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西方文化扩张
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概况 (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岛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________、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________殖民地
完成 到________晚期,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统治 (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________,发展种植园经济;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________,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2.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南亚 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东南亚 荷兰占领了整个____________
英国将缅甸和________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西亚 在英、法、俄等国的侵略下,________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东亚 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______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5—19世纪中叶 (1)欧洲殖民者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________; (2)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以及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1882年 英国把埃及变成殖民地,英国还对________实行武力扩张
19世纪30年代 法国入侵____________,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19世纪后期 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
1884年 列强召开________。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________,然后再去占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________
原因 在向____________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影响 (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3)世界联系: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______________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4)世界格局: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知识点二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________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表现 1804年________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获得了独立
结果 独立以后,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但是,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意义 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2.亚洲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
非洲的抗争 形式 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代表 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________抗意战争
3.意义: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________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知识点三 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和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工业革命前 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工业革命后 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________,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②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禁止____________,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概况(19世纪中叶起)
①美洲:________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大洋洲: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3)影响: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四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
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1)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①殖民活动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骤减: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________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黑奴贸易使黑人来到美洲: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________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③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1)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
①形成原因: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美式英语的形成;英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独立战争的直接推动;____________的制定。
②主要内容: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
(2)拉丁美洲的文化
①变化原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②变化的表现: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1)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影响
①传播了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代表国家
①中国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②印度上层精英提出“________________”口号。
③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自己的宗教和传统生活方式。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宗主国: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等附属国家进行统治、剥削和压迫的国家。宗主国享有宗主权,宗主权是指一国使他国从属于自己且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的权力。
2.总督制度:西班牙帝国总督一般由西班牙国王信任的大贵族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根据国王训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事宜,有权任命管区内的官吏和教会负责人,参与审理重大司法案件。
3.世界殖民体系:指的是在争夺和瓜分殖民地的过程中,现代殖民帝国为了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结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它的形成是新一轮殖民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国际法逐步完备和发展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学术情境——英国殖民扩张
林承节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中写道:东印度公司一旦政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来实现掠夺。在这方面,它的贪婪、残暴使当年在马拉巴尔海岸胡作非为的葡萄牙人也相形见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掠夺就最典型地表现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殖民地掠夺的劣迹。
思考:英国殖民扩张具有什么特点?
试答:
                                    
                                    
2.学习情境——“大棒政策”(绘画作品)
思考:如何评价此绘画作品?
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体系构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门罗主义”和大棒政策:“门罗主义”实际上是把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学术情境——亚洲觉醒的世界意义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思考:你如何理解“新的阶段”的特点?
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体系构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区别:
(1)文化侵略的实施者唯我独尊,有预谋地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2)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双方,则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文化的精华。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世界是多民族的,而文化正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并存,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社会情境——美式英语中的词汇来源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等。
思考: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试答:
                                    
                                    
2.学习情境——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阅读《选必3》P39“学思之窗”
思考: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试答:
                                    
                                    
3.生活情境——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根据《选必3》P39插图“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思考:三种文化的寓意是什么?
试答:
                                    
                                    
4.生活情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
思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1.知识体系——西方文化侵略
2.图解历史——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主题探究 分层突破 精准特训提升综合性
探究主题 征服与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战争及对外殖民战争都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兴起,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根本目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1 史料实证——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 拉丁美洲独立意识的成因是沉重的殖民压迫,这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实行大庄园制,殖民者借以对原住民进行奴役剥削;主张绝对服从天主教义,束缚和控制了民众的思想,殖民压迫催生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意识。
材料二 由于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多种多样,他们的斗争错综复杂,有种族压迫,也有阶级压迫,斗争具有双重性,二者交织在一起。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促进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意识增长的因素。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性质。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对民族解放浪潮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其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旗帜,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2 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材料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导读】 材料主要论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霍布斯鲍姆认为,到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欧洲列强主宰世界,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知识迁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探究】
根据材料,归纳世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
试答:
                                    
                                    
【史论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殖民范围的 广泛性 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遍布全球
殖民地的 民众普遍贫困 殖民地是西方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西方列强跟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贸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相对于西方列强的富足,殖民地民众的贫穷落后十分明显
殖民地经济的 单一性 为了长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义者会有意识地培养殖民地经济的单一性,以确保殖民地无法独立生存
殖民地工业的 落后性 为了确保对殖民地的经济、军事优势,殖民主义者有意识地控制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发展,以确保其无法威胁到本国的强势地位
殖民地文化的 基督化 为了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统治,殖民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推动基督教在他国的传播,以达到从精神层面控制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目的
3 探究论证——战争与文化的扩张
材料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和殖民扩张,北美原有的印第安文化内容有些被消灭了,有些被赶走了,有些则被融合了,这是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融合。美国基督新教文化是来
自欧洲的外来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
——摘编自《美国文化特点综论》
【材料导读】 材料阐述了经过两个多世纪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
【知识迁移】 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试答:
                                    
                                    
【史论深化】 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 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侵略。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命题研析 教考衔接 高效培优强化创新性
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
【示例】 (2024·广东卷,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命题立意] 以近代伊朗进出口纺织品的变化构建学习情境,通过考查伊朗经济对英国依附性加强这一特点,理解工业文明的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的影响。
[逻辑思维]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埃塞俄比亚以文学形式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2024·江苏卷,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演练2】 命题点: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2024·新课标卷,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演练3】 命题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扩张
(2024·安徽卷,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演练4】 命题点: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2024·广西卷,14)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
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选必3》P68: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1.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该现象说明(  )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
C.印第安传统文化自成发展体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
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下》P81:在此时期,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
2.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非洲反殖民斗争的三个典型事件。据表可知,这些反殖民斗争的共同点是(  )
事件 领导者 概况、结果
埃及抗英斗争 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 兵败被俘,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苏丹马赫迪起义 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 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但是终未能阻止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皇帝孟尼利克二世 打败侵埃意军,成功捍卫了民族独立
A.由封建统治者领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建立了民族政党
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下》P74史料阅读:《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之“第三十四条”内容。
3.1885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第三十四条: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这一规定(  )
A.调整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
B.便利了列强进一步瓜分非洲
C.维护了非洲各国领土主权完整
D.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原则
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选必3》P42课后问题探究:1939年出版《加州志》“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谈谈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
4.美国有人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他意在强调,华工(  )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32
第32讲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西方文化扩张
必备知识 助学教材
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南美洲 巴西 18世纪 农奴制 印第安人 
2.印度尼西亚 马来半岛 奥斯曼帝国 1910
3.奴隶贸易 苏丹 阿尔及利亚 柏林会议 势力范围 
4.半殖民地 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提示:特点: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实行直接掠夺财富和垄断商业贸易。
2.提示:“门罗主义”实际上是把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启蒙思想 海地 
2.埃塞俄比亚 
3.民族独立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提示: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进入联合反帝的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都沉重打击了当地的旧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知识点三 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和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1)金矿
2.(1)奴隶贸易 (2)华工
知识点四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
1.(1)天花 非洲
2.(1)1787年的联邦宪法
3.印度人的印度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提示: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2.提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3.提示:三种文化是指古老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与墨西哥现代文化,象征墨西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兼容并包的民族特征。
4.提示: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
探究主题 征服与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提示] (1)因素:政治上的殖民压迫;经济上严重的奴役剥削;思想上受天主教会的束缚。
(2)性质:具有反对外来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2.[提示] 主要特征:以欧洲国家为核心的充满暴力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体系;以武力、经济实力为支撑。因素: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扩张性和开放性;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先进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
3.[提示] 关系:美国本土文化不断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不断受到本土文化的同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
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
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
【示例】 答案:C
【演练1】 解析:材料中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是用民族语言反对殖民文化,B项正确;埃塞俄比亚是东非国家,且材料主旨是反殖民文化,不是文化传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埃塞俄比亚本国的反殖民文化斗争,并不能促进整个非洲大陆的统一和直接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排除C、D两项。
答案:B
【演练2】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洲的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部分地区上层人士成立的反对殖民侵略的团体,尽管采取和平抵制的方式,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对于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因此D项正确;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人民一直进行着激烈抵制与顽强反抗。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上层人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成立各类团体反对殖民侵略的历史事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非洲民众抗击殖民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武装斗争。其中埃及在反对英国侵略的过程中,于1879年创立了非洲的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醒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可知,A、B两项可以排除;在二战之前,非洲仅有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几个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直到二战后才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因此C项也可排除。
答案:D
【演练3】 解析: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列强纷纷在海外抢占殖民地,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C项正确;“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这一说法绝对,因为随着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它们对殖民地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排除A项;列强的这一做法会加剧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1884年的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答案:C
【演练4】 解析:由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欧洲大国均势,而这有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而不是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的概率,排除B项;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之后,而不是在维也纳会议后,排除C项;“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建立时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
1.解析: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文化融合了本土文化、欧洲和非洲文化,具有多元性,A项正确。
答案:A
2.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都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由封建统治者领导,排除A项;苏丹马赫迪起义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埃及建立了民族政党,C、D两项不是共同点,均排除。
答案:B
3.解析:依据材料“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并结合所学柏林会议的内容可知,列强通过会议协调了矛盾,规定了瓜分非洲的原则,便利了列强进一步瓜分非洲,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瓜分非洲的协议,不是调整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排除A项;该规定严重损害了非洲各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非洲的瓜分掠夺,不是国际经济交流,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位美国人强调华工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加州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答案:A(共118张PPT)
第32讲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西方文化扩张
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概况 (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岛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________、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________殖民地
完成 到________晚期,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南美洲
巴西
18世纪 
统治 (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________,发展种植园经济;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________,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农奴制
印第安人
2.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南亚 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东南亚 荷兰占领了整个____________
英国将缅甸和________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西亚 在英、法、俄等国的侵略下,________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印度尼西亚
马来半岛
奥斯曼帝国
东亚 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______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1910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5—19世纪中叶 (1)欧洲殖民者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________;
(2)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以及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1882年 英国把埃及变成殖民地,英国还对________实行武力扩张
19世纪30年代 法国入侵____________,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奴隶贸易
苏丹
阿尔及利亚
19世纪后期 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
1884年 列强召开________。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________,然后再去占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柏林会议
势力范围 
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________
原因 在向____________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半殖民地
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 (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3)世界联系: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______________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4)世界格局: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宗主国: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等附属国家进行统治、剥削和压迫的国家。宗主国享有宗主权,宗主权是指一国使他国从属于自己且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的权力。
2.总督制度:西班牙帝国总督一般由西班牙国王信任的大贵族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根据国王训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事宜,有权任命管区内的官吏和教会负责人,参与审理重大司法案件。
3.世界殖民体系:指的是在争夺和瓜分殖民地的过程中,现代殖民帝国为了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结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它的形成是新一轮殖民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国际法逐步完备和发展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学术情境——英国殖民扩张
林承节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中写道:东印度公司一旦政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来实现掠夺。在这方面,它的贪婪、残暴使当年在马拉巴尔海岸胡作非为的葡萄牙人也相形见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掠夺就最典型地表现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殖民地掠夺的劣迹。
思考:英国殖民扩张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特点: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实行直接掠夺财富和垄断商业贸易。
2.学习情境——“大棒政策”(绘画作品)
思考:如何评价此绘画作品?
提示:“门罗主义”实际上是把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体系构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知识点二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________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启蒙思想
表现 1804年________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获得了独立
结果 独立以后,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但是,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意义 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海地 
2.亚洲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
非洲的抗争 形式 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代表 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________抗意战争
埃塞俄比亚 
3.意义: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________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民族独立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门罗主义”和大棒政策:“门罗主义”实际上是把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门罗主义”后来发展为“大棒政策”。“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学术情境——亚洲觉醒的世界意义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思考:你如何理解“新的阶段”的特点?
提示: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进入联合反帝的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都沉重打击了当地的旧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体系构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点三 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和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工业革命前 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工业革命后 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________,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金矿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②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禁止____________,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概况(19世纪中叶起)
①美洲:________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大洋洲: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3)影响: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奴隶贸易 
华工
知识点四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
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7课】
(1)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①殖民活动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骤减: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________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黑奴贸易使黑人来到美洲: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________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③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天花 
非洲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1)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
①形成原因: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美式英语的形成;英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独立战争的直接推动;____________的制定。
②主要内容: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
1787年的联邦宪法
(2)拉丁美洲的文化
①变化原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②变化的表现: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1)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影响
①传播了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代表国家
①中国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②印度上层精英提出“________________”口号。
③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自己的宗教和传统生活方式。
印度人的印度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区别:
(1)文化侵略的实施者唯我独尊,有预谋地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2)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双方,则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文化的精华。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世界是多民族的,而文化正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并存,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社会情境——美式英语中的词汇来源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等。
思考: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2.学习情境——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阅读《选必3》P39“学思之窗”
思考: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提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3.生活情境——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根据《选必3》P39插图“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思考:三种文化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三种文化是指古老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与墨西哥现代文化,象征墨西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兼容并包的民族特征。
4.生活情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
思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1.知识体系——西方文化侵略
2.图解历史——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探究主题 征服与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战争及对外殖民战争都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兴起,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根本目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01史料实证——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 拉丁美洲独立意识的成因是沉重的殖民压迫,这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实行大庄园制,殖民者借以对原住民进行奴役剥削;主张绝对服从天主教义,束缚和控制了民众的思想,殖民压迫催生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意识。
材料二 由于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多种多样,他们的斗争错综复杂,有种族压迫,也有阶级压迫,斗争具有双重性,二者交织在一起。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促进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意识增长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性质。
提示:因素:政治上的殖民压迫;经济上严重的奴役剥削;思想上受天主教会的束缚。
提示:性质:具有反对外来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对民族解放浪潮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其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旗帜,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02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材料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导读】 材料主要论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霍布斯鲍姆认为,到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欧洲列强主宰世界,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知识迁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探究】 
根据材料,归纳世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
提示: 
主要特征:以欧洲国家为核心的充满暴力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体系;以武力、经济实力为支撑。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扩张性和开放性;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先进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
【史论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殖民范围的广泛性 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遍布全球
殖民地的民众普遍贫困 殖民地是西方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西方列强跟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贸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相对于西方列强的富足,殖民地民众的贫穷落后十分明显
殖民地经济的单一性 为了长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义者会有意识地培养殖民地经济的单一性,以确保殖民地无法独立生存
殖民地工业的落后性 为了确保对殖民地的经济、军事优势,殖民主义者有意识地控制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发展,以确保其无法威胁到本国的强势地位
殖民地文化的基督化 为了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统治,殖民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推动基督教在他国的传播,以达到从精神层面控制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目的
03探究论证——战争与文化的扩张
材料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和殖民扩张,北美原有的印第安文化内容有些被消灭了,有些被赶走了,有些则被融合了,这是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融合。美国基督新教文化是来
自欧洲的外来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
——摘编自《美国文化特点综论》
【材料导读】 材料阐述了经过两个多世纪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
【知识迁移】 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提示:关系:美国本土文化不断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不断受到本土文化的同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
【史论深化】 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 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侵略。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深研高考?—— 真题示例演练
【示例】 (2024·广东卷,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C
[命题立意] 以近代伊朗进出口纺织品的变化构建学习情境,通过考查伊朗经济对英国依附性加强这一特点,理解工业文明的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的影响。
[逻辑思维] 
信息获取
分析探究
分析探究
排除干扰
【演练1】 命题点:埃塞俄比亚以文学形式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2024·江苏卷,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是用民族语言反对殖民文化,B项正确;埃塞俄比亚是东非国家,且材料主旨是反殖民文化,不是文化传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埃塞俄比亚本国的反殖民文化斗争,并不能促进整个非洲大陆的统一和直接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排除C、D两项。
【演练2】 命题点: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2024·新课标卷,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洲的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部分地区上层人士成立的反对殖民侵略的团体,尽管采取和平抵制的方式,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对于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因此D项正确;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人民一直进行着激烈抵制与顽强反抗。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上层人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成立各类团体反对殖民侵略的历史事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非洲民众抗击殖民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武装斗争。
其中埃及在反对英国侵略的过程中,于1879年创立了非洲的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醒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可知,A、B两项可以排除;在二战之前,非洲仅有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几个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直到二战后才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因此C项也可排除。
【演练3】 命题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扩张
(2024·安徽卷,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列强纷纷在海外抢占殖民地,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C项正确;“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这一说法绝对,因为随着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它们对殖民地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排除A项;列强的这一做法会加剧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1884年的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演练4】 命题点: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2024·广西卷,14)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答案:A
解析:由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欧洲大国均势,而这有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而不是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的概率,排除B项;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之后,而不是在维也纳会议后,排除C项;“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建立时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教考衔接?—— 教材情境迁移
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选必3》P68: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1.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该现象说明(  )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
C.印第安传统文化自成发展体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文化融合了本土文化、欧洲和非洲文化,具有多元性,A项正确。
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下》P81:在此时期,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
2.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非洲反殖民斗争的三个典型事件。
事件 领导者 概况、结果
埃及抗英斗争 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 兵败被俘,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苏丹马赫迪起义 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 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但是终未能阻止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皇帝孟尼利克二世 打败侵埃意军,成功捍卫了民族独立
据表可知,这些反殖民斗争的共同点是(  )
A.由封建统治者领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建立了民族政党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都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由封建统治者领导,排除A项;苏丹马赫迪起义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埃及建立了民族政党,C、D两项不是共同点,均排除。
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下》P74史料阅读:《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之“第三十四条”内容。
3.1885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第三十四条: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这一规定(  )
A.调整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
B.便利了列强进一步瓜分非洲
C.维护了非洲各国领土主权完整
D.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原则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并结合所学柏林会议的内容可知,列强通过会议协调了矛盾,规定了瓜分非洲的原则,便利了列强进一步瓜分非洲,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瓜分非洲的协议,不是调整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排除A项;该规定严重损害了非洲各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非洲的瓜分掠夺,不是国际经济交流,排除D项。
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选必3》P42课后问题探究:1939年出版《加州志》“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谈谈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
4.美国有人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他意在强调,华工(  )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位美国人强调华工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加州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1.(2025·湖南长沙一中二模)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拓展殖民地。美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同样遭受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非抵抗方式与欧洲殖民时间的不同
B.美、非地理环境与欧洲殖民方式的不同
C.美、非政治状况与欧洲殖民主体的不同
D.美、非人种属性与欧洲殖民条件的不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在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欧洲殖民者在非洲主要是贩卖黑奴,掠夺能源矿产,且非洲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阻挡着欧洲人向非洲内地进军的步伐,故选B项;美、非抵抗方式区别不大,基本都是通过武力方式争取独立。欧洲殖民美、非时间差不多,都在15世纪,排除A项;美、非政治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殖民主体一样都是欧洲殖民者,排除C项;美、非人种属性不同,美洲印第安人人数较少而非洲黑人数量较多,但欧洲殖民条件基本相同,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走向对外扩张,排除D项。
2.(2025·河北保定二模)据统计,拉丁美洲每年从英国输入的商品,1807—1814年平均每年的价值为400万英镑,1825—1827年则激增到平均每年6600万英镑。到1913年,英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占拉美输入总额的24%,输出总额的21.2%;英国对拉美投资额1827年为2500万英镑,1870年为8500万英镑,到1913年达10亿英镑。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较强
B.政治独立性受到损害
C.不断深化与英国的合作
D.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根据拉丁美洲每年从英国输入的商品由400万到10亿英镑可知,拉丁美洲与英国的贸易额和投资额不断增加,说明拉丁美洲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较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联系,与政治独立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较强,而不是不断深化与英国的合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较强,而不是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
3.(2025·福建泉州五模)1878—1910年,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却分别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反映了墨西哥(  )
A.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B.注重发展农副产业
C.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大幅增加,而谷物和大豆产量却大幅下降,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说明墨西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主要生产列强需要的农产品,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殖民侵略对墨西哥农业的影响,而非注重发展农副产业,排除B项;墨西哥在1878年之前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墨西哥对农作物的生产主要是受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并非因地制宜,排除D项。
4.(2025·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19世纪后期,英国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停止废除土邦进程,继续保留印度境内500个土邦政权存在;印度军队原先从同一地区的高种姓人群中招募,此后则在各地区、各种姓中混合招募;不让印度人充任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包括后来的空军)。这些改革措施意在(  )
A.顺应印度本土风俗习惯
B.加快印度各地族群融合
C.加强殖民高压统治
D.缓和当地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停止废除土邦进程、更改印度军队招募政策以及不让印度人充任某些技术兵种。这些改革显然是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利益,加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故选C项;虽然改革内容中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或地域特色,但其改革目的并不是顺应印度的本土风俗习惯,排除A项;英国对印度军队的招募政策做出了更改,其目的并非加快印度各地族群融合,而是为了防止统一的民族力量可能对英国殖民统治构成的威胁,排除B项;虽然停止废除土邦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平衡各方力量,但主要是为了使各个土邦各自分散,防止联合起来反抗英国的统治,而非为了缓和当地社会矛盾,排除D项。
5.(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一)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队纷纷深入非洲内陆探险。这些探险队大多由各国政府资助或直接派遣,队员也多半是军人和冒险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探险(  )
A.推动了黑奴贸易的发展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加速了非洲殖民化进程
D.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开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资助的军人、冒险家对非洲内陆的探险,有利于欧洲各国政府掌握非洲内陆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为其殖民扩张服务,故选C项;从19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逐渐废除了黑奴贸易,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且涉及亚非拉地区,所以只针对非洲的探险不能直接“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探险主要是为了殖民扩张,带去的更多的是掠夺和破坏,排除D项。
6.(2025·江苏苏州八校模拟)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此时的埃及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强调说埃及应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说明(  )
A.祖国党抗英斗争已取得胜利
B.英国重视埃及市场的价值
C.华夫脱运动未实现主权独立
D.经济殖民主义进一步削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的增加以及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的观点,可以看出英国重视埃及市场的价值。因为英国希望埃及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体现了英国对埃及市场的重视,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祖国党抗英斗争失败,排除A项;华夫脱运动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埃及应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可知,欧洲殖民主义者通过不断强化单一经济模式将殖民地沦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是经济殖民主义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
7.(2025·安徽蚌埠模拟)1948年,英国殖民官员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大量非洲人士兵的存在,他们在军队里服役归来以后,加深了总体的不安状态。这些非洲人由于和其他民族(包括欧洲人)的接触,对当时“生活条件”表示失望。这里的“生活条件”主要指(  )
A.腐朽的封建制度
B.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
C.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D.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殖民统治下,非洲人民普遍面临着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社会歧视。他们看到欧洲殖民者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特权,而自己却受到剥削和压迫,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他们对现状感到失望。非洲士兵在军队中的经历可能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渴望改变现状。这份报告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殖民当局意识到非洲士兵的不满情绪可能对殖民统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故选D项;这些非洲士兵主要受英国殖民统治,并非受封建制度剥削,排除A项;落后的物质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殖民统治,排除B项;“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不符合当时的非洲现实,C项史实错误,排除。
8.(2025·山东淄博模拟)1815年,玻利瓦尔在《牙买加来信》中写道:“新世界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习惯。”他还曾指出:“在我的思想上,绝对没有把美洲英语国家和西班牙语国家混同起来……只要我们还没有把美洲各国政府的力量集中起来,我们就将陷入可怕的纠纷之中。”为此,他主张(  )
A.暂时与殖民者达成妥协
B.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
C.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D.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习惯”“把美洲各国政府的力量集中起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玻利瓦尔是西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他主张拉美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习惯,试图将解放后的拉美国家联合起来,抵御外部威胁,因此他主张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故选B项;材料强调玻利瓦尔联合拉美的主张,并没有涉及其与殖民者的妥协,因为他指出不可以把殖民国家和拉美国家混同,排除A项;玻利瓦尔领导的是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革命,不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拉美国家的联合,而不是与美国建立同盟,因为玻利瓦尔并不主张与美洲英语国家混同,排除D项。
9.随着殖民侵略加剧,大量白人移民涌入非洲,他们自视为特殊族群并持有“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念。1961年南非独立后,当局长期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广大南非人民并未获得真正的民族解放。据此可知(  )
A.种族问题成为南非独立过程中的障碍
B.新兴国家发展受殖民历史影响
C.落后的观念长期制约经济发展
D.殖民主义导致南非的持续动荡
答案:B
解析:随着殖民侵略的加剧,大量白人 移民涌入非洲,种族观念在南非影响较深。1961年南非独立后,当局仍长期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广大南非人民并未获得真正的民族解放,这反映了殖民历史对新兴国家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南非独立后的情况,而非独立过程中的障碍,A项背离材料。虽然“白人至上”这一落后的种族观念确实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材料没有提到南非的经济发展问题,C项材料依据不足。材料描述的是种族隔离政策对南非民族解放的影响,没有提到南非持续动荡,D项不选。
10.(2025·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19世纪以来的亚洲,铁路、港口、船坞等基础设施同时兴起,以人力、兽力和风力为动力的中世纪的交通运输体系正在被以蒸汽机、机械化运输工具和铁路为核心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所取代,这些变化(  )
A.成为了“亚洲觉醒”的直接原因
B.促进了近代亚洲社会转型
C.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亚洲的狂潮
D.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世纪的交通运输体系正在被……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所取代”及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其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从而促进近代亚洲社会的转型,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变化能够促进“亚洲觉醒”,但并不是其“直接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西方列强瓜分亚洲的狂潮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D项。
11.(2025·山西运城二模)1824年,法国企图干涉哥伦比亚独立,哥伦比亚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按照门罗宣言的精神与美国结盟,但美国没有答应这一请求。18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时,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同意坐下来与委内瑞拉谈判,和平解决了领土争端。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援助哥伦比亚违反了门罗主义
C.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主权的尊重
D.美国反对改变拉美被殖民现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美国之所以没能阻止法国对哥伦比亚独立的干涉,是因为美国的国力弱于法国;到1895年,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已经有能力阻止英国对委内瑞拉的压迫。这说明美国门罗主义的推行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美国的门罗主义是要实现对美洲的霸权,所以援助哥伦比亚并不违反门罗主义,排除B项;美国门罗主义是对拉丁美洲国家主权的干涉,并没有尊重拉丁美洲各国的主权,排除C项;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向美洲殖民,但美国自己却干涉拉美事务,改变拉美被殖民现状,排除D项。
12.(2025·福建漳州二模)如图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传画(  )
A.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B.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
C.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
D.说明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
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凸显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这体现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是在皇帝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特殊性,故选A项;阿杜瓦战役并非属于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是二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宣传画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并不能说明其对战争胜利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仅从图示,无法得出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排除D项。
13.(2024·福建金科大联考高三检测)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C.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B
解析:布莱登提出“非洲个性”思想,指出非洲人应抵制欧洲文明渗透,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目的是通过这一构想提升非洲文明的独立性,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故选C项;布莱登的“非洲个性”思想旨在抵制欧洲殖民文化入侵,保持非洲文明独立性,非洲独立意识觉醒于一战后,排除A项;布莱登并没有明确否定“欧洲中心论”,而是强调非洲是非洲、欧洲是欧洲,要保持非洲文明的个性,排除B项;布莱登通过“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来达到号召非洲人重塑自尊与自信的目的,排除D项。
14.(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1893年“非洲民族主义之父”布莱登提出了“非洲个性”思想:“欧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陆渗透,非洲人应抵御这一渗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欧洲人就是欧洲人。”这一思想旨在(  )
A.争取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否定“欧洲中心论”
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
D.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
答案:C
解析:布莱登提出“非洲个性”思想,指出非洲人应抵制欧洲文明渗透,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目的是通过这一构想提升非洲文明的独立性,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故选C项;布莱登的“非洲个性”思想旨在被侵占的同时抵制欧洲殖民文化入侵,保持非洲文明独立性,非洲独立意识觉醒要到一战后,排除A项;布莱登并没有明确否定“欧洲中心论”,而是强调非洲是非洲、欧洲是欧洲,要保持非洲文明的个性,排除B项;布莱登通过“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来达到号召非洲人重塑自尊与自信的目的,排除D项。
15.(2024·山东烟台二模)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故选D项;法国殖民政策并没有“阻碍”印支社会进步,排除A项;题干不仅述及了“冲突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其强调了“‘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一矛盾现象,排除B项;据题干“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被法国的观念……来指导”说明法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并没有呈现出“多样性”,排除C项。
16.(2024·贵州贵阳模拟)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  )
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
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故选D项;材料“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强调现代埃及文化的多元性,并未反映出近代西方国家对埃及的侵略和影响,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二战后埃及民族运动高涨,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埃及文化,不能偷换概念为阿拉伯文化,排除C项。
17.(2025·江苏南通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西蒙·玻利瓦尔是在西班牙殖民当局的反革命军事镇压之下被“逼上梁山”的。他领导的解放军成员是临时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的各种人,有农民、草原牧民、奴隶和印第安人,万幸的是西班牙国力被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作为卢梭虔诚的思想信徒,玻利瓦尔是民主共和制度的热烈信奉者。他以英美两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为样板,来设计美洲新独立国家共和制蓝图。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玻利瓦尔三次建立共和国,五次被逐出自己的国土,但从来没有被失败吓倒。
玻利瓦尔把遭受欧洲殖民奴役的整个拉美视为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政治实体,把打碎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视为一个整体的斗争。……从1822年解放哥伦比亚的邦博纳战役,一直到1824年的解放秘鲁的胡宁战役,他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获得高度的发挥,写下了美洲独立战争史上最辉煌的胜利篇章。
——摘编自罗荣渠《论西蒙·玻利瓦尔的世界历史地位——为美洲第一革命巨人诞生二百周年而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玻利瓦尔发动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压榨;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殖民者的统治;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美国独立的鼓舞。(6分)
解析:背景:据材料“西蒙·玻利瓦尔是在西班牙殖民当局的反革命军事镇压之下被‘逼上梁山’的”得出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压榨;根据所学拉丁美洲经济状况相关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作为卢梭虔诚的思想信徒,玻利瓦尔是民主共和制度的热烈信奉者”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万幸的是西班牙国力被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得出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殖民者的统治;根据材料“他以英美两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为样板,来设计美洲新独立国家共和制蓝图”得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的鼓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8分)
答案:主观原因:玻利瓦尔卓越的军事才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崇尚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团结美洲、合作和整体化的思想;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8分)
解析:主观原因:根据材料“他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材料“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玻利瓦尔三次建立共和国,五次被逐出自己的国土,但从来没有被失败吓倒”得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崇尚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根据材料“玻利瓦尔把遭受欧洲殖民奴役的整个拉美视为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政治实体,把打碎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视为一个整体的斗争”得出团结美洲、合作和整体化的思想;根据材料“他领导的解放军成员是临时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的各种人,有农民、草原牧民、奴隶和印第安人”可知,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进入19世纪,英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封闭国家的大门。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畅销世界,北美和印度的棉花则大量出口到英国。此时,原本大体独立的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印度完全为英国所征服,东南亚大半沦为殖民地,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对外殖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变化: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要方式;以亚洲为主要侵略对象。(4分)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一问变化,由材料“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畅销世界,北美和印度的棉花则大量出口到英国”得出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要方式;由材料“原本大体独立的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印度完全为英国所征服”得出以亚洲为主要侵略对象。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英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封闭国家的大门”得出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由材料“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印度完全为英国所征服,东南亚大半沦为殖民地,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得出亚洲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