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主干知识”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以及儒学有了新发展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种思想同时活跃发展,故选D项;材料“道教、佛教、儒学”等信息表现了魏晋时期的多种思想发展,不仅仅涉及佛教,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三教合归儒”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目的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理论,从而强化儒学地位,排除B项;材料重点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内思想活跃发展,并非中外思想交流,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主干知识”改编]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最为尊崇道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同宗派。由此可知,唐朝( )
A.主流文化发生异变 B.统治思想出现混乱
C.民间信仰受到排斥 D.宗教文化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形成了不同宗派”可知,唐朝初期尊奉道教,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武则天时佛教影响力扩大,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可知唐朝宗教文化得到发展,故选D项;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政府的正统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统治者推崇道家和佛学的目的是维护统治,且材料信息未体现统治思想出现混乱,排除B项;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也属于民间信仰的一种,且“民间信仰受到排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历史纵横”改编]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玄学的出现( )
A.标志道教本土化完成 B.使儒学融入了新内容
C.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重新确立了贵族政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魏晋之际……产生万物的根本”及所学可知,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使儒学融入了新内容,故选B项;道教本身就是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项;据材料“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可知,材料强调使儒学融入了新内容,而非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排除C项;结合所学,贵族政治以血缘、世袭为特征,材料强调的是玄学,而非贵族政治,排除D项。
题组2 文学艺术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6“主干知识”改编]唐朝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思想领域的争鸣 D.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具体体现在唐诗(李白、杜甫)、书法(颜筋柳骨)、绘画(吴道子)等方面,故选D项;唐朝政治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诗、书法、绘画属于文学艺术方面,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思想领域的争鸣表现在各学派思想家观点碰撞、争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6“主干知识”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 )
A.《多宝塔感应碑》 B.《自叙帖》
C.《金刚经碑》 D.《姨母帖》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可知,《姨母帖》是王羲之的作品,故选D项;《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作品,排除A项;《自叙帖》是怀素的代表作品,排除B项;《金刚经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排除C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7“教材插图”改编]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在文化交流史研究中,该壁画所属史料类型是(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音像史料 D.图像史料
答案 D
解析 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就属于图像史料,故选D项;文献史料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是采用文字或者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很显然《胡旋舞》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很显然《胡旋舞》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B项;音像史料是运用图形、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是固化在磁带、光盘、U盘、影视片等视频、音频硬件上的历史信息,很显然《胡旋舞》不属于音像史料,排除C项。
题组3 科技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重义轻利
C.以民为本 D.工商皆本
答案 A
解析 由“舍本逐末,贤哲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并结合所学《齐民要术》的知识可知,贾思勰主张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体现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故选A项。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主干知识”改编]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的科技( )
A.发展达到顶峰 B.受到政府重视
C.走在世界前列 D.忽视理论研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可知,隋唐时期的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故选C项;据材料“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可知隋唐的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但不能得出其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中国古代科技在隋唐之后仍然继续向前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可知,《唐本草》受到国家的重视,但赵州桥的建造和《金刚经》的印刷体现不出受到政府的重视,排除B项;隋唐时期并未忽视科技的理论研究,排除D项。
题组4 中外文化交流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0“问题探究”改编]史学家向达指出:“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 )
A.兼容并包,全面繁荣 B.故步自封,落后潮流
C.百家争鸣,儒墨显学 D.门第淡化,控制松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长安……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可知,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时期文化呈现兼容并包,全面繁荣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开明、开放的政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成为显学,排除C项;宋朝科举制的逐步完善,使门第观念有所淡化,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D项。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0.(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佛典原本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但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人们却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认为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明显是把中国的儒家思想融入了佛教之中,使得佛教思想更加符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故选A项。
11.(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纹饰丰富,有二十四孝故事图、佛教中常见的飞天、道教瑞兽仙鹿等。这反映出唐代( )
A.思想文化多元 B.饮茶之风盛行
C.儒家正统地位丧失 D.寺院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纹饰丰富……二十四孝……道教瑞兽”可知,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的纹饰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学的相关内容,反映了三教并行的文化多元现象,故选A项;材料仅列举了法门寺一处地方出土的茶具,不能得出饮茶之风盛行的结论,排除B项;唐朝时期,思想领域三教并行,儒学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了法门寺的茶具纹饰特点,说明的是此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特点,寺院影响日益扩大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如初唐时期“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唐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各种边塞诗,如“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据此可知,唐诗( )
A.侧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B.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C.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D.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信息可知,唐诗中有很多为国家奋斗、保卫国家的内容,表明唐代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
13.(2025·湖南怀化高一期中)《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该著作( )
A.革新了传统农业技术
B.反映了农本经济现状
C.推动了中外文化交融
D.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农牧业生产经营储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这说明该作品反映了农本经济的现状,故选B项;材料显示其为总结性著作,“革新”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总结的是黄河中下游人民的经验,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了其内容的描述,未涉及其写作的目的,排除D项。
14.(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二首》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笑入胡姬酒肆中”“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知,这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实,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故选C项;材料“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不能说明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排除A项;胡风诗歌只是唐代诗歌文学的一个部分,并非当时的文学主流,排除B项;胡骑、胡乐、胡姬酒肆能说明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但并没有指出丝绸之路对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5·陕西榆林八校联考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这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
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
答案 (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
1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主干知识”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主干知识”改编]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最为尊崇道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同宗派。由此可知,唐朝( )
A.主流文化发生异变 B.统治思想出现混乱
C.民间信仰受到排斥 D.宗教文化得到发展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历史纵横”改编]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玄学的出现( )
A.标志道教本土化完成 B.使儒学融入了新内容
C.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重新确立了贵族政治
题组2 文学艺术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6“主干知识”改编]唐朝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思想领域的争鸣 D.文学艺术的繁荣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6“主干知识”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 )
A.《多宝塔感应碑》 B.《自叙帖》
C.《金刚经碑》 D.《姨母帖》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7“教材插图”改编]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在文化交流史研究中,该壁画所属史料类型是(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音像史料 D.图像史料
题组3 科技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重义轻利
C.以民为本 D.工商皆本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主干知识”改编]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的科技( )
A.发展达到顶峰 B.受到政府重视
C.走在世界前列 D.忽视理论研究
题组4 中外文化交流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0“问题探究”改编]史学家向达指出:“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 )
A.兼容并包,全面繁荣 B.故步自封,落后潮流
C.百家争鸣,儒墨显学 D.门第淡化,控制松弛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0.(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11.(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纹饰丰富,有二十四孝故事图、佛教中常见的飞天、道教瑞兽仙鹿等。这反映出唐代( )
A.思想文化多元 B.饮茶之风盛行
C.儒家正统地位丧失 D.寺院影响日益扩大
12.(2025·安徽宿州高一期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如初唐时期“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唐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各种边塞诗,如“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据此可知,唐诗( )
A.侧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B.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C.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D.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
13.(2025·湖南怀化高一期中)《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该著作( )
A.革新了传统农业技术
B.反映了农本经济现状
C.推动了中外文化交融
D.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
14.(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二首》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
15.(2025·陕西榆林八校联考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这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
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