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是关于几类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细菌病毒)是生物的原因是它能独立自主的完成繁殖过程
B.蓝细菌与衣藻细胞中都不含叶绿体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硝化细菌与变形虫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具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
D.大肠杆菌和发菜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及核糖体等
2.2025年,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为践行“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应持有的正确认识是( )
A.饮食中元素种类越多所含能量越高
B.饮食中用糖代替脂肪即可控制体重
C.无氧运动比有氧运动更有利于控制体重
D.在生活中既要均衡饮食又要适量运动
3.下列对生物体有机物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淀粉酶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和O
B.糖原、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C.多肽链可在链内形成氢键
D.多糖、蛋白质和固醇可参与组成细胞结构
4.关于蛋白质、磷脂和淀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组成元素都有C、H、O、N
B.蛋白质和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C.蛋白质和淀粉都是细胞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D.磷脂和淀粉都是生物大分子
5.化学元素含量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 B.哺乳动物缺钙会出现抽搐症状
C.人体缺铁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症 D.人体缺Na+会引发肌肉酸痛
6.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可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乙醚)进行提取。它的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疟原虫的生物膜结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青蒿素不会影响疟原虫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等功能
C.黄花蒿细胞和疟原虫细胞的边界是不同的
D.黄花蒿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7.无机盐对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缺铁会直接引起( )
A.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B.肌肉抽搐
C.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 D.甲状腺肿大
8.蛋白质是结构和功能多样的生物大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二硫键的断裂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B.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影响其功能
C.用乙醇等有机溶剂处理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D.利用科技手段可以获得氨基酸序列改变的蛋白质
9.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最能体现生态系统的( )
A.整体性 B.独立性 C.稳定性 D.层次性
10.某同学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浆中的蛋白质。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稀释鸡蛋清作样液 B.在常温下检测
C.用未加试剂的样液作对照 D.剩余豆浆不饮用
11.罗伯特森(J.D.Robertson)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细胞膜结构模型。下列不属于该模型提出的基础的是( )
A.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和胆固醇
B.据表面张力研究推测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C.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三层结构
D.细胞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2.如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2种a,5种m,4种b
B.若a为核糖,则m有5种,分别是A、T、G、C、U
C.大肠杆菌中b共有8种,a有2种,m有5种
D.若m为腺嘌呤,则b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酸或腺嘌呤脱氧核酸
13.下列与人们饮食观念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脂质会使人发胖,不要摄入
B.谷物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C.某些食物含有DNA,这些DNA片段不能被消化分解
D.食用动物和植物类食物均能获得脂类营养物质
14.下列关于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两侧都是由亲水性的物质组成的
B.细胞内各种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生物膜上的糖被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D.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主要由其上的磷脂决定的
15.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人体呼吸道感染的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具有和细菌相同的细胞结构
B.肺炎支原体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光合自养型生物
C.肺炎支原体细胞中无核酸
D.肺炎支原体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6.下列关于有机物鉴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向新榨的苹果匀浆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摇匀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将等量的0.1g/mLNaOH溶液和0.01g/mLCuSO4溶液混合后摇匀加入到新榨的2mL豆浆中,可以鉴定豆浆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煮开后冷却的豆浆,会出现紫色
D.滴加苏丹Ⅲ染液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的颜色
17.2025年初甲型流感再次席卷而来,流行株以H1N1病毒为主。奥司他韦是治疗甲流的首选药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培养H1N1病毒
B.蛋白质、H1N1病毒和细菌均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奥司他韦可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来抑制H1N1病毒增殖以减轻症状
D.H1N1病毒的核酸初步水解后产物为4种核糖核苷酸
18.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B.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19.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是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比①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①③⑤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④⑥
20.趋磁细菌是一类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作定向运动并在体内形成纳米磁性颗粒-磁小体的细菌,医疗领域认为趋磁细菌可用于生产磁性定向药物或抗体等。趋磁细菌生活在富含有机质和低氧的环境中。以下有关该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趋磁细菌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拟核内的环状DNA分子上
B.趋磁细菌和真核细胞统一性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趋磁细菌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D.趋磁细菌细胞内有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或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21.研究表明,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表面的棘突蛋白(S蛋白)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定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CE2),并与之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再通过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
C.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入侵细胞,这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
D.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可抑制病毒感染
22.油菜种子在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子形成过程中,曲线交点表示可溶性糖与脂肪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
B.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所有细胞中的脂肪均可以大量转化糖
C.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增强,细胞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上升
D.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增多
23.“红伞伞、白杆杆”是人们对云南毒蘑菇毒蝇伞的描述,其含有的主要毒素鹅膏蕈碱是一种双环状肽,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鹅膏蕈碱是一种双环状八肽
B.除R基外,鹅膏蕈碱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鹅膏蕈碱经高温处理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氨基酸形成鹅膏蕈碱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44
24.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亲子鉴定等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图是一幅DNA指纹技术应用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指纹能用于案件侦破,原因是个体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
B.DNA指纹显示,受害者和嫌疑人1、2、3与发现的样品中DNA有相同的区域
C.DNA指纹显示,嫌疑人2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受害人DNA彻底水解产物有5种
D.罪犯样品和怀疑对象1、2、3进行DNA指纹比对,怀疑对象1最可能是罪犯
25.以下说法支持“碳是生物的最基本元素”的依据是( )
A.各种生物大分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C
B.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称为“碳水化合物”
D.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C元素
26.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与细胞内某些膜之间可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
B.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协助离子跨膜运输
C.细胞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均匀对称地分散在脂质中
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
27.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苷酸
B.DNA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和空间结构多种多样
C.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不含RNA
D.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28.谷胱甘肽是一种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小分子活性肽。谷胱甘肽中的巯基(-SH)为其活性基团,易与某些药物、毒素等结合,使其具有整合解毒的作用,其在人体中还可发挥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谷胱甘肽中必定含有C、H、O、N、S五种元素
B.组成谷胱甘肽的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
C.谷胱甘肽具有多种功能是因其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
D.多吃富含谷胱甘肽的食物可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29.在一定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去除沉淀后的溶液蓝色变浅,测定其吸光值可用于计算葡萄糖含量。下表表示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样本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样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吸光值 0.616 0.606 0.595 0.583 0.571 0.564
葡萄糖含量//(mg·mL ) 0 0.1 0.2 0.3 0.4 0.5
A.反应液去除砖红色沉淀后蓝色变浅与斐林试剂的乙液有关
B.吸光值大小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及斐林试剂的用量有关
C.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600,则其葡萄糖含量大于0.2mg mL
D.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含量越低,去除沉淀后溶液的蓝色越深
30.某直链状的十肽分子式为C34H41O17N12,其水解后变成了以下3种氨基酸。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十肽含有9个肽键
B.合成1分子该十肽,需要2分子b物质
C.该十肽分子共有3个游离的氨基
D.该十肽水解成这3种氨基酸脱去9分子水
二、解答题
31.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原核生物,其黏附于宿主细胞膜表面后可模仿宿主细胞膜结构,逃逸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慢性感染和无症状携带。如图为MP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MP与病毒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别是 。
(2)广谱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增殖,但支原体对其并不敏感,推测青霉素作用于细菌的 (填结构)。但作用于核糖体组分小亚基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抑制支原体和细菌的增殖,却不会抑制人体细胞的增殖,原因可能是 。
(3)肺炎支原体能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滑行移动,但它不具备鞭毛或纤毛结构。科研人员发现,该运动依赖一种膜蛋白复合结构(附着器)。
①附着器由几十种蛋白质协同构成,其中某些蛋白还参与对外界黏附物质的识别。由此推测,MP细胞膜上的附着器不仅具有机械运动的功能,还承担 的功能。
②肺炎支原体的滑行能力对其感染宿主组织至关重要,请分析该特征对其生存的意义: 。
32.下图1为糖类的概念图,图2是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 。
(2)如果长期偏爱高糖膳食,图2过程会加强而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脂肪由脂肪酸和X 组成的。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的实验中,用 染液染色,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 色的脂肪颗粒。
33.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语言功能障碍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主流学说认为是一种由770个氨基酸组成,分布于神经细胞膜的跨膜蛋白APP在β和γ两种分泌酶的作用下被连续水解得到多肽单体β-AP(Aβ),这些单体可进一步发生沉淀和聚集反应形成β-淀粉样蛋白,如图1所示。大量β-淀粉样蛋白在脑神经细胞外沉积,影响了神经小胶质细胞(MC细胞)的功能。MC细胞接收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信号后,会合成并分泌大量IL-1蛋白,诱发炎症,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在病理状态下APP经异常加工形成β-淀粉样蛋白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状态下,α分泌酶与γ分泌酶在正确位置对蛋白质进行剪切,得到可溶性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由于β分泌酶在 (选填图一中数字)位点的异常剪切,造成所得蛋白质的 发生改变而导致功能被破坏,出现聚集现象。
(2)图二中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分别水解APP形成的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 个肽键,β—淀粉样蛋白的基本单位结构通式为 。
(3)关于A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另一种说法是脑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神经细胞内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Tau蛋白与β-AP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蛋白质的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三、填空题
34.如图A所示的分子结构式为某种核苷酸,已知左上角虚线框中表示的结构为碱基腺嘌呤;图B是某核苷酸链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A中核苷酸的生物学名称是 。
(2)豌豆的叶肉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有A、G、C、T、U五种,那么仅由A、G、C、U4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 种。
(3)图B中5代表 ;与另一种核酸相比,图B结构中特有的碱基中文名称是 。
(4)DNA是 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噬菌体是生物的原因是它能增殖,但是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增殖,A错误;
B、绿藻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细胞中含有叶绿体,B错误;
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变形虫是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
D、大肠杆菌和发菜都是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及核糖体,都以DNA为遗传物质等,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饮食中的能量主要取决于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而非元素种类。例如,脂肪仅含C、H、O三种元素,但单位质量供能最高。元素种类多与能量无关,A错误。糖类和脂肪均可供能,但脂肪储能更高。若用糖代替脂肪但总热量未减少,反而可能因糖分解快导致饥饿感增强,且过量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B错误。无氧运动(如短跑)主要消耗糖原,而有氧运动(如慢跑)能持续分解脂肪供能,更利于减脂和控制体重,C错误。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适量运动促进能量消耗,二者结合是科学控制体重的关键,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纤维素属于多糖,组成元素为C、H、0;淀粉酶是蛋白质,组成元素含C、H、O、N;核酸含C、H、O、N、P。三者均含有C、H、O,A正确;
B、糖原由葡萄糖单体聚合而成,蛋白质由氨基酸单体组成,均为多聚体;但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甘油和脂肪酸并非单体,脂肪也不是多聚体,B错误;
C、多肽链通过链内氢键完成盘曲折叠等,使蛋白质形成空间结构,C正确;
D、多糖(如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如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和固醇(如动物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均可参与细胞结构组成,D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可能含S),磷脂含C、H、O、N、P,淀粉仅含C、H、O,淀粉不含N元素,A错误;
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构成基本支架)和蛋白质(承担膜功能),B正确;
C、植物的储能物质为淀粉和脂肪,动物的储能物质为糖原和脂肪,蛋白质不是主要储能物质,C错误;
D、淀粉是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磷脂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属于小分子,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镁是叶绿素分子的重要组成元素,缺镁会阻碍叶绿素合成,导致叶片发黄,A正确;
B、哺乳动物血钙含量过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过高,会引发抽搐症状,B正确;
C、镰状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属于遗传病,与缺铁无关;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C错误;
D、Na+缺乏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可能引发肌肉酸痛,D正确。
故选C。
6.答案:A
解析:A、“青蒿素可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乙醚)进行提取”,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A正确;
B、根据题干中“青蒿素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攻击疟原虫的生物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以裂解疟原虫,破坏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而生物膜系统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交流等功能密切相关,B错误;
C、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因此不论是植物细胞(如黄花蒿细胞)还是动物细胞(如疟原虫细胞),其细胞边界都是细胞膜,C错误;
D、黄花蒿属于植物,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解析:铁是血红素的必需成分,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A符合题意;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B不符合题意;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与细胞外Na+浓度低有关,C不符合题意;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甲状腺肿大可能与缺碘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A
解析:A、二硫键是连接不同肽链或同一肽链中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化学键,属于蛋白质三级结构的重要维系力。若二硫键断裂,会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A错误;
B、蛋白质的功能依赖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如酶活性中心构象),若空间结构改变(如高温导致的变性),功能会受影响,B正确;
C、乙醇属于有机溶剂,可破坏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导致其空间结构破坏而变性,C正确;
D、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或人工合成基因,可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从而获得新功能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9.答案:A
解析:“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整体性的特征,强调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以系统思维统筹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割裂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A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A、鸡蛋清蛋白质浓度过高,直接使用可能导致反应后黏附试管,用蒸馏水稀释可避免此问题,且稀释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结构,不影响检测结果,A正确;
B、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反应无需水浴或加热,常温下即可直接显色(紫色),B正确;
C、双缩脲试剂的显色反应为紫色,若样液本身颜色较浅(如豆浆),可直接观察颜色变化,无须设置未加试剂的空白对照。实验步骤中未要求对照,C错误;
D、实验室中严禁进食、饮水,以免误将危险物质带入口中,造成中毒或其他安全事故,因此剩余豆浆不可饮用,D正确。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发现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如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组成,这一结论为罗伯特森提出模型提供了物质组成依据,A不符合题意。表面张力实验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这一观点被罗伯特森采纳,成为其模型中“蛋白质层”的理论来源,B不符合题意。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一亮—暗三层结构,是其提出模型的直接证据,C不符合题意。细胞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与罗伯特森描述的静态结构相矛盾,且该实验远晚于罗伯特森模型,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HIV为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SARS病毒也是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因此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1种a(核糖),4种m(A、U、G、C),4种b,A错误;
B、若a为核糖,则构成的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则m有4种,分别是A、U、G、C,B错误;
C、大肠杆菌既含有DNA又含有RNA,因此细胞内含有a五碳糖两种,m含氮碱基5种(A、U、G、C、T),b有8种(4种核糖核苷酸+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正确;
D、若m为腺嘌呤,则b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脂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磷脂参与构成细胞膜,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等,完全拒绝摄入会影响健康,A错误;
B、谷物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多糖,其水解后变为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B错误;
C、食物中的DNA会被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无法以片段形式被吸收,C错误;
D、动物性食物含脂肪(如动物油),植物性食物也含脂类(如植物油、坚果中的脂肪),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排列在外侧且具有亲水性,故生物膜两侧都是由亲水性的物质组成的,A正确;细胞内各种膜的融合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完成,B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C正确;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是由其上的蛋白质决定的,一般来说,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肺炎支原体这一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分类的理解,重点涉及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点。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但具有细胞膜和遗传物质DNA。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寄生型生物,依赖宿主提供营养。
我们逐项分析选项:
A选项: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但不具有和细菌相同的细胞结构,因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这是它与大多数细菌的重要区别。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肺炎支原体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属于异养型生物,不是光合自养型。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肺炎支原体细胞中含有核酸-蛋白质复合物,例如核糖体就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肺炎支原体作为原核生物,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A、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需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可溶性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苹果匀浆中的还原糖(如果糖、葡萄糖)虽为还原糖,但斐林试剂需在沸水浴中反应,直接加入摇匀无法显色,A错误;
B、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NaOH溶液(营造碱性环境),再加少量CuSO4溶液。若将两者混合后加入,会形成Cu(OH)2沉淀,无法与肽键结合显紫色,B错误;
C、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的肽键结合显紫色。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但未破坏肽键,因此煮熟的豆浆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C正确;
D、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时,需用酒精洗去浮色后,再观察。直接滴加染液未洗去多余染料,会干扰观察,D错误。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A、病毒不能独立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增殖,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病毒,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培养也不能培养病毒,A错误;
B、蛋白质和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菌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和个体层次,B错误;
C、病毒无细胞壁,奥司他韦是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C错误;
D、H1N1病毒的核酸为RNA,初步水解产物为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4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和核糖,D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科学家研究了部分细胞,提出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这一科学方法,A错误;
B、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分裂,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分裂产生的,B正确;
C、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A、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则②比①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正确;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则需放大倍数,应选用高倍镜组合,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高倍镜组合,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错误。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A、趋磁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拟核内的环状DNA分子上,A正确;
B、趋磁细菌无细胞核,B错误;
C、趋磁细菌生活在富含有机质的环境中,属于异养生物,说明趋磁细菌内含没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趋磁细菌无内质网,D错误。
故选:A。
21.答案:B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入侵细胞,这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C正确;
D、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可抑制病毒感染,D正确。
故选:B。
22.答案:D
解析:A、从图中只能看在交点处,种子干重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相等,然后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加,说明可溶性糖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所以二者之间的转化速率不相等,A错误;
B、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但不能说明所有细胞中的脂肪均可以大量转化为糖,且脂肪是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的,B错误;
C、随种子萌发天数的增加,细胞代谢增强,自由水含量增多,细胞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下降,C错误;
D、由于种子萌发初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减少;脂肪可转化为其他的可溶性糖,使有机物种类增多,D正确。
故选D。
23.答案:A
解析:A、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其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8个,A正确;
B、化学结构中除R基外,至少含有0个游离的氨基和0个游离的羧基,B错误;
C、高温加热后的鹅膏蕈碱肽键没有被破坏,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其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8个=水分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8=144,但是该多肽内部两个氨基酸的R基连接在一起需要去掉两个H,因此氨基酸形成鹅膏蕈碱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应大于144,D错误。
故选A。
24.答案:C
解析:A、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各不相同,这也是DNA指纹能获得嫌疑人信息的根本原因,A正确;
B、不同的人的DNA序列并不是完全不同,如DNA指纹显示,受害者和嫌疑人1、2、3与发现的样品中DNA有相同的区域,B正确;
C、DNA指纹不能显示核酸水解种类,C错误;
D、DNA指纹显示,怀疑对象1的DNA指纹图与从受害者体内分离的样品最相似,故怀疑对象1最可能是罪犯,D正确。
故选:C。
25.答案:B
解析:A、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核酸、蛋白质等,但并不是各种生物大分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都是C,如:多糖中氧的含量高于碳,A错误;
B、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核酸、蛋白质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物的最基本元素,B正确;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称为“碳水化合物”,但这并不是碳是生物的最基本元素的依据,C错误;
D、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C元素,但这并不能作为碳是生物的最基本元素的依据,D错误。
故选:B。
26.答案:C
解析:A.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如囊泡运输蛋白质,A正确;
B.在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起载体作用,参与运输过程,协助离子跨膜运输,B正确;
C.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并不是均匀地分散在脂质中,C错误;
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有密切关系,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27.答案:A
解析:A、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DNA一般都为双螺旋结构,DNA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
C、细胞膜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本质是核酸),C错误;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生物体内的核酸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表现出来变异,D错误。
故选:A。
28.答案:A
解析:A、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三肽化合物,这些氨基酸必然含有C、H、O、N等元素,谷胱甘肽中还含有-SH,因此谷胱甘肽中必定有C、H、O、N、S五种元素,A正确;
B、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的实质是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反应,氨基酸中无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B错误;
C、谷胱甘肽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确定的,其功能的多样性与其分子中含有-SH的作用有关,C错误;
D、食物中的谷胱甘肽一般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要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因此多吃富含谷胱甘肽的食物并不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D错误。
故选:A。
29.答案:C
解析:A、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反应液去除砖红色沉淀后蓝色变浅与斐林试剂的乙液有关,A正确;
B、吸光值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有关,故吸光值大小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和斐林试剂的用量均有关,B正确;
C、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600,则其葡萄糖含量为0.1~0.2mg·mL-1,C错误;
D、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含量越高,生成的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越多,去除沉淀后的溶液中游离的Cu2+少,故蓝色越浅,D正确。
故选:C。
30.答案:D
解析:A、1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十肽,会形成9个肽键,脱去9分子水,A正确;
B、十肽由1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含9个肽键。根据N原子守恒:十肽的分子式含12个N,肽键(9个)和末端氨基(1个)共含9+1=10个N,剩余的N来自赖氨酸的R基(每个赖氨酸R基含1个N)。设赖氨酸数目为x,则10+x=12,解得x=2。因此合成1分子十肽需要2分子赖氨酸(b),B正确;
C、游离的氨基包括多肽链末端的1个氨基和赖氨酸R基中的氨基(2个赖氨酸,每个R基含1个氨基,共2个),总计1+2=3个游离氨基,C正确;
D、脱水缩合时,10个氨基酸形成十肽,脱去9分子水;而水解是脱水缩合的逆过程,需要消耗9分子水(破坏9个肽键),D错误。
故选D。
31.
(1)答案: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解析:如图分析,该肺炎支原体与病毒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别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2)答案:细胞壁;真核细胞(人)和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的核糖体(小亚基)不同
解析:支原体与细菌都是原核生物,区别在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广谱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增殖,但支原体对其并不敏感”,据此推测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位点是细胞壁;人是真核生物,作用于核糖体小亚基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抑制支原体和细菌的增殖,却不会抑制人体细胞的增殖,是因为真核细胞(人)和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的核糖体(小亚基)不同。
(3)答案:信息传递或信号识别的功能;肺炎支原体的滑行能力有助于其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快速迁移和定位,这样才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提高感染效率,对其生存至关重要
解析:①附着器中某些蛋白参与对外界黏附物质的识别,这体现了附着器除了机械运动功能外,还承担信息传递或信号识别的功能。
②肺炎支原体的滑行能力有助于其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快速迁移和定位,这样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提高感染效率,对其生存至关重要。
32.
(1)答案:蔗糖;能源物质
解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脱水缩合形成,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2)答案:甘油;苏丹Ⅲ;橘黄
解析: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构成。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色,染成橘黄色。
33.答案:(1)①;空间结构
(2)38;
(3)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与两种病理性蛋白有关,即β-淀粉样蛋白(Aβ)和错误折叠的Tau蛋白:根据图形分析可知,图中左侧非沉积途径(不致病)发挥作用的两种酶是α分泌酶和γ分泌酶,右侧沉积途径(致病性)发挥作用的两种酶是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结合两侧产物的类型可以判断分泌酶作用的位点是③,β分泌酶作用的位点是①,α分泌酶作用的位点是②。β分泌酶作用的位点是①,与左侧相比,该位点为异常剪切位点,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功能被破坏,出现聚集现象。
(2)结合图示可以看出,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都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APP分子,APP分子是一种含695个氨基酸,分布于神经细胞质膜的跨膜蛋白,可见这两种酶均属于蛋白酶,能催化APP中肽键的水解。结合图示可以看出,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635-597+1=39个氨基酸,其中含有39-1=38个肽键。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二者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结构通式如图:。
(3)关于A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另一种说法是脑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神经细胞内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Tau蛋白与β-AP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二者的空间结构有差别,从蛋白质的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进而导致两种蛋白质的功能存在差别。
34.
(1)答案: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解析:图A中碱基为腺嘌呤,五碳糖为核糖,故核苷酸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答案:7
解析:豌豆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由于A、G、C在DNA和RNA中都含有,都参与构成2种核苷酸,而U只存在于RNA中,只能参与构成1种核苷酸,故由A、G、C、U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
(3)答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胸腺嘧啶
解析:据图可知,4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5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图B结构中特有的碱基名称是胸腺嘧啶(T)。
(4)答案:遗传信息
解析: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