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与?
B.而谁以易之?
C.使子路反见之
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解析】 A项“与”通“欤”,B项“而”通“尔”,C项“反”通“返”。
【答案】 D
2.对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丧:去世。
B.夫执舆者为谁
夫:那,那个。
C.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D.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挽回。
【解析】 A项,“丧”应解释为“失去官位”。
【答案】 A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何以伐为 自伐者无功
C.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与点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解析】 A项中“过”都是“犯过错”的意思。B项“讨伐”/“矜伐”。C项“使……见”/“看见”。D项“赞成”/“跟”。
【答案】 A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子贡贤于仲尼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路行以告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 D项,“而”全表转折。A项,介词,引介对象/比,介词。B项,介词,用/介词,把。C项,名词,风尚/名词,德政。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耰而不辍
A.止子路宿
B.子路从而后
C.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见夫子乎
B.子路从而后
C.鸟兽不可与同群
D.遇丈人,以杖荷蓧
【解析】 A项“夫子”在句中指“老师”,B项“从而”在句中指“跟随而”,D项“丈人”在句中指“老年男子”。
【答案】 C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解析】 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8.名句默写。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________。
(2)________,而谁以易之?
(3)天下有道,________。
(4)往者不可谏,________。
【答案】 (1)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3)丘不与易也 (4)来者犹可追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3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解析】 D项,义:道术或主张。
【答案】 D
10.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1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植其杖而芸
B.至,则行矣
C.隐者也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析】 C项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A项省略“丈人”;B项“至”前省略“子路”,“则”前省略“丈人”;D项“已”前省略“我们”。
【答案】 C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
【解析】 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学者宗之
宗:尊奉
【解析】 殆:危险。
【答案】 B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夫子之道至大
②夫道之不修也
B.①吾何为于此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C.①使知者而必行
②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D.①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解析】 C.者:代词,……的人。A.之:的/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何:疑问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D.则:连词,表连接/副词,就。
【答案】 C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B.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C.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D.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解析】 根据画线句句意及重要字词的提示断句。这部分的标点为: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答案】 B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解析】 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有表示遗憾。
【答案】 B
1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或:动身),粮食也断绝了。跟从(或:随行)的弟子饿坏(或:饿病)了,人都站不起来(或:许多人爬不起来/没有人能够站起来)。
(2)有这样的道理啊(或:是这样啊),颜家的小伙子(或: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要是你成了大富翁),我就当你的管家。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就一定能推行学说,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好小子(孩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有户籍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拥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主张和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