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9月课堂素养科学试题
1.(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科技馆参观时,对许多发光的物体产生了兴趣。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闪闪发亮的金属栏杆
B.播放绚丽动画的显示屏
C.为展品提供照明的节能射灯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A选项中金属栏杆发亮是因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自身不发光;B选项显示屏和C选项节能射灯均能主动发光。故选A。
2.(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在科技馆里能看见动力小车、帆船、纸飞机这些物体,这是因为( )。
A.科技馆里的光线很明亮
B.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C.这些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科技馆里的光线很明亮,虽然明亮的环境有助于物体被看见,但根本原因并非光线本身,而是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因此A选项错误。
B、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因为动力小车、帆船、纸飞机本身不发光,需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B选项正确。
C、这些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但题目中的物体并非光源,无法自行发光。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科普讲座中,讲解员使用投影仪将视频投射到幕布上。当几位同学从投影仪前方走过时,幕布上出现了他们的影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同学们的身体阻挡了部分光线
B.同学们的衣服颜色吸收了部分光线
C.投影仪自动检测人体移动,生成了互动特效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在幕布上出现暗区。当同学们从投影仪前方走过时,他们的身体阻挡了部分光线,使得这部分光线无法到达幕布,从而形成影子。故选A。
4.(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用平面镜和激光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画下了光路图。下列图示表示光的反射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基本原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光线末端与反射光线初端位置相连,故选A。
5.(2025五上·福田月考)科学家是利用( )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传播会遇到阻碍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形成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月球与地球距离遥远,科学家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故选A。
6.(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让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在墙上出现了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太阳光经过2次折射后才形成了彩色光带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
C.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太阳光经过2次折射后才形成了彩色光带,正确;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正确;
C、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相同,错误;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不同,其中紫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红光的折射程度最小。
故答案为:C。
7.(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也想看见彩虹,但是手上没有三棱镜,借助( )可能也能制作出彩虹。
A.喷水壶 B.镜子 C.透明玻璃薄片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需要光的折射和色散。喷水壶喷出的水雾中含有大量小水滴,阳光穿过这些水滴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分解成七种颜色,从而形成彩虹。镜子主要通过反射光线,无法产生色散;透明玻璃薄片若为平面则无法有效折射分散光线。故选A。
8.(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认为彩色光带还能够混合成白光,准备制作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彩色轮实际上可以任意选择三种颜色
B.红、绿、蓝三种颜色在轮盘上必须均匀分布
C.使用彩色轮时必须快速转动
【答案】A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A、彩色轮实际上可以任意选择三种颜色,错误;彩色轮不能任意选择三种颜色,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按适当比例混合才能得到白光,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以不是任意三种颜色都可以;
B、红、绿、蓝三种颜色在轮盘上必须均匀分布,正确;
C、使用彩色轮时必须快速转动,正确。
故答案为:A。
9.(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进行光学实验时,要注意不能让光伤害我们的眼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能直接用肉眼去观察太阳、探照灯等能发出强烈光线的光源
B.在使用激光笔、手电筒等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射其他同学的眼睛
C.只有激光才需要防护,普通手电筒的光绝对安全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A、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强光源是正确的,因为强光会损伤眼睛。A选项正确。
B、避免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他人眼睛是必要的安全措施。B选项正确。
C、普通手电筒的光虽然较弱,但长时间直视或近距离照射仍可能对眼睛造成不适,并非绝对安全。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5五上·福田月考)矗立在城市道路两旁的一幢幢玻璃幕墙大厦,就像一块块巨大的镜子,在太阳光下熠熠闪光。这些玻璃幕墙很容易造成( )。
A.大气污染 B.光污染 C.白色污染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由强烈或不适当的光反射引起的环境问题。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容易形成刺眼光线,干扰视线和周围环境,属于光污染。大气污染由有害气体或颗粒物导致,白色污染指塑料垃圾,均与玻璃幕墙无关。故选B。
(2025五上·福田月考)材料分析题。
在科技馆的“光学与视觉”展区里,小慧体验了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是一种利用光学
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使人在低光或无光环境下仍能看清目标的设备。根据工作原理,夜视仪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微光夜视仪:通过光电增强技术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生成可见图像。②热成像夜视仪:探测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见图像,不受光线影响。在广袤的野外探索动物痕迹时,一般会选择不依靠光源就能发现物体的热成像夜视仪,它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精准探测野生动物的位置。
11.下列关于夜视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光夜视仪无法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中使用
B.夜视仪可以将物体照亮,使我们看见物体
C.所有夜视仪都需要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可见光才能工作,否则无法使用
12.将微光夜视仪和热成像夜视仪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环境声音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检测气味分子成像
B.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探测热量成像
C.两者原理相同,只是热成像夜视仪多了温度显示功能
【答案】11.A
12.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是一种利用光学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使人在低光或无光环境下仍能看清目标的设备。根据工作原理,夜视仪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微光夜视仪:通过光电增强技术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生成可见图像。②热成像夜视仪:探测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见图像,不受光线影响。在广袤的野外探索动物痕迹时,一般会选择不依靠光源就能发现物体的热成像夜视仪,它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精准探测野生动物的位置。
11.A、微光夜视仪是通过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成像,若完全无光则没有可见光可放大,所以无法在完全无光环境中使用,A选项正确。
B、夜视仪是利用光学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成像,并非将物体照亮使我们看见,比如热成像夜视仪是在无光时利用物体自身红外辐射成像,不需要照亮物体,B选项错误。
C、微光夜视仪依赖环境中的微弱可见光,而热成像夜视仪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非所有夜视仪都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可见光,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A、微光夜视仪是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是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热量成像,而不是微光夜视仪放大环境声音成像、热成像夜视仪检测气味分子成像,A选项错误。
B、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探测热量成像,B选项正确。
C、微光夜视仪基于光电增强技术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基于探测热量成像,二者原理不同,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天文展区通过AR眼镜沉浸式体验了月食奇观,并决定探究月食的形成过程。
(1)下图是月球公转时的四处位置,最有可能发生月食现象的月球位置是( )。(填字母)
(2)关于月食发生的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月球本身不发光,依靠反射太阳光才能被看到
C.月食是因为太阳突然变暗,减少了照射到月球的光线
(3)下列现象中,与上述天文现象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多选题)
A.立竿见影 B.水中折筷 C.一叶障目
D.镜花水月 E.形影不离 F.坐井观天
【答案】(1)C
(2)C
(3)A;C;E;F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月食发生时,月球需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图中位置C的月球处于地球背对太阳的一侧,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因此最有可能发生月食。
(2)月食的成因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可见。而月食不是因为太阳变暗,而是地球遮挡。故选C。
(3)月食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A立竿见影、C一叶障目、E形影不离、F坐井观天,均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B水中折筷是光的折射,D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与月食原理不同。故选B。
14.(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城市湿地”展区,发现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的水池。透过玻璃壁,水底的沉水植物似乎触手可及。科学老师解释到:“水比看起来深得多。在自然生态中,这种视觉误差还能帮助鱼类躲避天敌呢!”
(1)水比看到的更深,这是因为(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两者都有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的变化,小慧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激光笔和透明方形水槽进行实验。
①小慧先用激光笔垂直水面照射,如图1所示。再用激光笔倾斜水面照射,如图2所示。请你将图1和图2中光的行进路线补充完整 。
②经过这次实验,小慧发现: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变化: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变化。(均选填“会”或“不会”)。
(3)根据小慧的实验结论,渔民用鱼叉捕鱼时,应该瞄准哪里?
A.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要直接瞄准看到的鱼的位置
B.由于光的折射,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低,所以要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
C.由于光的折射,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低,所以要瞄准看到的鱼的上方
【答案】(1)B
(2);不会;会
(3)B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1)当我们从空气中观察水底时,由于光线从水进入空气会发生折射,使水看起来比实际深度要浅,所以水的真实深度比我们看到的更深。故选B。
(2)①图1(激光笔垂直射入水面):光线在水中仍继续沿原直线传播。图2(激光笔斜射入水面):光线进入水中后,向法线方向弯折,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②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3)由于折射作用,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靠下,因此渔民用鱼叉捕鱼时应瞄准所见鱼的位置更低处。故选B。
15.(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科技馆的“城市管道探秘”展区,工程师使用管道潜望镜检测地下管井。这种设备采用伸缩杆将其一端送到被检测管井,对各种复杂的管道情况进行观察判断。(管道潜望镜如下图所示)。
(1)请在管道潜望镜上画出另一面镜子并用带箭头的直线补全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2)从潜望镜观测口能看见地下管道的污染物,这是因为( )。
A.光既能沿直线传播,也能沿曲线传播
B.平面镜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C.光通过平面镜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3)地下管道内光线不足,使用管道潜望镜时需要安装辅助光源。图中,最合适安装光源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
(4)小慧想用生活常见材料制作潜望镜,以下材料中可选用的是( )。(多选题)
A.牙膏盒(长方体纸盒) B.两块放大镜
C.透明长方体亚克力板 D.两块方形平面镜
(5)安装潜望镜时,两面镜片要与水平面呈( )角放置。
A.90度 B.45度 C.60度
【答案】(1)
(2)B
(3)C
(4)A;D
(5)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潜望镜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观测者能从高处看到低处的物体。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即可。
(2)平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我们能看到原本视线无法直接到达的地方的物体,B选项正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错误;光通过平面镜发生的是反射现象不是折射现象,C错误。故选B。
(3)要使光线能够照亮地下管道以便更好地观察,最适合安装光源的位置是在地下管道内靠近检测管井的地方,即C处,这样光线可以更好地照亮管道内的情况。
(4)制作潜望镜需要有能反射光的平面镜以及能容纳平面镜的盒子状容器。牙膏盒(长方体纸盒)可以作为容器,两块方形平面镜可以用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A、D符合要求;放大镜是凸透镜,主要用于放大物体成像,不适合制作潜望镜,B不符合;透明长方体亚克力板主要是透光,不能起到反射光改变传播方向的作用,C不符合。
(5)安装潜望镜时,两面镜片要与水平面呈45度角放置,这样才能使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观测者的眼睛,B正确。
16.(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查阅世界地形图时学到了很多知识。下列描述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多种多样的
B.地球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差不多大
C.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地球表面确实存在多种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等,描述正确。
B、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29%为陆地,两者面积相差较大,而非“差不多大”,描述错误。
C、北半球陆地分布更集中,如亚洲、欧洲等,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B。
17.(2025五上·福田月考)我们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流,这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
A.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B.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
C.我国都是平原,地势平缓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低决定,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我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说明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因此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选A。
18.(2025五上·福田月考)沉积岩是岩石碎屑、矿物颗粒或生物遗骸经过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下列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砂岩 B.花岗岩 C.页岩
【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由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形成的层状岩石,如砂岩(A)和页岩(C)。花岗岩(B)是岩浆在地下冷却形成的火成岩,无层状结构,不属于沉积岩。故选B。
19.(2025五上·福田月考)2025年6月23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发生了4.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清远城区震感强烈,广州、深圳等多地均有明显震感。下列关于地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震可能会带来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灾害
B.地震是人类目前无法准确预知的自然灾害
C.所有的地震都会极大程度地改变周围的地形地貌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灾害,符合实际。A选项正确。
B、目前科学技术尚无法精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因此地震仍属于无法准确预知的自然灾害。B选项正确。
C、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级有关,小型地震可能仅造成轻微影响,不会显著改变地形地貌。C选项中的“所有”表述绝对化,与实际不符。
故答案为:C。
20.(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教室上课时突发地震,以下避险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头颈,远离玻璃窗
B.立即乘坐电梯下楼逃生
C.在室内迅速躲到结实的桌子下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应避免使用电梯,因为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或停电,增加被困风险。正确做法包括保护头颈、远离易碎物品(如玻璃窗)和躲在结实的遮蔽物下(如桌子)。选项B“立即乘坐电梯下楼逃生”不符合安全避险原则,故选B。
21.(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将泥土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如下图所示),将泥土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A.地震的成因
B.地球的内部结构
C.植物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将泥土制成片状后用手挤压或拉开,会出现隆起或断裂的现象,这与地壳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产生褶皱或断裂从而引发地震的过程相似,因此该实验是用来研究地震的成因。故选A。
22.(2025五上·福田月考)“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主要形成于干燥地区,其特点是陡峭的小山包。知识点: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题目中强调“干燥地区”,流水作用较弱,而风力侵蚀是此类地区的主要外力。风力携带沙粒长期磨蚀地表岩石,形成独特的地貌。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与题干无关;流水沉积多出现在湿润地区。故选B。
23.(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戈壁和沙漠环境中,风携带着泥沙飞扬,会对岩石造成磨蚀(如右图所示),岩石受到磨蚀作用最强的部分是( )。
A.岩石的上方
B.岩石的中部
C.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一方面,飞扬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会不断堆积在岩石底部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泥沙层;另一方面,风持续吹动这些泥沙,使其与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反复摩擦,并且由于泥沙层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磨蚀的“工具”和力度,所以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受到磨蚀作用最强。故选C。
24.(2025五上·福田月考)我们经常看见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动物活动
【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表形成的沟壑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当雨水或河流在地表流动时,会冲刷土壤和岩石,带走松散的物质,逐渐形成沟壑。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水流的侵蚀能力更强,容易形成明显的沟壑地形。故选B。
25.(2025五上·福田月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下列证据中不能说明地壳在运动的是( )。
A.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长高”
B.火山喷发时喷出大量岩浆和火山灰
C.河流在平原上冲刷出弯曲的河道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的表现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脉抬升等。A选项珠穆朗玛峰“长高”是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壳抬升,直接体现地壳运动;B选项火山喷发是地壳内部岩浆活动的结果,也属于地壳运动。C选项河流冲刷弯曲河道是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内部运动无关。故选C。
26.(2025五上·福田月考)地形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深圳市地形地貌呈现明显的山海格局,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以梧桐山(海拔943.7米)为代表的莲花山脉构成主要山体,坡度陡峭:中部为海拔50~150米的丘陵过渡带: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米以下。全市海岸线长260公里,大鹏半岛等区域保留着典型的海蚀地貌。这种“山-丘-海”的阶梯式地形分布,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地形地貌。
(1)上图①②③④为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的示意图,请写出①和①所表示的地形名称: 、 。地形④的主要特点是 。
(2)根据以上资料,深圳市的地形地貌以 、 、 为主。(填序号)。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深圳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冲积-海积平原是由于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B.大鹏半岛等区域的海蚀地貌是由于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深圳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4)近年来,深圳沿海平原面积逐渐扩大,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B.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
C.土地沙漠化带来沙土堆积
【答案】(1)山地;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2)①;②;⑤
(3)C
(4)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1)①处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符合山地的特征,所以①是山地。
②处四周高,中间低,是盆地的典型特点,所以②是盆地。
④处中间低四周高,符合盆地的地形特点。
(2)深圳东南部以梧桐山为代表的莲花山脉构成主要山体,对应①山地;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对应②丘陵;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米以下,对应⑤平原。所以深圳市的地形地貌以①②⑤为主。
(3)A、深圳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冲积 - 海积平原是由于河流携带泥沙等物质在沿海地区沉积形成的,是水的沉积作用,该说法正确。
B、大鹏半岛等区域的海蚀地貌是海水长期侵蚀海岸岩石等形成的,是水的侵蚀作用,该说法正确。
C、材料明确提到“深圳市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即深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4)A、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沿海平原被淹没,面积减小,而不是扩大,该选项错误。
B、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是人类将海洋部分区域通过堆积泥土等方式变成陆地,会使沿海平原面积逐渐扩大,是主要人为原因,该选项正确。
C、深圳气候湿润,不存在土地沙漠化带来沙土堆积使沿海平原面积扩大的情况,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7.(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根据右下图所示的地球内部结构,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
(1)在地球结构模型中标注各部分名称。
(2)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时,可以用( )模拟陆地和海洋。
A.红色和黄色橡皮泥 B.白色和红色橡皮泥 C.绿色和蓝色橡皮泥
(3)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内部,越靠近中心,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地壳的厚度均匀分布,大陆和海洋地壳厚度相同
C.地球内部各圈层厚度相同
【答案】(1)A(地壳)、B(地幔)、C(地核)
(2)C
(3)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所以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
(2)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时,通常用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所以选C。
(3)A、地球内部越靠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该说法正确。
B、地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该说法错误。
C、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较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各圈层厚度不同,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28.(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周末参观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看到许多火山遗迹,包括火山穹丘、火山锥和壮观的火山柱。为了探究这些火山地貌的形成原因,他和科学小组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下列物体或者行为模拟的是什么呢?请用线连起来。
(2)请你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豆泥纹丝不动
②番茄酱溢出洞口
③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薄层被慢慢顶起来,出现裂缝
④番茄酱在洞口处冒泡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3)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知火山喷发的成因是 .
(4)小智发现地质公园里的岩浆岩中含有气孔构造,说明火山喷发时( )。
A.岩浆内含大量气体
B.喷出了大量的火山灰
C.经历了强烈地震
【答案】(1)
(2)A
(3)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4)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薄层模拟地壳最薄弱的地方,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
(2)根据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过程可知,实验中观察到的火山喷发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开始时土豆泥不动(①),加热后番茄酱向上顶起土豆泥并使其开裂(③),随后番茄酱在洞口处冒泡(④),最后溢出洞口(②)。顺序为①③④②,选A。
(3)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4)含有气孔构造说明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喷出并冷却后留下一些空隙形成气孔。故选A。
29.(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想要探究有无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相同的斜坡(如下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B坡不做处理。用两个一样的喷水壶在相同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两个斜坡的实验情况记录表
坡型 水流运行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坡 较慢 较少 较少
B 坡 较快 较多 较多
(1)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 。
(2)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判断A坡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选填“大”或“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下列现象中,主要由水土流失导致的是( )。
A.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河”
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城市雾霾天气增多
【答案】(1)降水(或降雨)
(2)小;植被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在自然环境中,降水会对地表产生冲刷等作用,实验中用喷水壶喷水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降水(或降雨)这一现象。
(2)从实验记录表可以看出,A坡水流运行较慢,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都较少,说明A坡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小;A坡种了草皮,B坡没做处理,对比可知植被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A、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破坏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在下游河道沉积,使得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河”,是由水土流失导致的。
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等原因造成的,与水土流失无关。
C、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主要是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等因素导致的,和水土流失没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A。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9月课堂素养科学试题
1.(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科技馆参观时,对许多发光的物体产生了兴趣。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闪闪发亮的金属栏杆
B.播放绚丽动画的显示屏
C.为展品提供照明的节能射灯
2.(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在科技馆里能看见动力小车、帆船、纸飞机这些物体,这是因为( )。
A.科技馆里的光线很明亮
B.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C.这些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科普讲座中,讲解员使用投影仪将视频投射到幕布上。当几位同学从投影仪前方走过时,幕布上出现了他们的影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同学们的身体阻挡了部分光线
B.同学们的衣服颜色吸收了部分光线
C.投影仪自动检测人体移动,生成了互动特效
4.(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用平面镜和激光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画下了光路图。下列图示表示光的反射的是( )。
A. B. C.
5.(2025五上·福田月考)科学家是利用( )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传播会遇到阻碍
6.(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让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在墙上出现了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太阳光经过2次折射后才形成了彩色光带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
C.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相同
7.(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也想看见彩虹,但是手上没有三棱镜,借助( )可能也能制作出彩虹。
A.喷水壶 B.镜子 C.透明玻璃薄片
8.(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认为彩色光带还能够混合成白光,准备制作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彩色轮实际上可以任意选择三种颜色
B.红、绿、蓝三种颜色在轮盘上必须均匀分布
C.使用彩色轮时必须快速转动
9.(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进行光学实验时,要注意不能让光伤害我们的眼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能直接用肉眼去观察太阳、探照灯等能发出强烈光线的光源
B.在使用激光笔、手电筒等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射其他同学的眼睛
C.只有激光才需要防护,普通手电筒的光绝对安全
10.(2025五上·福田月考)矗立在城市道路两旁的一幢幢玻璃幕墙大厦,就像一块块巨大的镜子,在太阳光下熠熠闪光。这些玻璃幕墙很容易造成( )。
A.大气污染 B.光污染 C.白色污染
(2025五上·福田月考)材料分析题。
在科技馆的“光学与视觉”展区里,小慧体验了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是一种利用光学
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使人在低光或无光环境下仍能看清目标的设备。根据工作原理,夜视仪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微光夜视仪:通过光电增强技术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生成可见图像。②热成像夜视仪:探测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见图像,不受光线影响。在广袤的野外探索动物痕迹时,一般会选择不依靠光源就能发现物体的热成像夜视仪,它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精准探测野生动物的位置。
11.下列关于夜视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光夜视仪无法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中使用
B.夜视仪可以将物体照亮,使我们看见物体
C.所有夜视仪都需要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可见光才能工作,否则无法使用
12.将微光夜视仪和热成像夜视仪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环境声音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检测气味分子成像
B.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探测热量成像
C.两者原理相同,只是热成像夜视仪多了温度显示功能
13.(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天文展区通过AR眼镜沉浸式体验了月食奇观,并决定探究月食的形成过程。
(1)下图是月球公转时的四处位置,最有可能发生月食现象的月球位置是( )。(填字母)
(2)关于月食发生的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月球本身不发光,依靠反射太阳光才能被看到
C.月食是因为太阳突然变暗,减少了照射到月球的光线
(3)下列现象中,与上述天文现象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多选题)
A.立竿见影 B.水中折筷 C.一叶障目
D.镜花水月 E.形影不离 F.坐井观天
14.(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在“城市湿地”展区,发现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的水池。透过玻璃壁,水底的沉水植物似乎触手可及。科学老师解释到:“水比看起来深得多。在自然生态中,这种视觉误差还能帮助鱼类躲避天敌呢!”
(1)水比看到的更深,这是因为(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两者都有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的变化,小慧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激光笔和透明方形水槽进行实验。
①小慧先用激光笔垂直水面照射,如图1所示。再用激光笔倾斜水面照射,如图2所示。请你将图1和图2中光的行进路线补充完整 。
②经过这次实验,小慧发现: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变化: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变化。(均选填“会”或“不会”)。
(3)根据小慧的实验结论,渔民用鱼叉捕鱼时,应该瞄准哪里?
A.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要直接瞄准看到的鱼的位置
B.由于光的折射,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低,所以要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
C.由于光的折射,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低,所以要瞄准看到的鱼的上方
15.(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科技馆的“城市管道探秘”展区,工程师使用管道潜望镜检测地下管井。这种设备采用伸缩杆将其一端送到被检测管井,对各种复杂的管道情况进行观察判断。(管道潜望镜如下图所示)。
(1)请在管道潜望镜上画出另一面镜子并用带箭头的直线补全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2)从潜望镜观测口能看见地下管道的污染物,这是因为( )。
A.光既能沿直线传播,也能沿曲线传播
B.平面镜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C.光通过平面镜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3)地下管道内光线不足,使用管道潜望镜时需要安装辅助光源。图中,最合适安装光源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
(4)小慧想用生活常见材料制作潜望镜,以下材料中可选用的是( )。(多选题)
A.牙膏盒(长方体纸盒) B.两块放大镜
C.透明长方体亚克力板 D.两块方形平面镜
(5)安装潜望镜时,两面镜片要与水平面呈( )角放置。
A.90度 B.45度 C.60度
16.(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查阅世界地形图时学到了很多知识。下列描述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多种多样的
B.地球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差不多大
C.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17.(2025五上·福田月考)我们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流,这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
A.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B.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
C.我国都是平原,地势平缓
18.(2025五上·福田月考)沉积岩是岩石碎屑、矿物颗粒或生物遗骸经过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下列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砂岩 B.花岗岩 C.页岩
19.(2025五上·福田月考)2025年6月23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发生了4.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清远城区震感强烈,广州、深圳等多地均有明显震感。下列关于地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震可能会带来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灾害
B.地震是人类目前无法准确预知的自然灾害
C.所有的地震都会极大程度地改变周围的地形地貌
20.(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教室上课时突发地震,以下避险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头颈,远离玻璃窗
B.立即乘坐电梯下楼逃生
C.在室内迅速躲到结实的桌子下
21.(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将泥土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如下图所示),将泥土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A.地震的成因
B.地球的内部结构
C.植物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22.(2025五上·福田月考)“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23.(2025五上·福田月考)在戈壁和沙漠环境中,风携带着泥沙飞扬,会对岩石造成磨蚀(如右图所示),岩石受到磨蚀作用最强的部分是( )。
A.岩石的上方
B.岩石的中部
C.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
24.(2025五上·福田月考)我们经常看见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动物活动
25.(2025五上·福田月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下列证据中不能说明地壳在运动的是( )。
A.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长高”
B.火山喷发时喷出大量岩浆和火山灰
C.河流在平原上冲刷出弯曲的河道
26.(2025五上·福田月考)地形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深圳市地形地貌呈现明显的山海格局,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以梧桐山(海拔943.7米)为代表的莲花山脉构成主要山体,坡度陡峭:中部为海拔50~150米的丘陵过渡带: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米以下。全市海岸线长260公里,大鹏半岛等区域保留着典型的海蚀地貌。这种“山-丘-海”的阶梯式地形分布,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地形地貌。
(1)上图①②③④为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的示意图,请写出①和①所表示的地形名称: 、 。地形④的主要特点是 。
(2)根据以上资料,深圳市的地形地貌以 、 、 为主。(填序号)。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深圳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冲积-海积平原是由于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B.大鹏半岛等区域的海蚀地貌是由于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深圳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4)近年来,深圳沿海平原面积逐渐扩大,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B.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
C.土地沙漠化带来沙土堆积
27.(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根据右下图所示的地球内部结构,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
(1)在地球结构模型中标注各部分名称。
(2)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时,可以用( )模拟陆地和海洋。
A.红色和黄色橡皮泥 B.白色和红色橡皮泥 C.绿色和蓝色橡皮泥
(3)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内部,越靠近中心,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地壳的厚度均匀分布,大陆和海洋地壳厚度相同
C.地球内部各圈层厚度相同
28.(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智周末参观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看到许多火山遗迹,包括火山穹丘、火山锥和壮观的火山柱。为了探究这些火山地貌的形成原因,他和科学小组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下列物体或者行为模拟的是什么呢?请用线连起来。
(2)请你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豆泥纹丝不动
②番茄酱溢出洞口
③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薄层被慢慢顶起来,出现裂缝
④番茄酱在洞口处冒泡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3)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知火山喷发的成因是 .
(4)小智发现地质公园里的岩浆岩中含有气孔构造,说明火山喷发时( )。
A.岩浆内含大量气体
B.喷出了大量的火山灰
C.经历了强烈地震
29.(2025五上·福田月考)小慧想要探究有无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相同的斜坡(如下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B坡不做处理。用两个一样的喷水壶在相同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两个斜坡的实验情况记录表
坡型 水流运行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坡 较慢 较少 较少
B 坡 较快 较多 较多
(1)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 。
(2)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判断A坡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选填“大”或“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下列现象中,主要由水土流失导致的是( )。
A.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河”
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城市雾霾天气增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A选项中金属栏杆发亮是因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自身不发光;B选项显示屏和C选项节能射灯均能主动发光。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科技馆里的光线很明亮,虽然明亮的环境有助于物体被看见,但根本原因并非光线本身,而是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因此A选项错误。
B、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因为动力小车、帆船、纸飞机本身不发光,需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B选项正确。
C、这些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但题目中的物体并非光源,无法自行发光。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在幕布上出现暗区。当同学们从投影仪前方走过时,他们的身体阻挡了部分光线,使得这部分光线无法到达幕布,从而形成影子。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基本原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光线末端与反射光线初端位置相连,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形成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月球与地球距离遥远,科学家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太阳光经过2次折射后才形成了彩色光带,正确;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正确;
C、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相同,错误;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折射的程度不同,其中紫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红光的折射程度最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需要光的折射和色散。喷水壶喷出的水雾中含有大量小水滴,阳光穿过这些水滴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分解成七种颜色,从而形成彩虹。镜子主要通过反射光线,无法产生色散;透明玻璃薄片若为平面则无法有效折射分散光线。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A、彩色轮实际上可以任意选择三种颜色,错误;彩色轮不能任意选择三种颜色,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按适当比例混合才能得到白光,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以不是任意三种颜色都可以;
B、红、绿、蓝三种颜色在轮盘上必须均匀分布,正确;
C、使用彩色轮时必须快速转动,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A、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强光源是正确的,因为强光会损伤眼睛。A选项正确。
B、避免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他人眼睛是必要的安全措施。B选项正确。
C、普通手电筒的光虽然较弱,但长时间直视或近距离照射仍可能对眼睛造成不适,并非绝对安全。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由强烈或不适当的光反射引起的环境问题。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容易形成刺眼光线,干扰视线和周围环境,属于光污染。大气污染由有害气体或颗粒物导致,白色污染指塑料垃圾,均与玻璃幕墙无关。故选B。
【答案】11.A
12.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是一种利用光学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使人在低光或无光环境下仍能看清目标的设备。根据工作原理,夜视仪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微光夜视仪:通过光电增强技术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生成可见图像。②热成像夜视仪:探测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见图像,不受光线影响。在广袤的野外探索动物痕迹时,一般会选择不依靠光源就能发现物体的热成像夜视仪,它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精准探测野生动物的位置。
11.A、微光夜视仪是通过放大环境中微弱的可见光成像,若完全无光则没有可见光可放大,所以无法在完全无光环境中使用,A选项正确。
B、夜视仪是利用光学增强或红外探测技术成像,并非将物体照亮使我们看见,比如热成像夜视仪是在无光时利用物体自身红外辐射成像,不需要照亮物体,B选项错误。
C、微光夜视仪依赖环境中的微弱可见光,而热成像夜视仪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热量),并非所有夜视仪都依赖物体自身发出的可见光,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2.A、微光夜视仪是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是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热量成像,而不是微光夜视仪放大环境声音成像、热成像夜视仪检测气味分子成像,A选项错误。
B、微光夜视仪通过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通过探测热量成像,B选项正确。
C、微光夜视仪基于光电增强技术放大微弱光线成像,热成像夜视仪基于探测热量成像,二者原理不同,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1)C
(2)C
(3)A;C;E;F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月食发生时,月球需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图中位置C的月球处于地球背对太阳的一侧,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因此最有可能发生月食。
(2)月食的成因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可见。而月食不是因为太阳变暗,而是地球遮挡。故选C。
(3)月食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A立竿见影、C一叶障目、E形影不离、F坐井观天,均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B水中折筷是光的折射,D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与月食原理不同。故选B。
14.【答案】(1)B
(2);不会;会
(3)B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1)当我们从空气中观察水底时,由于光线从水进入空气会发生折射,使水看起来比实际深度要浅,所以水的真实深度比我们看到的更深。故选B。
(2)①图1(激光笔垂直射入水面):光线在水中仍继续沿原直线传播。图2(激光笔斜射入水面):光线进入水中后,向法线方向弯折,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②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3)由于折射作用,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更靠下,因此渔民用鱼叉捕鱼时应瞄准所见鱼的位置更低处。故选B。
15.【答案】(1)
(2)B
(3)C
(4)A;D
(5)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潜望镜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观测者能从高处看到低处的物体。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即可。
(2)平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我们能看到原本视线无法直接到达的地方的物体,B选项正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错误;光通过平面镜发生的是反射现象不是折射现象,C错误。故选B。
(3)要使光线能够照亮地下管道以便更好地观察,最适合安装光源的位置是在地下管道内靠近检测管井的地方,即C处,这样光线可以更好地照亮管道内的情况。
(4)制作潜望镜需要有能反射光的平面镜以及能容纳平面镜的盒子状容器。牙膏盒(长方体纸盒)可以作为容器,两块方形平面镜可以用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A、D符合要求;放大镜是凸透镜,主要用于放大物体成像,不适合制作潜望镜,B不符合;透明长方体亚克力板主要是透光,不能起到反射光改变传播方向的作用,C不符合。
(5)安装潜望镜时,两面镜片要与水平面呈45度角放置,这样才能使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观测者的眼睛,B正确。
1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地球表面确实存在多种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等,描述正确。
B、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29%为陆地,两者面积相差较大,而非“差不多大”,描述错误。
C、北半球陆地分布更集中,如亚洲、欧洲等,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B。
17.【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低决定,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我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说明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因此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选A。
18.【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由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形成的层状岩石,如砂岩(A)和页岩(C)。花岗岩(B)是岩浆在地下冷却形成的火成岩,无层状结构,不属于沉积岩。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灾害,符合实际。A选项正确。
B、目前科学技术尚无法精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因此地震仍属于无法准确预知的自然灾害。B选项正确。
C、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级有关,小型地震可能仅造成轻微影响,不会显著改变地形地貌。C选项中的“所有”表述绝对化,与实际不符。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应避免使用电梯,因为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或停电,增加被困风险。正确做法包括保护头颈、远离易碎物品(如玻璃窗)和躲在结实的遮蔽物下(如桌子)。选项B“立即乘坐电梯下楼逃生”不符合安全避险原则,故选B。
21.【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将泥土制成片状后用手挤压或拉开,会出现隆起或断裂的现象,这与地壳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产生褶皱或断裂从而引发地震的过程相似,因此该实验是用来研究地震的成因。故选A。
22.【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主要形成于干燥地区,其特点是陡峭的小山包。知识点: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题目中强调“干燥地区”,流水作用较弱,而风力侵蚀是此类地区的主要外力。风力携带沙粒长期磨蚀地表岩石,形成独特的地貌。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与题干无关;流水沉积多出现在湿润地区。故选B。
23.【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一方面,飞扬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会不断堆积在岩石底部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泥沙层;另一方面,风持续吹动这些泥沙,使其与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反复摩擦,并且由于泥沙层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磨蚀的“工具”和力度,所以岩石靠近地面的部分受到磨蚀作用最强。故选C。
24.【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表形成的沟壑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当雨水或河流在地表流动时,会冲刷土壤和岩石,带走松散的物质,逐渐形成沟壑。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水流的侵蚀能力更强,容易形成明显的沟壑地形。故选B。
25.【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的表现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脉抬升等。A选项珠穆朗玛峰“长高”是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壳抬升,直接体现地壳运动;B选项火山喷发是地壳内部岩浆活动的结果,也属于地壳运动。C选项河流冲刷弯曲河道是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内部运动无关。故选C。
26.【答案】(1)山地;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2)①;②;⑤
(3)C
(4)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1)①处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符合山地的特征,所以①是山地。
②处四周高,中间低,是盆地的典型特点,所以②是盆地。
④处中间低四周高,符合盆地的地形特点。
(2)深圳东南部以梧桐山为代表的莲花山脉构成主要山体,对应①山地;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对应②丘陵;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米以下,对应⑤平原。所以深圳市的地形地貌以①②⑤为主。
(3)A、深圳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冲积 - 海积平原是由于河流携带泥沙等物质在沿海地区沉积形成的,是水的沉积作用,该说法正确。
B、大鹏半岛等区域的海蚀地貌是海水长期侵蚀海岸岩石等形成的,是水的侵蚀作用,该说法正确。
C、材料明确提到“深圳市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即深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4)A、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沿海平原被淹没,面积减小,而不是扩大,该选项错误。
B、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是人类将海洋部分区域通过堆积泥土等方式变成陆地,会使沿海平原面积逐渐扩大,是主要人为原因,该选项正确。
C、深圳气候湿润,不存在土地沙漠化带来沙土堆积使沿海平原面积扩大的情况,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7.【答案】(1)A(地壳)、B(地幔)、C(地核)
(2)C
(3)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所以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
(2)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时,通常用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所以选C。
(3)A、地球内部越靠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该说法正确。
B、地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该说法错误。
C、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较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各圈层厚度不同,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28.【答案】(1)
(2)A
(3)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4)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薄层模拟地壳最薄弱的地方,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
(2)根据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过程可知,实验中观察到的火山喷发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开始时土豆泥不动(①),加热后番茄酱向上顶起土豆泥并使其开裂(③),随后番茄酱在洞口处冒泡(④),最后溢出洞口(②)。顺序为①③④②,选A。
(3)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4)含有气孔构造说明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喷出并冷却后留下一些空隙形成气孔。故选A。
29.【答案】(1)降水(或降雨)
(2)小;植被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在自然环境中,降水会对地表产生冲刷等作用,实验中用喷水壶喷水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降水(或降雨)这一现象。
(2)从实验记录表可以看出,A坡水流运行较慢,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都较少,说明A坡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小;A坡种了草皮,B坡没做处理,对比可知植被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A、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破坏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在下游河道沉积,使得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河”,是由水土流失导致的。
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等原因造成的,与水土流失无关。
C、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主要是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等因素导致的,和水土流失没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