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二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复习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外拓展
四
课堂评价
五
课堂总结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景与丰富物产,进一步认知祖国东北林区的自然资源价值,增强对祖国山河多样性的认同。
体会课文结尾 “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对小兴安岭的赞美,理解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传承 “珍视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的文化内涵,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积累文中描写四季景物的生动语句,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其表达作用,并尝试用 “像……”“有的…… 有的……” 句式仿写句子。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读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静谧,以及结尾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感受散文语言的感染力与节奏感。
分析课文第 3-5 自然段,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梳理小兴安岭夏、秋、冬三季的核心景物及特点,培养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梳理全文总起—分述— 总结的结构,理解 总—分—总的写作思路,能清晰概括小兴安岭的整体特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通过对比四季景物的差异,学会从 自然景观、物产资源 两个维度分析文本,提升辩证思维与多角度思考能力。
品读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的语句,想象视觉画面,感受夏日林区的繁茂之美与朦胧之美。分析相关语句,体会奉献的内涵,感受物产丰收的生活之美;通过雪花在空中飞舞、黑熊冬眠、松鼠散步的描写,感受冬日林区的静谧之美与生命活力。结合全文,体会小兴安岭四季 各有特色、皆为美景的整体审美价值,激发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兴趣与审美判断能力,学会发现身边景物的独特之美。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第2自然段的?
谈季节总印象——找季节特有景物——品味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默读3~5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每一个季节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样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树林枝叶茂密
夏天的小兴安岭
三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的景象,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写出了被浓雾笼罩的整片森林宛如仙境一般的美。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体现了树木的繁茂和阳光照射树林的别样景致。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我会想到: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争奇斗艳。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物产丰富
秋天的小兴安岭
景色美丽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黑熊躲进自己的洞里冬眠。紫貂捕捉野兔当美餐。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动物可爱
冬天的小兴安岭
雪厚、风大
紫貂捕野兔
黑熊冬眠
松鼠散步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
说一说: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课后第三题)
小组讨论
我会选择秋天。因为秋天的小兴安岭树叶密密层层,有金黄的,有翠绿的,五颜六色。森林里,地下是一层软软的落叶,树上满是甜甜的水果,我们可以采蘑菇、木耳,寻找珍贵的人参。
从景物和景物的样子两方面,运用积累的词语,介绍喜欢的季节。
结构梳理
总起 ——树多、景美
分述
总结
春:树木、积雪、溪水、小鹿
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树木、落叶、野果、菌类、药材
冬:雪、树木、西北风、动物
——美丽的花园、巨大的宝库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拓展延伸
小兴安岭的四季这么美,我们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
看看课本上的四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四幅图分别是哪个季节的。
随堂练习
一、小练笔
用“有的……有的……”写一段燕子的活动。
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说话,有的在屋檐下造房子。
春天的小兴安岭( ),夏天的小兴安岭( ),秋天的小兴安岭( ),冬天的小兴安岭( )。
二、一年四季,小兴安岭的景色各有不同。请根据季节特点来选择。
A.白雪皑皑 B.落叶纷飞
C.冰雪消融 D.枝繁叶茂
C
D
B
A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案
一、素养目标
(一)文化自信
深入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景与丰富物产(如夏天的野花、秋天的山葡萄、冬天的珍稀动物),进一步认知祖国东北林区的自然资源价值,增强对祖国山河多样性的认同。
体会课文结尾 “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对小兴安岭的赞美,理解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传承 “珍视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的文化内涵,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语言运用
积累文中描写四季景物的生动语句(如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酸甜可口”“又松又软”),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理解并掌握比喻(“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拟人(“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其表达作用,并尝试用 “像……”“有的…… 有的……” 句式仿写句子(如描写动物活动、景物特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读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静谧,以及结尾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感受散文语言的感染力与节奏感。
(三)思维能力
分析课文第 3-5 自然段,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梳理小兴安岭夏、秋、冬三季的核心景物(夏天:树木、雾、野花;秋天:树叶、野果、药材;冬天:雪、动物)及特点,培养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梳理全文 “总起(树多景美)— 分述(四季特点)— 总结(花园与宝库)” 的结构,理解 “总 — 分 — 总” 的写作思路,能清晰概括小兴安岭的整体特点(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培养逻辑思维与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通过对比四季景物的差异(如夏天的 “绿” 与秋天的 “黄”“苍翠”、冬天的 “静” 与春天的 “动”),学会从 “自然景观”“物产资源” 两个维度分析文本,提升辩证思维与多角度思考能力。
(四)审美创造
品读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的语句(“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想象 “浓绿遮天”“浓雾缭绕” 的视觉画面,感受夏日林区的繁茂之美与朦胧之美。
分析秋天 “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 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的语句,体会 “奉献” 的内涵,感受物产丰收的生活之美;通过 “雪花在空中飞舞”“黑熊冬眠、松鼠散步” 的描写,感受冬日林区的静谧之美与生命活力。
结合全文,体会小兴安岭四季 “各有特色、皆为美景” 的整体审美价值,激发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兴趣与审美判断能力,学会发现身边景物的独特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小兴安岭夏、秋、冬三季的景物及特点,理解 “总 — 分 — 总” 的课文结构。
积累生动语句,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词句(如 “封”“浸”“献出”)品味四季景物的独特美感,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文本特点,尝试运用所学句式与修辞手法进行简单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方法: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第 2 自然段的?”(引导学生回顾 “谈季节总印象 — 找季节特有景物 — 品味关键词句 — 有感情朗读” 的学习方法)
巩固旧知:出示春天景物图片,指名背诵第 2 自然段,集体评价朗读效果,唤起对春天小兴安岭 “生机勃勃” 特点的记忆。
引入新课:过渡:“小兴安岭的春天充满生机,那它的夏、秋、冬又有怎样的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走进小兴安岭的另外三个季节。”
(二)精读课文,品味四季(20 分钟)
自主学习,梳理景物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关注关键词句(如 “葱葱茏茏”“酸甜可口”“又松又软”)。
分组交流,品味细节
按 “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 分组,每组聚焦一个季节,结合表格内容讨论:“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景物?这些词句好在哪里?”
每组推选代表分享,教师引导深入分析:
夏天(第 3 自然段):
分析 “封”“挡”“遮”:提问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中,‘封’字能不能换成‘盖’?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封” 更能表现枝叶茂密、不留缝隙的特点,突出夏天树木的勃勃生机)
品味 “浸”:“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让学生想象 “浸” 的画面(如物体浸泡在水中),感受浓雾笼罩森林的朦胧美感。
赏析比喻句:“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提问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野花颜色多、数量多的特点,感受比喻手法的生动性)
指名有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夏天的繁茂与热闹。
秋天(第 4 自然段):
抓 “颜色变化”:“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引导学生想象 “金黄与苍翠交织” 的画面,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品 “献出”:“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 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提问 “‘献出’体现了森林怎样的特点?”(体会森林物产丰富,像 “宝库” 一样无私奉献,暗含作者对森林的赞美)
集体朗读,读出秋天的丰收喜悦。
冬天(第 5 自然段):
析 “雪的特点”:“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让学生用手比划 “没过膝盖” 的厚度,感受雪的厚实与柔软。
赏 “动物活动”:“黑熊躲进自己的洞里冬眠”“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提问 “这些描写让你觉得动物们怎么样?”(体会拟人手法赋予动物的可爱,感受冬天林区的静谧与生机并存)
分组朗读,读出冬天的静谧与趣味。
学习结尾(第 6 自然段)
指名朗读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提问:“这句话总结了小兴安岭的哪两个特点?‘美丽的大花园’对应什么?‘巨大的宝库’对应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特点是 “景色诱人”“物产丰富”;“大花园” 对应四季美景,“宝库” 对应丰富物产)
集体齐读,读出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理解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的作用。
(三)梳理结构,拓展延伸(12 分钟)
结构梳理
出示课文结构图谱(总起 — 分述 — 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
总起(第 1 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树多,像 “绿色的海洋”;
分述(第 2-5 自然段):按季节顺序写春、夏、秋、冬的景物与特点;
总结(第 6 自然段):赞美小兴安岭是 “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提问:“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 “总 — 分 — 总” 结构能让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小组讨论
出示讨论话题:“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课后第三题)
要求: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从 “景物特点”“个人感受” 两方面分享,尽量用上积累的词语(如 “葱葱茏茏”“酸甜可口”)。
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 1-2 名代表发言,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表达独特想法(如 “选秋天,因为能品尝山葡萄、采蘑菇”“选冬天,因为能看雪景、观察松鼠”)。
拓展延伸
过渡:“小兴安岭的四季很美,我们的家乡也有四季变化,哪个季节最美呢?”
出示课本中的家乡四季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四幅图分别是哪个季节的?”
鼓励学生用几句话描述家乡某一季节的美景,模仿课文 “找景物、说特点” 的方法,为后续写作积累素材。
(四)随堂练习,巩固提升(5 分钟)
(五)布置作业(3 分钟)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1-2 段)。
模仿课文第 2-5 自然段的写法,用几句话描写家乡某一季节的景物(如 “家乡的秋天,桂花盛开了,香气飘满整个小区,银杏叶像小扇子一样落下来”)。
查阅资料,了解小兴安岭的其他自然资源(如矿产、珍稀动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 — 分 — 总
总起(第 1 段):树多→“绿色的海洋”
分述(第 2-5 段):
季节 核心景物 特点 印象
夏天 树木、雾、野花 葱葱茏茏、浓雾缭绕、五颜六色 繁茂
秋天 树叶、野果、药材 色彩鲜明、物产丰富 丰收
冬天 雪、动物 雪厚松软、动物有趣 静谧
总结(第 6 段):“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同步练习
下列选项中,对小兴安岭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我国华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中北部)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
答案:B解析:根据课文及课件内容,小兴安岭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中北部,属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
课文按照( )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其中春天重点描写的景物不包括( )。
时间(季节变换);树木、积雪、小溪
空间;小鹿、野花、太阳
时间(季节变换);黑熊、紫貂、松鼠
空间;山葡萄、榛子、人参
答案:C解析:课文以 “春、夏、秋、冬” 季节变换为顺序展开描写,属于时间顺序;春天重点描写了树木(抽出新枝、长新叶)、积雪(融化)、小溪(淙淙流淌)、小鹿(散步、喝水、欣赏影子),黑熊、紫貂、松鼠是冬天描写的动物,山葡萄、榛子、人参是秋天的物产,野花、太阳是夏天的景物,故第二空选 C 选项中的 “黑熊、紫貂、松鼠”。
请结合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
答案:(1)比喻 (2)拟人 (3)比喻
解析:(1)句将 “连成一片的树林” 比作 “绿色的海洋”,(3)句将 “开满野花的草地” 比作 “美丽的大花坛”,均运用比喻手法;(2)句中 “散步”“欣赏” 是人的动作,赋予小鹿人格化特征,运用拟人手法。
课文结尾写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句话中,“美丽的大花园” 体现了小兴安岭的( )特点,“巨大的宝库” 体现了小兴安岭的( )特点。
物产丰富;景色优美
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气候适宜;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气候适宜
答案:B解析:课文中 “春、夏、秋、冬” 四季的美景(如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色彩、冬天的静谧)体现了小兴安岭 “景色优美”,对应 “美丽的大花园”;而秋天的山葡萄、榛子、蘑菇、人参等物产,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体现了其 “物产丰富”,对应 “巨大的宝库”。
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关于小兴安岭四季特点的填空。夏天的小兴安岭,树木长得( ),( )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秋天的小兴安岭,森林向人们献出了( )的山葡萄和( )的榛子;冬天的小兴安岭,地上的雪( ),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答案:葱葱茏茏;密密层层;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厚厚的
解析:根据课文第 3 自然段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第 4 自然段 “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第 5 自然段 “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可提取对应词语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