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重
部编新教材八上期中考试主题复习专辑
一、单元概念 时空观念
二、基础知识 材料研读
三、知识拓展 深化认识
四、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目录
目录
单元概念
时空观念
第一部分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概念解析
近代化
(现代化)
封建传统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民主化、法制化,思想领域理性化、科学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福利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的核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单元概念
单元概念:阅读课本目录完成思维导图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重
早期现代化探索
民族危机的加重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任务一:找出思维导图中的2-3个同类事件提炼主题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教育的发展
早期现代化的探索
民族危机的加剧
边疆危机或祖国统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时空观念
1861 1883 1884 1885 1894 1895 1898 1900 1901
洋务运动开始
中法战争
新疆行省建立
台湾行省建立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探索史
洋务运动
两组矛盾: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两大任务:
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科学技术
学习民主制度
基础过关
材料研读
第二部分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一: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时间
目的
学习层面
领导阶级和人物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器物(西方先进技术)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
性质
作用
局限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口号
前期自强
前期求富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军队
19世纪80年代-建成船队:南洋,北洋(最大),
教育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
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边疆危机
19世纪边疆危机
东南
美日侵占台湾
西北
阿古柏入侵新疆
西南
中法战争
时间:
左宗棠收复新疆
海防和塞防之争
策略
结果:
1878年
先北后南,缓进急退
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时间:
1883年
主要战役:
镇南关大捷,收复凉山,扭转战局
结果:
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材料研读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同时,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等
材料二:
材料三:洋务运动“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按照这个原则,其结果“累朝蠹(dù,损害)政,不忍割弃”,腐朽的封建政治既一仍其旧,其他方面的举措也就只能空有其名,无补于实。
——摘编自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统治者开展洋务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在加强国防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指出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口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或西方列强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朝统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国防建设努力: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口号:求富。
(3)主要问题: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未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或“务增其新,未尝一言变旧”);
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分,答出两点即可)。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图说历史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 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时间
原因
爆发
结果
主要战役
1894—1895
根本原因:日本对外侵略野心膨胀
1894年——丰岛海战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
②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日本罪行: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设厂
割地
赔款
通商
白银2亿两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瓜分中国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
课程标准六: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瓜分中国
开端
发展
继续
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英国强租新界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三国干涉还辽
表现
事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人物
特点
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思想
实业救国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3.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材料研读
材料 是役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研读
1、根据材料,是役败后在中国出现的现象。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谈谈你对“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理解。
1.现象: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中国失败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日本胜利原因:实行改革,求新图强。
3.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图说历史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前背诵: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回顾
一.《辛丑条约的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三.《马关条约》的影响 :
1.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2.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3.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序幕
课程标准四: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 和局限性;
公车上书
宣传变法
组织学会,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宣传变法。
学习层面
政治制度(制度层面)学习日本,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主要内容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军事—
政治—
经济—
文化—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
性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影响
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材料研读
材料: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由皇帝颁布诏书的形式进行变法,结果失败。……维新阵营其实还是先前的士大夫群体,但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找到变法、变革的真正力量。——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研读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形式上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有哪些?
1.内容:学习政治制度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2.失败原因:①没有认识到中日国情差异,仅形式上学习明治维新;②维新派不掌握权力,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阶级局限,找不到变革的真正力量。
意义:①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 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②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图说历史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五:.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
时间
19世纪末
口号
“扶清灭洋”
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原因: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原因
时间
1900—1901年
经过
廊坊狙击战→攻占大沽炮台→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攻陷北京
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军队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外交
赔款
政治
军事
使馆
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材料研读
材料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编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研读
1、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是指什么事件?该事件口号是什么?
2、据材料,指出瓦德西对“中国群众”的看法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事件: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2.变化:从认为中国已丧失反抗能力,到认为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坚决捍卫民族尊严,列强不可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原因: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图说历史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拓展
完善体系
第三部分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知识拓展:早期现代化探索
历史事件 阶级派别 口号
特点
洋务运动 ① ② ③
⑩
戊戌变法 ④ 变法图强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 ⑤ ⑥ ⑦ 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⑧ ⑨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自强
求富
资产阶级 革命派
三民
主义
民主
科学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代表人物
孙中山
资产阶级 维新派
性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奕
李鸿章曾国藩 张之洞左宗棠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胡适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技术
制度
思想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知识拓展
材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探索失败的原因?
(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2)阶级局限性;
(3)探索道路不符合国情; (4)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条约比较
02
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
割地
通商
其他
影响
赔款2100万银元
巨额赔款
白银二亿两
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香港岛-英国
九龙司地区一区-英国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日本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协定关税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毁炮驻军;划定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完善体系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日本
明治维新
1894年
甲午中日
战争
1895年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1898年
列强瓜分
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
器物变革
制度变革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1年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民族危机的加剧
民族危机的加剧
早期现代化的探索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第四部分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2025·浙江·中考真题)如图是关于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抓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概况的思维导图。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
A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2025·辽宁·中考真题)他们在“求强”的实践中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结论,随后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拉开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相关活动
A
考向01·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洋务运动影响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2025·山东泰安·中考真题)在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演出中,剧中主人公吟诵了清朝诗人杨昌浚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盛赞的民族英雄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邓世昌 D.左宗棠
描述的是清朝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在新疆地区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事迹
D
考向01·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边疆危机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考向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马关条约》
(2025·河南·中考真题)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这一条款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
C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长江上游及内地
长江中下游
东南沿海
B
考向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战争影响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列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持续深入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奕
B.严复
C.张謇
D.邹容
张謇是清末状元,甲午战争后投身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是“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实业救国
民主共和
C
考向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资本主义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考向03·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2025·江西·中考真题)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B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考向03·戊戌变法·变法思想
(2025·陕西·中考真题)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C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考向03·戊戌变法·变法影响
(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题干描述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B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考向0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
部编新版八上期中复习
中考演练 创设情境
考向05·单元综合
(2025·吉林·中考真题)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A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均为列强逐步扩大侵华的历史事件。每次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历史的遗憾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