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气味告诉我们》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嗅觉小专家——破译气味的“秘密情报”
二、课程标注依据
本课教学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2.学习内容:1.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3.学段目标:能描述人体感官的功能,知道鼻子能帮助我们闻到气味,并了解其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感官系列的深化课,在第3课综合训练多种感官的基础上,聚焦于“嗅觉”这一特定感官。教材通过“闻不同物体的气味”、“气味告诉我们什么”等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鼻子的功能,理解气味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影响我们的判断、情绪和行为(如识别食物、警觉危险),从而认识到感官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建立健康安全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能辨别不同气味;理解气味可以传递信息,帮助人们认识环境、保障安全。
2.科学思维:能根据气味信息进行简单的联想、推理和判断。
3.探究实践:能安全地用鼻子闻气味,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气味及其传递的信息。
4.态度责任:认识到嗅觉的重要性,养成用鼻子探究世界的兴趣,初步形成警惕有害气味、注重呼吸健康的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并辨别不同的气味,理解气味可以传递信息。
2.教学难点:将闻到的气味与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如“可以吃”、“危险”、“好闻”等)联系起来。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鼻子结构卡通图、安全闻气味的“扇闻法”示范视频或图片)、多个“气味盲盒”或密封小罐(内装安全物品,如:橘子皮、醋、香水、茶叶、面包、蒜瓣等,确保无强刺激性、无毒)、食品包装袋(如牛奶、饼干)、警示图片(如烟雾、腐烂食物)。
2.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彩笔。
3.环境准备:教室通风良好,便于进行气味探究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情境切入,唤醒经验
教师活动:
“立正!‘小小科学家训练营’的队员们!上节课,我们‘感官特工队’的各位专家大显神通,出色地完成了所有挑战!今天,我们要成立一支更精锐的特别行动小组——嗅觉小专家!” “我们的鼻子,就像一位永不休息的‘哨兵’,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搜集着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气味情报’。比如(做闻的动作)……嗯,我好像闻到中午食堂飘来的饭菜香了,这个情报告诉我:快开饭了!你收到过鼻子发给你的什么情报呢?”
学生活动:
回忆生活经验,分享鼻子告诉过自己的信息(如闻到花香、饭菜味、垃圾臭味等)。
设计理念:延续单元特工队情境,聚焦“嗅觉”。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直接点明本课核心“气味传递信息”,快速激发兴趣和已有认知。
(二) 新授:三级任务,破译情报
第一关:基础训练——辨别气味(气味盲盒)
教师活动:
“要想成为合格的‘嗅觉小专家’,首先要通过基础训练——精准辨别气味!每个小组会收到几个‘气味盲盒’。在打开之前,我们必须牢记安全第一的侦察准则!” (播放“扇闻法”视频或示范)“对于未知的气味,我们不能直接把鼻子凑上去闻,正确的做法是:用手轻轻地在杯口扇动,让少量气味飘进鼻子。这样既能闻到,又很安全。现在,请各位专家用这个方法,侦察一下盲盒里是什么气味,并完成《任务单》第一项!”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用规范的“扇闻法”闻“气味盲盒”,用语言描述气味(香、酸、甜、怪等),并猜测物品名称。
设计理念:这是探究的基础。重点训练科学、安全的观察方法(扇闻法),这是科学态度的体现。通过辨别多种气味,丰富学生的嗅觉体验和词汇。
第二关:情报解析——气味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活动:
“各位专家已经成功辨别了气味。现在进入核心任务:破译情报!每一种气味都在向我们传递信息。” (举起醋瓶)“比如,闻到酸酸的醋味,它可能在告诉我们:这是调味品,可以做菜。” (举起一片橘子皮)“闻到清香的橘子味,它可能在告诉我们:这是水果,很新鲜。” “现在,请你们再闻一闻刚才的那些气味,小组讨论一下:这种气味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什么‘秘密情报’呢?是‘很好吃’?‘很清爽’?还是‘要小心’?完成《任务单》第二项!”
学生活动:
在辨别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和小组讨论,将气味与具体信息联系起来,并用图画或简单文字在任务单上记录。
设计理念:这是本课的升华点,引导学生从“是什么”的辨识,走向“意味着什么”的理解。培养他们解读信息、逻辑关联的能力。
第三关:实战应用——气味与安全
教师活动:
“嗅觉专家的本领在生活中太有用了!尤其是在安全防卫上!我们的鼻子就像一台小小的‘警报器’。” (出示烟雾图片)“比如,如果闻到焦糊味,警报器就会响:危险!可能有火灾!” (出示腐烂食物图片)“如果闻到食物发馊的臭味,警报器就会响:注意!不能吃!” “现在考考大家: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气味会拉响我们鼻子里的‘安全警报’呢?”
学生活动:
根据生活经验和教师提示,思考并分享更多“危险气味”(如煤气味、油漆味、浓烈的消毒水味等),理解嗅觉对生命安全的重要保护作用。
设计理念: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凸显科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 总结与升华
教师活动:
“任务完成!各位嗅觉小专家,你们今天不仅辨别了气味,更破译了气味背后的信息,懂得了它如何保护我们的安全,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小小的鼻子,拥有巨大的能量。在中国古老的智慧里,医生们会通过闻气味来诊断疾病,这叫‘闻诊’,是我们中医‘望闻问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在模仿我们鼻子的原理,制造出‘电子鼻’,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检测食品安全。看,我们身体的奥秘,正在不断地启发着科学的进步!” “让我们保护好鼻子,继续用这颗好奇的心和灵敏的嗅觉,去发现和探索这个充满‘气味情报’的世界吧!”
学生活动:
聆听总结,了解鼻子功能的科学应用,感受人体奥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设计理念:总结本课核心“气味传递信息”。通过介绍中医“闻诊”和现代“电子鼻”,将人体器官的功能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就巧妙联系,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索的使命感,实现了高层次的情感态度升华。
(四) 课堂评价 (贯穿全程)
1.师观察学生是否掌握并运用“扇闻法”,颁发“嗅觉小专家”徽章。
2.通过《学习任务单》评价学生描述气味的准确性和信息解读的合理性。
3.通过“安全警报”环节,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回家后,安全地闻一闻三种不同食物的气味,并告诉家人它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2.提升作业:和家人一起讨论,哪些难闻的气味是“安全警报”?闻到后应该怎么做?
3.拓展作业:在家长帮助下,了解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如薄荷、艾草),看看它有什么作用。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扣“气味与信息”的核心,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强调“扇闻法”是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科学规范。“情报解析”环节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架(如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安全警报”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教育意义显著。结尾引入中医“闻诊”和“电子鼻”,是点睛之笔,成功将课程提升到文化自信和科技前沿的高度,效果良好。
附:《学习任务单》
“小小科学家训练营”任务单(四)
任务名称:嗅觉小专家 专家姓名:__________
第一关:基础训练
我闻到了几种气味?请用颜色或线条画出你闻到的气味,并在旁边用1个词形容它(如:香、酸、甜…)。
第二关:情报解析
这种气味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画一画或写一写。 例:醋的酸味 → (画一个炒菜的锅) 橘子的清香味 → (画一个笑脸或水果盘)
第三关:实战应用
请画出一种会拉响“安全警报”的气味。 我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气味。 闻到它,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告诉大人、捂住鼻子离开…)
专家心得:
今天我破译了( )种气味情报。 我知道闻气味时要( 扇闻 / 直接闻 )才安全。
专家签名: __________ 营长盖章: 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