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岭南版八上第二单元《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岭南版八上第二单元《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二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为核心主题,依据岭南版八年级美术教材第二单元实际内容进行重构,涵盖第10课《让地球永葆生机》、第11课《新能源助力未来》、第12课《青山绿水智慧城》三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应用与智慧城市构建等现实议题,融合艺术表达与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用视觉语言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新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本单元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鼓励运用跨媒介方式进行主题性艺术表达;倡导以项目式学习推动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与行动意识。 同时,课标指出应加强美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融合教学(STEAM教育),支持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创造性活动,提升信息时代所需的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本单元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环境保护、能源革新与城市规划等科技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艺术创作任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初步的设计意识,能够识别基本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特征,并掌握素描、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环保宣传、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概念,对“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有一定认知,部分学生参与过校园环保活动或科技节项目,具备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大多数学生尚未系统了解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成因,缺乏将抽象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象视觉符号的能力。他们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较少主动思考个人行为与地球未来的关联,也缺少利用艺术手段传播理念的经验。
此外,学生在面对复杂主题时容易陷入空泛口号式的表达,如仅画一棵树加一个地球就称为“环保作品”,缺乏深度思考与创新设计。因此,本单元需通过真实数据引入、案例分析与多模态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艺术即行动”的观念,在动手实践中提升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与综合表现能力。
单元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观察环境污染前后对比图像、新能源设施实景照片及智慧城市模拟场景,感受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辨识不同艺术手法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差异,提升对生态美学的敏感度与鉴赏力。
2.艺术表现:学会使用拼贴、手绘、数字合成等方式创作环保主题海报;能设计具有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新能源交通工具草图;掌握简易建模工具制作“零碳社区”微缩模型,展现空间布局与生态设计理念。
3.创意实践: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现状(如河流治理、垃圾分类、绿道建设),提出富有想象力的改善方案,并通过艺术形式予以可视化呈现;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完成从调研到成品输出的完整项目流程。
4.文化理解:理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认识科技进步如何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主动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
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艺术与科技在环保、新能源、智慧城市中的融合方式; 运用手绘、剪贴、沙盘、AI 等媒介,创作符合主题的艺术作品; 准确传递 “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智慧”的核心理念。
教学难点:
1. 将环保、新能源、智慧城市的抽象理念转化为有创意的艺术表达(如用沙盘呈现新能源社区的布局逻辑); 熟练运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如明确 “未来智慧城市” 的 AI 输入需求,优化渲染效果); 确保作品中艺术形式与科技元素的协调统一(如手抄报中环保图标与文字的搭配)。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学生能敏锐察觉环境艺术作品中的构图张力、色彩情绪、图像隐喻等视觉要素,比较不同艺术家处理生态主题的手法差异,形成深层次的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学生能熟练运用多种媒介表达环保主张,完成从构思草图到成品展示的完整创作流程,展现良好的综合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学生能在项目式学习中主动调研、大胆设想、反复优化,勇于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迭代改进达成目标。
文化理解:学生能自觉链接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发展,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彰显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单元情景 学校将举办 “未来绿色智慧城” 艺术设计展,要求以 “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为核心主题,从 “环保行动”“新能源应用”“智慧城市设计” 三个维度创作作品。同学们需分组完成系列创作,最终将作品参展,并向全校师生讲解作品中的 “艺术与科技融合” 思路,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达成单元评价表 单元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知道与表达能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意义并表达个人观点☆☆☆☆☆掌握与运用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与科技工具完成创作☆☆☆☆☆理解与交流能展示并阐释作品理念,与他人交流合作☆☆☆☆☆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 单元课时规划 授课类型课时设置课程 内容核心问题学习活动任务 新授课1课时第10课《让地球永葆生机》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2. 如何用一幅画让人产生保护地球的冲动?1.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深入调查。 2.用思维导图表现你能为地球做什么。 3.每一天都是世界地球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为亲爱的地球手绘一张环保手抄报。新授课 1课时 第11课 新能源助力未来除了电和油,还有什么可以给交通工具提供动力? 2. 未来的公交车、自行车会是什么样子?1.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些新能源。 2.用思维导图描述新能源开发的意义。 3.小组合作,用沙盘规划一个新能源社区,并阐述创作理念。新授课1课时 第12课 青山绿水智慧城 怎样的城市才算“绿色”又“聪明”? 2. 如何把老房子的优点用在新社区里?1.从下列反映城市面貌的艺术作品中 探讨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 2.用手绘的形式表现未来 智慧城市。也可以尝试用AI(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插画。 3.小组合作拼装未来智慧城市纸立体模型。将拼装完成的作品拍照上传,使用 AI 工具再创作并呈现最终作品。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0课)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学习内容分析 1.知识层面: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塑料污染、全球变暖等),掌握手抄报“报头 + 内容板块 + 插图装饰” 的组成结构。 2.技能层面:学习思维导图设计方法,掌握手抄报版面布局、色彩搭配及主题图形绘制技巧。3.情感层面:通过调查与创作,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用美术形式呼吁环保的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感知地球生态环境的视觉美感与危机,理解色彩、图形在环保主题表达中的作用。
2.艺术表现:能运用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环保理念,提升视觉传达能力。
3.创意实践:通过小组调查与艺术创作,提出具有创意的环保解决方案。
4.文化理解:理解环境保护的全球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环保主题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流程。 2.学会用思维导图发散环保行动思路,并融入创作。 难点: 1.合理分配手抄报版面,实现“主题突出、图文和谐”。 2.将调查得到的环境问题信息,转化为生动的美术视觉语言。
学业评价 我能感知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的职责。 我会用手绘、剪贴等方法创作 “地球” 主题手抄报作品。 我能通过作品宣传保护地球的做法和意义
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深入调查。 用思维导图表现你能为地球做什么。 每一天都是世界地球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为亲爱的地球手绘一张环保手抄报。
作业设计 为亲爱的地球手绘一张环保手抄报注意版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和谐、主题突出。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1课)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学习内容分析 知识层面:梳理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能等)的类型、优点及开发意义,建立 “科技服务生活” 的认知; 技能层面:学习思维导图(关键词提炼、视觉符号设计)、沙盘模型(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的美术表现方法; 3.素养层面: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诠释科技与环保的关系,实现 “认知 — 表现 — 创意” 的递进,呼应单元 “艺术与科技交融” 的核心主题。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太阳能板、风车、潮汐发电机等新能源设施的造型美感,理解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觉表达,提升对 “绿色科技” 主题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力。 艺术表现:运用思维导图(线条、色彩、图标)、沙盘模型(空间规划、材料搭配)等美术形式,表达对新能源类型、开发意义及社区设计的思考,掌握视觉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完成新能源社区沙盘设计,结合仿生造型、环保材料等元素,探索 “科技 + 艺术 + 环保” 的创意融合路径,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新能源主题美术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认识美术在传播环保理念、展现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增强生态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新能源的主要类型、优点及开发意义,能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逻辑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新能源社区沙盘设计,合理融入新能源设施(如风车、太阳能屋顶),体现美术造型与空间规划能力。 难点: 1.将新能源的科技属性转化为美术视觉元素(如用流线型造型表现潮汐发电机,用暖色调体现太阳能); 2.沙盘设计中平衡 “功能性”(新能源设施的合理布局)与 “艺术性”(造型美感、色彩搭配),凸显创意理念。
学业评价 1.我能感知新能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2.我能以作品展示的形式分享新能源开发的理念与构思 3.我会用组合、插接、拼贴等方法设计制作新能源社区沙盘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些新能源。 用思维导图描述新能源开发的意义。 小组合作,用沙盘规划一个新能源社区,并阐述创作理念。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分享让你规划一个新能源社区,你会如何设计呢?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2课)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未来智慧城市”主题,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城市新貌》《未来城市》等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发展脉络,并结合AI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体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清明上河图》《城市新貌》《未来城市》等不同时代城市艺术作品的美感,理解 “科技与艺术交融” 在城市表现中的体现,建立对 “绿色智慧城” 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掌握手绘、AI 工具生成、纸立体模型拼装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能运用这些方式呈现具有科技感、生态理念的未来智慧城市形象。 创意实践:结合 “便捷、环保、安全” 的核心目标,发挥想象力,将科技感元素(如立体交通、AI 设备)、生态理念(如绿色建筑、废物循环)与生活化细节(如智能家居、社区服务)融入创作,完成个性化的智慧城设计。 文化理解:理解北宋汴京 “慢智慧” 城市的人文内核(空间融合、社会协作),对比现代城市 “数字层” 特点与未来智慧城市 “共生界面” 愿景,体会城市发展中 “传统智慧” 与 “现代科技” 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 “智慧城市” 的内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核心目标:便捷、环保、安全),梳理城市形态从传统到未来的演变逻辑。 2. 掌握至少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手绘、AI 生成、纸立体模型),能创作体现 “科技感 + 生态理念” 的未来智慧城市作品。 难点: 1.如何将 “交通智能、生活便捷、环境宜居、管理安全” 等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如立体交通轨道、屋顶花园、智能机器人)。 2.在创作中有机融合科技感、生态理念与生活化细节,避免作品仅侧重单一元素(如只强调科技而忽略生态)。
学业评价 1.我能感知未来智慧城市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向 2.我会用手绘或 AI 画的形式创作未来智慧城市作品 3.我能分享与展示作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学习活动 从下列反映城市面貌的艺术作品中探讨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 用手绘的形式表现未来 智慧城市。也可以尝试用AI(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插画。 小组合作拼装未来智慧城市纸立体模型。将拼装完成的作品拍照上传,使用 AI 工具再创作并呈现最终作品。
作业设计 用手绘的形式表现未来智慧城市。 要求: 1.突出科技感元素; 2.融入生态理念; 3.设计生活化细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