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30 12:57:28

文档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地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同时结合物候与农事规律(如
节气指导农耕活动)。月球绕地球运动与节气划分无关,①错误。季节变化是地球公转现象产生的地理意义,
与地球自转无关,③错误。故选 C。
2.答案:A
解析:A项大雪节气时,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冬季,气温低,可能出现“千里冰封”的寒冷景象,A正确。B项
12月 6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此时出现极昼现象,而非极夜,B错误。C项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12月 22日前后),大雪节气(12月 6日)尚未到冬至,C错误。冬季东北为农闲时节,
太冷无法进行室外演出,应在室内表演二人转,D错误。故选 A。
3.答案:A
解析:神舟十七号 2023年 10月 26日发射到 2024年 4月 30日返回地球期间,会经过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最快,之后变慢,因此期间公转速度为先快后慢,A正确。
4.答案:D
解析:关键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北京(40°N,北回归线以北)的关系:驻留期间(2023.10.26-2024.4.30),
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10.26→12.22冬至,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12.22→4.30,到赤道以北);北回归
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规律:直射点远离时变小,靠近时变大,10.26→12.22:直射点向南远离北京,北
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小;12.22→4.30:直射点向北靠近北京,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综上,北京正午太阳高
度先变小后变大,选 D。
5.答案:D
解析:北半球某地朝“西南”拍摄太阳,结合图中太阳位于地平线上说明此时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北半球日落方向为西南)。M日及其前、后第 5天太阳位置几乎重叠,表明这M日前后 5天太阳直射点纬度
相同(关于M日对称),因此M日应为冬至日附近(12月 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南
移的最南点,前后等时间间隔的日期直射点纬度相同)。地球公转轨道中,近日点(1月初)靠近冬至日,图
中①位置对应近日点附近,故M日地球位置最可能为①,D正确。
6.答案:C
解析:全球日期由两条分界线划分:180经线(国际日界线,位置固定)和 0时(24时)所在的经线(随地球
自转移动)。已知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 20 点,计算 0 时所在的经线:从东八区的 20 点到 0
时(24时),时间差为 4小时(24时-20时=4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早西晚”,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
个小时。因此,0时所在的经线需从东八区向东跨 4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的区时为 0时,东西十二区的区时
即 180°经线,0时与 180度经线重合,说明全球无新旧日期的分割,所有地区处于同一天。C正确。
7.答案:D
解析:昼长计算公式:昼长=2×(12:00-日出地方时)。3月 21日(春分日):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长应
为 12小时。春分,全球各地当地地方时 6:00日出,而图 4显示当地为 3月 21日北京时间(120°E)5:30日
出,说明当地日出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早 30分钟,可推知当地经度为(120°E+7.5°=127.5°E)(每早 1小时,
经度东加 15°;早 30分钟,东加 7.5°)。图 5为 12月 22日(冬至日),日出为北京时间 7:10,当地经度
为 127.5°E 比 120°E早 30分钟,因此当地日出地方时为 7:10+0:30=7:40。昼长=2×(12:00-7:40)=8 小时
40分钟≈9小时。结合选项,最接近的是 12小时和 9小时。答案:D。
8.答案:A
解析:由第 7题计算,当地经度约为 127.5°E,我国东北地区的经度与该值最接近。选项中吉林长白山位于
东北地区,经度接近 127°E-128°E;新疆阿尔泰山位于我国西北 85°E-92°E;福建武夷山位于东部偏南,
经度在 115°E-120°E附近;云南玉龙雪山位于西南,经度约 100°E左右。因此最可能是吉林长白山。答案:
A。
高二地理 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页
{#{QQABCQQUggAgApAAAAhCAQHgCEEYkBCACAgGwAAcIAABARNABAA=}#}
9.答案:C
解析:我国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以运动方向为参照)。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流
会偏向东岸,导致东岸:水流集中、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易坍塌,河床变深);西岸:水流偏离、流速慢,
以堆积为主(形成浅滩,适合开垦)。选 C。
10.答案:D
解析:若为断层:需出现岩层“断裂+明显位移”(如岩层上下错开、断块凸起/凹陷),但景观中无此类迹
象,排除 A、C;观察图片四姑娘山沉积岩层因受力呈现连续弯曲形态,符合褶皱构造特征,又因四姑娘山
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原本水平的沉积岩层发生弯
曲变形,最终形成褶皱构造,因此选 D。
11.答案:B
解析:胶凝材料需具备碳酸盐成分(烧制后形成碱性胶结物质),石灰岩是天然碳酸盐岩,是理想的胶凝材
料原料。蛏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石灰岩一致,当地采用蛏壳烧制胶凝材料,核心原因是缺乏天然石灰岩资
源;砂页岩(沉积岩,非碳酸盐)、黏土岩(主要成分高岭石、蒙脱石)、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均不含
碳酸盐,无法替代石灰岩作为胶凝材料原料,故选 B。
12.答案:C
解析:雷州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6月进入前汛期,降水集中且频繁。含盐河砂中的盐分遇雨水溶解后,
会随水分渗透到灰浆内部;雨后气温回升,水分蒸发,盐分在灰浆缝隙中结晶膨胀,反复破坏灰浆的黏结结
构,导致建筑物(如墙体、屋顶)出现开裂、脱落。1月(旱季,降水少,盐分稳定)、4月(降水较少,盐
分活动弱)、11月(秋末,降水减少,气温下降,盐分结晶作用弱),故选 C。
13.答案:D
解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D正确。
14.答案:C
解析:①为石灰岩(沉积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侵入了石灰岩等沉积岩层,说明石灰岩形成
时间早于花岗岩,A错误;②岩层向上拱为背斜成谷,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
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
面形成,C正确;根据沉积岩岩层从下到上岩龄由老到新的原则④的形成早于①,D错误。故选 C。
15.答案:D
解析:太行山核心地表特征是“山体陡峭、峡谷纵横”,挂壁公路“贴崖”是利用悬崖空间避开峡谷阻隔,
“穿洞”是克服陡峭山体的地形障碍,与选项 D直接匹配;选项 A“喀斯特峰林”集中于云贵高原,与太行
山无关。选项 B是黄土高原典型特征,选项 C描述的是东南丘陵典型特征,非太行山。
16.答案:B
解析:太行山地表崎岖,“地形平缓”是聚落选址的核心因素便于建筑修建、耕地开辟。河谷阶地(由河流
沉积形成,地形平坦且靠近水源)是太行山区最典型的聚落分布区;图示聚落位于山坡缓地(坡度较小,符
合“地形平缓”的共性),B正确;选项 A(悬崖顶部)、C(隧道内)因“地形险峻、空间狭窄”,无法满
足聚落“居住、生产、生活”的长期需求;选项 D山顶平台仅为古代少量防御性山寨的选址,并非现代聚落
首选地。
17.(1)(6分)
答案:板块挤压抬升造洼地(1分)→积水成湖(1分)→风力和流水沉积物加厚(1分)→板块挤压抬升
湖退,黄土出露(1分)→风力沉积加厚黄土沉积物,流水侵蚀成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2分)
解析:考察“材料信息提取与时序梳理”能力,需紧扣材料中关键时间节点,约 6500万年前起,印度板块
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引发区域不均匀构造抬升——周边山地隆起,中间形成低洼盆地(洼地),奠
定地形基础;约 2200万-800万年前,中间低洼地带积水形成“黄土古湖”,干寒期沙尘入湖沉积(西
粗东细),暴雨期山洪携带泥石堆积,形成层状结构;约 1500万年前,构造抬升加剧,古湖湖底抬高,
湖水东泄;约 800万年前,古湖完全干涸,黄土出露地表;第四纪以来,持续的风力补充沉积与流水
侵蚀,最终形成如今的黄土高原地貌。避免遗漏核心地质事件。
高二地理 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页
{#{QQABCQQUggAgApAAAAhCAQHgCEEYkBCACAgGwAAcIAABARNABAA=}#}
17.(2)(6分)
答案: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孔隙多、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易被外力破坏;(2分)黄土高
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冲击力强,持续下切、侧蚀地表,形成沟谷;(2 分)历史上人
类活动(如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进一步加剧流水侵蚀,扩大沟壑规模。(2分)
解析:考察“成因综合分析”能力,需结合材料中“流水侵蚀”的关键信息,联动课本中“黄土特性”“气
候特征”“人类活动”等知识点,形成“物质—动力—人为”的三维成因逻辑。
17.(3)(6分)
答案: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2分)
治理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种植油松、沙棘等耐旱固土植被;(2分)工程措施:在沟谷
修建淤地坝,在缓坡改造梯田;(2分)农业技术措施:推广等高耕作、秸秆还田。(2分)(从生物、
工程、农业技术措施角度作答,任答到两点得 4分,两点都从一个角度作答得 2分。)
解析:问题判断依据:材料明确提及“第四纪以来持续的流水侵蚀作用”,且根据已学内容得知黄土具有“土
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且黄河及其支流流经该区域,判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措施:
生物措施针对植被破坏加剧侵蚀的问题,通过植被固土减流;工程措施直接削弱流水侵蚀强度(淤地
坝拦沙、梯田减缓坡度);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黄土层的破坏,注意等高耕作是指不改变原
有缓坡地形,仅调整耕作方向(顺等高线耕作)形成“隐形挡水带”,减缓地表径流速度。
18.(1)(4分)
答案: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平原地带);北岛多于南岛。(每点 2 分,任意两点得 4
分)
解析:考察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先总体描述是否均匀,再说明哪里多哪里少,结合图文材料,新
西兰城市集中于沿海区域,且北岛多于南岛,原因是沿海地形相对平坦,且海运便利,利于城市发展,
且北岛气候条件更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所以城市集中分布在北岛。
18.(2)(6分)
答案:原因: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多火山。
(2分)
旅游内容:观赏火山地貌景观(如火山锥、火山口湖等);利用火山地热资源开展温泉疗养、地热景
观游览;参与火山相关的科学科普活动(如了解火山成因、地质演化等)。(任答 2点得 4分)
解析:从板块构造角度解释火山成因;火山旅游围绕“地貌观赏”“地热利用”“科学科普”等维度展开。
18.(3)(4分)
答案:怀卡托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2分)河流入海口处地形起伏较大(海
底坡度较陡),泥沙不易沉积;(2分)河口受西风带影响,风浪较大,潮汐作用强,将河流携带至
河口的泥沙不断冲刷、搬运,阻碍三角洲的形成。(2分)(任意两点得 4分)
解析:三角洲形成需“充足泥沙来源”和“利于沉积的地形条件”。怀卡托河含沙量小(植被保持水土)、
入海口沉积条件差(地形陡),河口潮汐作用强,故无明显三角洲。
18.(4)(6分)
答案:第四纪时期,南岛西南部纬度较高,被冰川大规模覆盖,冰川强烈的刨蚀作用下原本平直的海岸被切
割成曲折,并形成 U形谷;(2分)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海水入侵,淹没 U形谷,最
终形成峡湾。(2分)
解析:峡湾为“冰川侵蚀+海水入侵”的产物,需依次阐述“冰川侵蚀成 U形谷”“冰川消融”“海水入
侵淹没”三个关键过程。
19.(1)(2分)
答案:所属岩石类型:变质岩。
简析:根据材料岩石类型由成因判定:和田玉经变质作用形成,属变质岩。
高二地理 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页
{#{QQABCQQUggAgApAAAAhCAQHgCEEYkBCACAgGwAAcIAABARNABAA=}#}
19.(2)(6分)
答案:最可能出露籽料的是③处。(2分)理由:③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平
坦,(2分)河流流速骤减,利于密度大的玉块沉积富集。(2分)
简析:根据材料得知籽料形成的核心是“河流搬运+流速减缓沉积”。①②位于高山峡谷,流速快,难以沉
积;④位于下游沙漠区,多为季节河,搬运能力弱;③处于出山口,地形过渡带,流速骤减,符合籽
料富集的地形条件。
19.(3)(6分)
答案:①合理管控开采规模,防止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②强化生态保护,对开采区域开展植
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程,减轻对昆仑山及河流生态的影响;③延长产业链,发展和田玉深加工(如
雕刻、首饰制作)、文创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④融合文旅发展,依托丝绸之路文化、昆仑山地貌,
打造“玉石+旅游”特色产业;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玉石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
率。(任答 3点得 6分)
简析:本题考察区域可持续发展,可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角度结合区域特征提出,新疆昆仑山—塔里木盆地
南缘生态脆弱,可持续开发需兼顾“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经济升级”。通过控制开采、生态治理保
障生态安全;通过产业延伸、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二地理 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页
{#{QQABCQQUggAgApAAAAhCAQHgCEEYkBCACAgGwAAcIAABARNABAA=}#}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地 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校开展“探索节气里的地球运动”主题学习,结合2024年12月6日大雪节气,同学们展示了相关作品(下图为学生设计的大雪海报图和二十四节气轮盘)。读图完成1-2题。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成果,其划分主要依据
①月球绕地球运动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 ③地球自转周期 ④物候与农事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大雪节气前后的地理现象,推断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千里冰封”的景象
B.南极地区此时出现极夜现象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东北进入农闲季,人们在户外表演二人转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展任务。2024年4月30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3-4题。
3.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太阳运动线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4.驻留期间,北京(约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A.先变大后变小 B.持续变小 C.持续变大 D.先变小后变大
摄影爱好者在北半球某地朝西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M日及其前、后第5天的同一时刻。图2为合成后的照片(显示M日与前、后第5天太阳位置几乎重叠),图3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太阳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轨道上标注①②③④,①靠近近日点,③靠近远日点)。据此完成5-6题。
5.M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可能是图3中的
A.④ B.③ C.② D.①
6.若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20点,此时对全球日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新的一天占全球1/4 B.旧的一天占全球1/2
C.全球处于同一天 D.新的一天占全球3/4
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山地拍摄日出景观,下图是他在不同日期拍摄的两幅照片。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
A. 12小时和10小时 B. 12小时和7小时
C. 14小时和10小时 D. 12小时和9小时
8.推测该山最可能是
A.吉林长白山 B.新疆阿尔泰山 C.福建武夷山 D.云南玉龙雪山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平直河流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由南向北)。村民发现,每年雨季过后,河岸某一侧会新增大片浅滩,适合开垦耕地:另一侧河岸则常出现坍塌。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9.关于该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岸坍塌现象主要出现在西岸
B.适合开垦耕地的区域多分布于东岸
C.长期侵蚀作用下,东岸河床深度通常大于西岸
D.水流偏向东岸,是东岸形成浅滩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蜀山皇后四姑娘山部分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0.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构造及形成原因分别是
A.断层、地壳水平张力作用 B.褶皱、地壳垂直升降作用
C.断层、岩浆活动抬升作用 D.褶皱、地壳水平挤压作用
我国华南雷州半岛传统建筑中,“贝灰浆”是常用复合灰浆,其胶凝材料由当地红树林区的蛏壳(主要成分碳酸钙)烧制而成,填料为附近河流的河砂,还会加入红糖、稻草增强黏结性。当地河砂因受海水倒灌影响,含盐量较高,若直接使用未清洗的河砂,建筑物易因环境变化受损。据此完成11-12题。
11.“贝灰浆”的胶凝材料采用蛏壳烧制,主要是因为当地较缺乏
A.砂页岩 B.石灰岩 C.黏土岩 D.玄武岩
12.过去当地直接使用含盐河砂修建的建筑物,受损概率最高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6月 D.11月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绘制的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主要与下列哪种地质作用相关
A.原有岩石受变质作用形成 B.地表岩石受外力风化侵蚀
C.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D.地壳深处岩浆侵入冷凝
14.图中
A.①岩石形成时间晚于花岗岩 B.②处是向斜成谷
C.③岩石形成早于上方侵蚀面 D.④的形成晚于①
太行山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山体陡峭,峡谷纵横,地表崎岖。当地先民为突破地形阻隔,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挂壁公路”(如图),公路多贴崖延伸,部分路段穿洞而过,成为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据此完成15-16题。
15.太行山挂壁公路“贴崖开凿、穿洞延伸”的布局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哪种地表形态影响
A.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峰林 B.潜蚀地貌发育,支离破碎
C.低山丘陵,沟谷交错 D.地形崎岖,峡谷纵横
16.结合图示及太行山地表形态特征,挂壁公路沿线的聚落
A.多分布在悬崖顶部,以获得开阔视野 B.既见于山坡缓地,也常选河谷阶地
C.主要位于公路隧道内,利用人工空间避灾 D.出现在山顶平台,依托险要地形防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8分)
黄土高原的形成始于板块运动的长期驱动,且核心是“局部差异抬升”,约6500万年前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引发该区域不均匀的构造抬升,周边山地先逐渐隆起,中间区域因抬升速度慢、幅度小,形成相对低洼的盆地或洼地,为后续地貌演化奠定了关键的地形基础。
随着板块碰撞引发的构造运动持续推进,约2200万-800万年前,前期形成的“中间低洼地带”逐渐积水,形成广阔的“黄土古湖”。气候呈现“干寒与温暖交替”的特点:干寒时期,狂风将湖西岸沙漠的沙尘吹入湖中沉积,因沙尘搬运距离不同,形成“西粗东细”的土层:暴雨季节,周边山地的山洪携带山石、粗沙涌入湖边,与湖底沙尘交替堆积,形成泥石混合的层状结构。
约1500万年前,板块碰撞引发的构造抬升进一步加剧,原本低洼的古湖湖底开始缓慢抬高。随着湖底持续抬升,湖水失去蓄水空间,逐渐向东泄流。至约800万年前,古湖完全干涸,湖底沉积的厚层黄土彻底出露地表。第四纪以来持续的风力补充沉积出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黄土层,再加上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塑造出如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如图10)
(材料主要来源:《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科学出版社,1998),《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1)根据材料,按时间顺序指出黄土高原区域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6分)
(2)结合材料分析如今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主要成因。 (6分)
(3)结合材料判断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 (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北岛、南岛及众多小岛组成,首都惠灵顿;领土多岛屿与山地。北岛分布有大量火山,怀卡托河是新西兰最长河流,被誉为“新西兰母亲河”,发源于北岛中部山峰,向西北穿越怀卡托平原后注入海洋,流域内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良。南岛西南部因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地貌。
(1)描述新西兰主要城市的分布特征。 (4分)
(2)说明新西兰多火山的原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6分)
(3)分析怀卡托河入海口未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4分)
(4)分析南岛西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地貌的原因。 (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4分)
和田玉主产于新疆昆仑山北麓及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如玉龙喀什河),这里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积累了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富含镁质的白云岩碳酸钙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厚层白云岩;后随板块运动,白云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转化为白云质大理岩。
约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白云质大理岩元素重组、晶体重构,形成透闪石集合体(和田玉原生矿),多分布于昆仑山3000-5000米变质岩带。新生代昆仑山持续抬升,原生矿经冻融、氧化等风化作用破碎,夏季冰川融水与暴雨洪流将玉块搬运至河流。流水搬运中,玉块磨圆并因密度大被分选,在河道转弯处、河漫滩等流速减缓区富集,形成次生矿(籽料,当前主要开采对象)。近年和田玉开采规模扩大引发系列问题,当地正在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策略。
(材料主要来源:《新疆于田赛底库拉木和田玉矿床成因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
(1)结合和田玉的形成过程,判断和田玉所属的岩石类型。(2分)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可能有和田玉籽料出露的是哪一处?请说明判断理由。(6分)
(3)结合新疆昆仑山一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区域发展特征,为和田玉的可持续开发提出合理策略。(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