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
1840
五四运动
1919
新中国成立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
由无产阶级领导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油画《北大钟声》
自主学习1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和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问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希望——中华民国成立
落差——袁世凯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问题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和主要阵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陈独秀在卷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任教于北大的老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者。
陈独秀
蔡元培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此,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死后,她被当做女子的道德楷模。于是乎,一个19岁的订了婚的少女想学她的方法,然绝食七天没有却成功。很多人为失掉了一个道德模范感到遗憾。
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予以批驳。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问题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③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更多人接受了新思想。
问题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排名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统计结果如下:
1923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
排名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14 孔子 1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②新文化运动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自主学习2
1.五四运动为何会爆发?(导火线)
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爱国学生们提出了怎样的口号和要求?他们先后采取怎样的斗争方式?
3.从6月起,运动的主力和中心(城市)有什么变化?
4.为何说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斗争结果如何)
油画《红潮——五四运动》
问题1:五四运动为何会爆发?(导火线)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凡尔赛宫
巴黎和会现场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
左起:陆征祥(团长)、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
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
——1919年5月2日《辰报》《外交警报 敬告国人》
1919年5月2,《晨报》刊登了《外交警报 敬告国民》一文,证实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5月3日晚,《京报》主笔邵飘萍在北大法科礼堂演讲,讲述了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上千学生群情激愤。北大法律系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破衣襟,血书——“还我青岛”!不少学生写下了遗嘱,他们相约第二天举行示威,以表达愤慨。
《京报》主笔邵飘萍
北大法律系学生谢绍敏
问题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和地点;爱国学生们提出了怎样的口号和要求?他们先后采取怎样的斗争方式?
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
1919年5月4日
北京
时间
地点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口号
要求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斗争方式
①示威游行;
②举行总罢课。
五四运动的扩大
5月4日,游行队伍前往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曹汝霖闻讯躲藏起来。愤怒的学生遂火烧赵家楼,痛殴正在曹家的章宗祥,震动全国。
商人罢市后的上海南京路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声援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济南、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学生纷纷起来响应,先后举行罢课。
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为声援被捕学生,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京、唐山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风潮,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11日,陈独秀等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
问题3:从6月起,运动的主力和中心(城市)有什么变化?
学生
工人
北京
上海
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问题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斗争结果如何)
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的性质:
结合材料和课本,说一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北大学生罗家伦)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运动中的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新京报书评周刊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精神的丰碑
“五四”,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符号。这一天,不仅是青年人自己的节日盛会,也是纪念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的日子。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