 B
解析 水旱灾害发生以后若不及时处置,百姓流离失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统治;义仓设置是为了水旱灾害发生时赈济百姓,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义仓是水旱灾害发生后,百姓遇到严重困难时用以保证其生存的,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排除A项;政府向百姓赈济粮食和物资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义仓是用于发生水旱灾害特殊情况时给百姓发放一定粮食和物资的,并不是日常给百姓发放物资和粮食的,所以无法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学思之窗”改编]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
A.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皮日休认为虽然有人认为隋朝亡于开凿大运河,但是大运河的开凿的功劳可以媲美大禹治水,说明要辩证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皮日休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是隋朝统一,排除A项;皮日休肯定大运河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皮日休强调要正反两方看待大运河开凿,不是赞扬隋朝国力强盛,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9“问题探究”改编]609—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道:“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描述,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表明了隋炀帝的奢侈行为和对物资的浪费,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未直接指向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是描述了隋炀帝的一次奢侈活动,排除A项;虽然隋炀帝能够举办盛大的活动,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隋朝国力强盛,且题目中的质疑声也暗示了国内存在贫困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的描述并没有直接体现出隋炀帝的暴虐残忍,而是更多地反映了他的奢侈和浪费,排除D项。
题组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5“主干知识”改编]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C项;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B项;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6“教材图文”改编]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唐朝曾在此设立(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安北都护府 D.单于都护府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位于西域,唐朝时期在此设置安西都护府,故选B项;西汉时期,为管理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排除C项;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建立的管理北方边疆东突厥故地的重要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排除D项。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7“教材图文”改编]唐蕃会盟碑(如图)立于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B.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
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D.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可知唐蕃会盟有利于汉藏的友好,故选C项;据所学在唐朝西藏称吐蕃,与唐朝中央政府是两个政权,不存在管辖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唐蕃政权之间初步建立政治联系,排除B项;会盟针对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与吐蕃自身发展状态无关,排除D项。
8.阅读教材P37《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唐朝(  )
A.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北地区
B.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都护府是边疆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D.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 C
解析 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可见都护府是边疆主要管理机构之一,故选C项;“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各民族在地区管理方面出现与内地逐渐趋同和接近的趋势,但“完全一体化”绝对化,且地图无法体现,排除B项;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地区未纳入唐朝疆域,不存在唐对其的行政管理,排除D项。
题组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史料阅读”改编]《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A.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方镇不断扩大地盘
C.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D.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以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地方藩镇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故选C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失去控制的状况,而非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中“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描述的是当时藩镇控制区域的现状,而不是动态的扩张过程,且材料的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藩镇势力的控制力下降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描述的藩镇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唐朝的内地,而非边疆,且题干所描述的问题也与少数民族叛乱无关,排除D项。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主干知识”改编]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作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的统治,故选A项;唐末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朱温废唐使得唐朝灭亡,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排除C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项。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答案 C
12.(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粮食管控严格
C.商品经济活跃 D.农业恢复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在位时期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立多个大型粮仓,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隋朝政治稳定,经济恢复有关,即前提是农业恢复发展,故选D项;兵役与粮仓形成无关,排除A项;隋代大量粮仓形成的前提是粮食产量增加,粮食管控严格不是建立粮仓的前提,排除B项;商品经济活跃指商品交换频繁,这与粮仓形成无关,排除C项。
13.(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体现的是唐朝同吐蕃之间的交流,“天可汗”是唐朝草原各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渤海郡王”体现的是唐朝同东北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故选A项;题干中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没有直接涉及唐朝和相关民族的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更多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互动和交往,而非制度的变革或革新,排除B项;民族间交往和互动确实可能促进经济发展,但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描述或强调经济发展,排除C项;商贸往来通常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直接描述或强调商贸活动,排除D项。
14.(2025·广西玉林高一期中)从唐太宗时期至武则天时期,唐朝设立了九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东夷、单于、北庭、昆陵、蒙池。这些都护府的设立(  )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保障了丝路畅通
C.缓解了藩镇割据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 D
15.(2025·江苏宿迁高一第一次联考)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河朔三镇节度使……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可知,唐朝时期的藩镇虽然有一部分游移于中央政府之外,但他们名义上与中央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唐朝的迅速崩溃,使得唐朝能够在藩镇割据局面下维持其较长时间的统治,延续了唐朝统治,故选D项。
非选择题
16.(2025·河南南阳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的大运河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延伸至涿郡,向南抵达余杭。这条运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千里,跨越了众多的地理区域,它成功地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国北方和南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运河,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特产也能够便捷地运输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
材料二 唐朝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对其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整修,不断完善运河的通航条件和运输能力。在唐朝的精心维护下,大运河得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各类人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大运河的畅通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控制,使得南方的财富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北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答案 (1)特点: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五大水系;沟通南北。
(2)作用: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通道;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