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化——力与运动知识综合练
(以“校园秋季运动会”为任务情境)
1. (2024扬州)请你补全关于“力与运动”的知识结构图.
第1题图
金秋时节,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同学们在跑步、羽毛球、跳高等比赛项目中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运动的魅力和竞技体育的精神.请完成第2~15题.
项目一 立定跳远
2. 立定跳远比赛时,小闽用两脚的前脚掌迅速用力向后蹬地,人就向前跳起,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使他向前跳出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小闽离开地面后,由于 在空中还能继续前进,他在空中时,受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3. (沪科图片改编)如图所示为跳远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向前运动的情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画出该运动员所受力的示意图,O为其重心.
第3题图
4. (2025)如图所示为立定跳远动作剖析分解图.下列对运动员在立定跳远过程中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第4题图
A. 起跳和落地时,运动员没有惯性
B. 整个过程,运动员的惯性一直在变化
C. 运动员在起跳至落地整个过程中都具有惯性
D. 在最高点时,若外力都消失,运动员将静止
项目二 跑步
5. (跨学科实践:制定一个提高自己短跑速度的计划)某同学为迎接运动会制定了一个提高自己短跑速度的计划,在一次50米跑测试中用时6秒,则本次测试他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一位小数);在他加速冲刺时,他具有的惯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 (人教图片改编)短跑项目中,小明站在起跑线上保持静止时,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和小明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 (选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随着发令枪响,小明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起跑线,如图所示,若以教学楼为参照物,小明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第6题图
7. 长跑项目中,小丽穿的鞋的鞋底有花纹,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 摩擦力;小丽在800 m项目中,最终成绩是3 min 20 s,则她跑步的平均速度是 m/s.
项目三 掷实心球
8. (2024枣庄改编)小明同学掷实心球的场景如图所示,图中a点是球刚离开手的位置.球从a点上升到最高点b后下落到地面c点,然后滚动到d点停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8题图
A. 球从a点上升到b点,是因为球受到手的推力作用
B. 球在b点的速度为零
C. 若球在b点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球从c点运动到d点停止,说明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项目四 篮球
9. 小华将一个重为6 N的篮球投向篮筐,篮球在空中运动的情景如图,请作出此时篮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O为重心).
第9题图
10. 关于篮球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拍篮球时手感到疼痛,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篮球撞击篮板后被反弹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C. 篮球离开手后在空中向下运动时,其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
D. 篮球离开手后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篮球受到惯性力
项目五 羽毛球
11. 如图所示,体育课上同学们为了取出两头均空的羽毛球筒中的羽毛球,一手拿着球筒的中部,另一手用力击打羽毛球筒的上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11题图
A. 击打球筒时,羽毛球惯性增大
B. 击打球筒时,球筒惯性增大
C. 同学们利用的是球筒的惯性
D. 同学们利用的是羽毛球的惯性
12. (2025湖南省卷改编)羽毛球比赛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
A. 羽毛球离开球拍后,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在空中飞行的羽毛球,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 球拍将羽毛球击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 羽毛球拍常采用密度大、强度低的碳纤维材料制成
项目六 跳高
13. 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向前助跑时所受的摩擦力方向 (选填“向前”或“向后”);如图所示是跳高项目中的三种不同的跳高方式,分别是跨越式、俯卧式和背越式.你认为同一名运动员采用 式可以跳得最高.
第13题图
14. (2024长沙)校运会上正在进行跳高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员的鞋底刻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 运动员离地后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惯性
C. 运动员下落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 运动员在空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项目综合
15. (2025天津)小明用物理知识对球类运动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所用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
序号 现象 物理知识
① 撞击地面的篮球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 垫起的排球减速向上运动 二力平衡
③ 用力踢足球,脚感觉到疼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 用球拍击打乒乓球使其弹回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参考答案
1. (1)不变 (2)改变 (3)直线运动
2. 相互 地面 惯性 不平衡
3. 如答图所示
第3题答图
4. C 5. 8.3 不变 6. 相互作用力 运动
7. 增大 4 8. C
9. 如答图所示
第9题答图
10. A 11. D 12. C 13. 向前 背越
14. B 1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