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选官制度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教材图文”改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如图)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 )
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唐朝”“进士及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选官制度科举制,故选D项;军功爵制是战国至秦朝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主干知识”改编]唐朝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这说明唐朝( )
A.士族地位提高 B.社会阶层固化
C.重视人才选拔 D.六部分工明确
答案 C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课时导言”改编]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 B
解析 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使得孟郊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B项;孟郊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说明其成为政府选拔的优秀人才,也就是写诗作赋方面非常擅长,但并不能据此说科举制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作为官员,孟郊还需要通过从政后的为官效果来确定其是否属于最优秀的官吏,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只要是符合条件都可以参加科考,所以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和文学功底,考试内容与科技无关,所以科举制不一定能提升科技水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组2 三省六部制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学习聚焦”改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执行体系包括( )
A.尚书省六部 B.中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门下省 D.中书省、尚书省
答案 A
解析 三省六部制负责执行的部门是尚书省,具体又有下设六部具体执行,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B、D两项;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遇有不符合的地方驳回,排除C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主干知识”改编]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皇帝专制权力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品位较低的官员……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可知,唐太宗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来分割三省长官的权力,其目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故选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任用宰相属于对中枢决策机构的调整,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A项;冗官的弊病体现在政府官僚机构的重叠和官员数量众多,唐太宗给品位低的官员较大的权力不能直接导致冗官现象,排除C项;“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插图”改编]如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尚书省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体现出( )
A.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
B.适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C.尚书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
D.中书省、门下省主管内朝事务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中书省、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便于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虽距离皇宫较远,但也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也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三省的设置,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三省的位置,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排除A项;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中书省、门下省负责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而不是内朝事务,排除D项。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文”改编]《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下列选项属于《唐六典》主要内容的是( )
A.分封制 B.天可汗
C.六部 D.两税法
答案 C
解析 “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而六部是官的种类,故选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天可汗是草原各族对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尊称,不是官制,排除B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不是官制,排除D项。
题组3 赋税制度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文”改编]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
B.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
C.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
D.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采取以庸代役的方式,应服的徭役可代以纳庸,地方官折为银饼后上交给朝廷,这有利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据材料“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可知,道是政府赋税的征收单位,但无法从材料看出其是否具备监察职能,排除A项;依据题干信息得不出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代,排除B项;据材料“百姓所纳庸调在上交朝廷时……的银饼”可知,纳庸调的方式为货币,但无法知道白银的铸造来源以及技术是否高超,排除D项。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主干知识”改编]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井田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改为以财产为主,这一赋税制度是两税法,故选B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正是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才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主干知识”改编]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 A
解析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可见税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的只是收税的时间和名目,无法完全消除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两税法事实上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安徽庐巢联盟高一测试)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指该人的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B.受到历史传统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 B
解析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一直有着重视声誉和文坛领袖评价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唐代科举制中得到了体现,即士人的“名”成为评鉴和录取的重要依据,故选B项;据材料,“名”不仅指文学教养程度,更关键的是指文坛领袖的评价,而非仅仅依据门第,A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坛领袖的评价,而非广泛的社会舆情,排除C项;科举制在唐代及以后的中国历史上,确实起到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作用,然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在选拔标准上的多样性和对士人社会声誉的重视,而非直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排除D项。
12.(2025·湖南怀化高一期中)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 )
A.文化现象与人才选拔相关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社会流动性壁垒已被打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说明文化现象与人才选拔相关,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科举考试选拔的是独立思考的人才,“选拔的人才不实”的表述有误,排除C项;科举制本身就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打破社会流动性壁垒,与考试内容无关,排除D项。
13.(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示意图可知三省六部制从程序上将最高行政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地位平等又相互制约,从而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隋唐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是辅佐皇帝决策的中枢机关,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运行程序,不能避免统治阶层的倾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辅佐皇帝决策的中枢权力机构,而中央集权主要反映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从程序上分散决策权,形成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不能完全保障决策合理,排除D项。
14.(2025·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许多官员被赋予特殊的名号而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号。据《通典》记载,这些宰相的名号有10多种,这些人都是宰相,许多官员的级别远低于三省官员。唐朝这一现象( )
A.表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得到完善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C.标志着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利于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
答案 D
解析 唐太宗时期,赋予更多官员(包括级别较低的官员)特殊的名号并让他们参与政事堂会议,实际上是在扩大皇权的统治基础。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此外,这也体现了皇权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方面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故选D项。
15.(2025·山东济南高一联考)唐代宗末年的赋税收入在《唐会要》中记载:“大历末,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半。”至德宗时《册府元龟》记载:“是年(建中元年),天下两税……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斛,盐利不在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财权得到加强 B.地方割据势力盛行
C.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唐朝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总一千二百万贯”“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斛”可知,唐朝德宗时期即使不算盐税也远超代宗时期的赋税总额,说明两税法的推行明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和社会局势动荡加剧了中央财权的下移,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中央的财政总收入在增加,并未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得不出地方割据势力盛行的结论,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社会局势动荡,边疆危机、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同时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浙江A9协作体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 (1)演变: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期,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三省六部制的权力中心从尚书省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影响: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方式相对公开公正;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选官制度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教材图文”改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如图)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 )
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主干知识”改编]唐朝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这说明唐朝( )
A.士族地位提高 B.社会阶层固化
C.重视人才选拔 D.六部分工明确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课时导言”改编]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题组2 三省六部制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学习聚焦”改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执行体系包括( )
A.尚书省六部 B.中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门下省 D.中书省、尚书省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主干知识”改编]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皇帝专制权力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彻底解决了君相矛盾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插图”改编]如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尚书省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体现出( )
A.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
B.适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C.尚书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
D.中书省、门下省主管内朝事务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文”改编]《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下列选项属于《唐六典》主要内容的是( )
A.分封制 B.天可汗
C.六部 D.两税法
题组3 赋税制度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文”改编]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
B.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
C.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
D.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主干知识”改编]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井田制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主干知识”改编]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安徽庐巢联盟高一测试)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指该人的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B.受到历史传统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2.(2025·湖南怀化高一期中)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 )
A.文化现象与人才选拔相关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社会流动性壁垒已被打破
13.(2025·江苏江阴六校联考高一期中)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14.(2025·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许多官员被赋予特殊的名号而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号。据《通典》记载,这些宰相的名号有10多种,这些人都是宰相,许多官员的级别远低于三省官员。唐朝这一现象( )
A.表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得到完善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C.标志着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利于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
15.(2025·山东济南高一联考)唐代宗末年的赋税收入在《唐会要》中记载:“大历末,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半。”至德宗时《册府元龟》记载:“是年(建中元年),天下两税……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斛,盐利不在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财权得到加强 B.地方割据势力盛行
C.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唐朝经济恢复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2024·浙江A9协作体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